五、白公守杭(上)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七月,白居易以中書舍人官銜由東司洛陽外放任杭州刺史。隋唐至北宋的漕運幹道不是後世的京杭大運河,而是從洛陽西郊引穀、洛二水入黃河,東段通濟渠自滎陽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河(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再經江南運河,由鎮江、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當時不知什麽原因,汴河未通,白居易隻能取道襄陽赴任,水陸七千裏,十月才到杭州。長慶四年五月任滿,前後三年,實際隻有二十一個月。前麵說過現在的白堤與白居易沒有關係,不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確實在西湖修過一段堤壩,自寶石山腳先向東再折北,直到今武林門附近,當時人們感念他,稱之為白公堤。現在的北山路東麵快到環城西路,路名變成白沙路,它就是唐代白居易所修堤壩的一段。真像繞口令一樣,唐代的白沙堤是現代的白堤,現代的白沙路是唐代的白堤。白沙路很短,到環城西路為止,僅一百米左右。
杭州人稱南麵為上,北麵為下,至今還把南部城區叫上城區,北部城區叫下城區,也許這和市區地勢南高北低,建城以來民國以前行政中心都在城南有關。唐代的西湖比現在大,繞過寶石山現在的鬆木場也有一部分水麵。按照南上北下的習慣叫法,把現在的西湖部分叫上湖,鬆木場那裏小一些的水麵叫下湖,下湖湖麵並不闊,更像是一段彎曲的河道。從隋煬帝大業六年(610),楊素奉命築的杭州城到唐代,城區基本沒變化。那時杭州城的東、南兩麵是錢塘江,西麵是西湖,隻有北麵現在的湖墅一帶是大片農田,在超山附近向東向南,一直延伸到海寧鹽官一帶,是當時杭州近郭的主要農業區。
這片土地地勢平坦,有在清前期曆鶚生活的時候還是大澤的臨平湖、槎瀆、詔息湖、泛洋湖等湖泊,隻是受錢塘江潮水倒灌影響,水質不好,所以還靠西湖的淡水灌溉。不僅如此,杭州春天多雨,夏秋多旱,農田灌溉也要靠西湖調節。為了控製灌溉用水,在李泌任杭州刺史的時候就在上下湖之間建造過一段堤壩。但因為堤身較低,加上沒有完整的管理辦法,工程效果不明顯,農田還是經常用水不足。
白居易到任之後,經過一番調查研究,決定把原來的湖堤加高數尺,並向東延伸到武林門附近,增加西湖的蓄水能力,保證有足夠水源灌溉農田。《新唐書•白居易傳》對此有記載:“始築堤捍錢塘湖,終泄其水,溉田千頃。”這堤原叫李公堤,後來改叫白公堤,李公、白公都是值得杭州人緬懷的老市長,貶低哪一位都不恰當,因此最終就被叫做聖塘堤。這就是見諸史籍記載白居易在杭州修建的白堤,和現在作為裏外西湖之間分隔線所稱的白堤毫無關係。
白居易在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二十九歲以第四名中進士,是那一科十七名進士中最年輕的。他不無得意地寫下了詩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慈恩塔即慈恩寺的大雁塔,唐代新科進士在曲江杏園關宴後,有赴雁塔題名的慣例。白居易中進士後,即遭父喪,丁憂三年後授校書郎,正式進入仕途,唐代許多進士出身的官員,都是從校書郎起步。校書郎為從九品上,品級不高,在京城書庫(秘書省)裏校對經籍的抄寫本,工作清閑,人事關係簡單,很適合初入仕途的讀書人。白居易還寫下一首描寫自己校書郎生活的詩:“茅屋四五間,一馬二仆夫,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待遇不錯。唐代的校書郎和後世的翰林院庶吉士有點類似,相當於研究生身份的實習官員,但前程遠大。名相張說、張九齡、李德裕都做過校書郎,任過此職的著名詩人更多,除白居易外,從初唐到晚唐還有楊炯、王昌齡、錢起、劉禹錫、元稹(後來也做到宰相)、杜牧、李商隱等。這是因為皇家藏書豐富,書庫環境幽靜,工作任務清閑,任職時年齡不大,中進士後授校書郎正是積累知識為今後發展作準備的極好機會。有此基礎,隻要自身繼續努力,自然會有所成就。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四月白居易任盩厔(在陝西省,今依其讀音,改作更通俗的周至)縣尉。這一年的十二月,他同陳鴻、王質夫遊玩盩厓的仙遊寺,談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王質夫要白居易作詩。白居易作了一首《長恨歌》,既成之後,王質夫又慫恿陳鴻寫了《長恨歌傳》。一詩一傳立即傳遍京兆,白居易文名大振,第二年授翰林院學士。接著元和三年(808)四月除左拾遺,成為一名諫官,這時他的從政態度非常積極,經常上書議論國政。許多意見被皇帝接受,也因此受到上司和同僚的嫉恨。兩年後調任京兆戶曹參軍,離開言路,第二年母亡離職丁憂三年。
起複後,因為白居易名氣很響,執政者不願意讓他參政議政,以明升暗降的辦法,把他由丁憂前七品的京兆戶曹參軍一下子提升為五品的太子左讚善大夫。這是一個隻教太子讀書,不得幹預政事的宮官(東宮官員)。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白居易忍不住帶頭上疏請捕刺武相賊。繼任宰相認為宮官不應當先於諫官言事,這時嫉恨白居易的人乘機誣陷他,說白居易的母親是因為看花墜井而死,白居易卻作賞花及新井詩,大大的不孝,於是奏準貶白居易為江州司馬。幾年後裴度任宰相,重新檢查此案,證實白居易的賞花及新井詩是在盩厔縣尉任上所作,白居易母親也沒有看花墜井死亡的事,得以平反。
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後,即使後來平反升官,回到中央政府任職,政治態度有很大變化。正如《新唐書•白居易傳》中所寫:“居易被遇憲宗時,事無不言,湔剔抉摩,多見聽可,然為當路所忌,遂擯斥,所蘊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複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輒病去,遂無立功名意。” 《舊唐書•白居易傳》中也有類似記載。這說明白居易的後半生對唐皇朝已經完全不抱希望,隻求明哲保身,為官態度趨向消極。但對於百姓仍懷赤子之心,在地方官任上,努力造福民眾。所以別人都千方百計鑽營做升職快的京官,他為了避免卷入當時朝廷上牛李黨爭,卻要求外放做地方官,先後任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極得民心。晚年他對自己做地方官時的政績還是相當滿意的。
白居易的能力是明擺著的,隻是生不逢時,遇到的是幾位受太監操縱的年幼皇帝。後來晚唐最有作為的皇帝唐宣宗即位,對大臣間的黨爭甚為不滿,並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唐宣宗十分欣賞白居易不卷入黨爭的態度。即位後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了。為此唐宣宗還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係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白居易對於自己在杭州的工作情況,白居易有《三年為刺史二首》作了自我總結。第一首:“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題詩十餘首。慚非甘棠詠,豈有思人不?”甘棠詠指《詩經》國風召南中的一篇詩章“甘棠”,思念召公姬奭執政時,為民眾排憂釋紛而不擾民的事。第二首:“三年為刺史,飲冰複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檗指一味很苦的中藥黃檗,喝冷水,吃苦味的食品,形容生活清苦,為人清白。
這兩首詩中,白居易自謙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沒有什麽政績,隻不過寫了十餘首詩,也絕不是詩經中的甘棠之章,哪裏會有人懷念。三年刺史相當辛苦,今天離開杭州,在天竺取兩塊石頭留念,不傷清白卻對我很珍貴,十分滿足。事實與白居易的自謙相反,他在杭州任刺史的短短二十個月,除了前麵講過的恢複六井,使百姓重新飲到西湖水外,在治理杭城水源地:西湖做了許多工作,收到很好的長期效果。他的政績有口皆碑,以致有“合郡鹹感德,離別情依依”的美譽。長慶四年五月奉詔離別杭州赴洛陽之際,杭城百姓夾道歡送,今天在六公園聖塘閘亭附近有一名為“惜別白公”的群雕,再現了當年場景。他自己也留下詩句:“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別州民》)。
實際上“唯向郡城中,題詩十餘首”,對杭州曆史的有利影響也非同小可。譚其驤先生在《杭州都市發展之經過》演講中說得好:“長慶中,白居易守杭,酷愛湖山,眈眤雲樹,新詞豔曲,疊出不窮,其《湖上春行》《春題湖上》《餘杭形勝》諸詩,已曲盡風物之勝。既去任,猶不勝回戀,有《留題天竺靈隱》《留別西湖》《思杭州舊遊》《憶杭州梅花》《答客問杭州》等篇。樂天在當時,詩名震撼一世,西湖經其品題,聲價自必十倍。蓋自此而後,西湖遂為世人所周知,杭州遂為四方文士勝流好遊賞者所麇(qún)集。其後北宋熙寧、元祐中蘇軾又以第一流詩人兩任杭州,篇什之豐,過於樂天。前人每謂‘杭州巨美,自白、蘇而益彰’,洵屬知言。”可以說沒有白居易的詩,以及後來蘇軾的詩,西湖決不會名聞古今中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