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8:四、白堤踏春(下)

    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原來並無固定景址,這從南宋以及元,明兩代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由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孤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麵主體。

    不過現在白堤西端的平湖秋月景址的選定,也不是毫無依據。早在唐朝,這裏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著孤山皇家道觀----四聖延祥觀的建造,這裏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這兩“望”為日後平湖秋月定址於此埋下伏筆。明萬曆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複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明末遺民大才子山陰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麗,增築露台,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日無之。今變建龍王堂。” 

    康熙三十八年,把這裏張岱筆下的龍王堂改建為禦書樓。樓前把原先的露台再向湖麵挑出,鋪建成石平台,台周圍以欄杆。旁構水軒,懸掛康熙禦題“平湖秋月”匾額,後又勒石建景碑亭於其左。雖然平湖秋月景區的麵積不大,但視野極為廣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正如清駱成驤所撰的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現在白堤上有兩座橋,錦帶橋和斷橋,由西向東,先遇到的是錦帶橋。錦帶橋也是西湖一座曆史悠久的名橋。清代乾隆年間杭州人翟灝、翟瀚兄弟合著的《湖山便覽》卷二中說:“錦帶橋址舊有涵碧橋,在斷橋西,宋轉運使陳堯佐重建碑記其事,且為之圖,久圮。” 陳堯佐是北宋名臣,水利專家,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真宗將陳堯佐由京西轉運使調任河北轉運使,兼知滑州督理河務,此後未再任轉運使。北宋重建涵碧橋應當在此後不久,但從蘇小小到白居易都沒有說白沙堤上除斷橋外還另有一橋,可見此橋初建時間在晚唐或吳越國時期。

    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南宋畫家李嵩大約作於南宋中葉的《西湖圖》采用鳥瞰構圖形式,800多年前的西湖,除了沒有湖中三島,其他景點和現在差不多,是最能說明古代西湖全貌的作品,但是在這幅圖上看不到北宋陳堯佐重建後的涵碧橋。稍後南宋末年《鹹淳臨安誌》所附古地圖《西湖圖》,和李嵩這幅畫基本吻合,隻是所涉及的範圍更大一些,並對主要景點標出了名稱,從西湖東岸通往孤山也隻有一座斷橋。恐怕涵碧橋在南宋時已經頹圮,所以翟氏兄弟說它久圮。孤山是南宋皇家宮觀和園林所在,根據《武林舊事》卷三“西湖遊幸都人遊賞”一節描述孤山與裏西湖隻有西泠橋和斷橋兩座橋,因此,涵碧橋頹圮後留下的缺口,必定經人工填平,以便人們通行,上述兩幅西湖圖也表明,過了斷橋前往孤山的道路是通暢的。

    《湖山便覽》一書講到明代萬曆十七年(1589 ),太蘇杭織造監孫隆精工重修白堤, 改稱白堤為“十錦塘”,並在涵碧橋舊址, 挖開宋代的填土,架木為梁, 重建此橋,。修複後稱之為“錦帶橋”, 橋名一直沿襲至今,從此白堤上再次有了兩座橋。

    錦帶橋由木橋變成石拱橋的時間在清雍正《西湖誌》卷八中有記載:“錦帶橋舊架木為梁,聖祖仁皇帝臨幸孤山,禦舟由此轉入裏湖,後甃以石,雍正八年總督李衛重葺。”民國十年,與斷橋同時改築石級為平坡,加設水泥混凝土拱券。現橋長八點一米,寬八點六米,單孔淨跨五點九米石拱橋。比起斷橋來,它的知名度差遠了,許多遊覽白堤的人不僅不知道它的名字,甚至還可能沒注意自己已經走過這座橋。

    斷橋建於何時不見記載,《西湖遊覽誌》卷二中說:“斷橋,本名寶祐橋,呼斷橋自唐始。”宋理宗在孤山造西太乙宮,正是寶祐年間(1253-1258),可能順便把斷橋整修了一次,就留下寶祐橋這個稱呼。吳自牧《夢粱錄》說“孤山橋,名寶祐,舊呼曰斷橋”,田汝成說斷橋本名寶祐橋,剛好說反了,吳自牧比田汝成早三百年,應該他是對的。和白居易同時的張祜有一首題為《題杭州孤山寺》:“樓台聳碧岑,一徑入湖心。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鍾聲在北林。”說明在白居易的時候斷橋不僅已經存在,而且就叫斷橋這個名字,由此更可以證明現在叫白堤的白沙堤決不是白居易修建的。明明是貫通的橋,何以叫斷橋?許多解釋都不令人信服。

    一說古時此處附近住有段姓人家,該橋是他家始建,故稱為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南宋末年的周密就持這種說法。在其所編的《絕妙好詞》中收錄了比他略早的詞人趙汝茪的詞《夢江南》有句∶“滿湖春水段家橋。”所以周密就在所著《武林舊事》卷五中說斷橋又名段家橋。明代瞿佑的《歸田詩話》引述元代錢思複作《西湖竹枝詞》雲∶“阿姊住近段家橋。”大概南宋末年到元代,斷橋附近確實住有段性人家,因之此橋被稱為段家橋。不過因此得出斷橋是段橋的諧音,未免因果倒置。《歸田詩話》中又說:“蓋西湖斷橋,以唐人詩斷橋荒蘚澀得名,亦以孤山路至此而盡,非有所謂段家者”,瞿氏的說法很有道理。

    另一說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麵冰雪消融,橋陰麵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斷橋上有亭是清代的事情,那時甚至還有門,可以關閉白堤。早不過吳越國時代,斷橋才是一座有陽麵和背麵的石拱橋,再早一些,在張祜詩中被稱為斷橋的是一座長滿苔蘚的人跡罕到的小石橋,哪來橋亭、橋陽麵、橋陰麵。所以斷橋不斷是件怪事,它和孤山不孤、長橋不長合稱西湖三大怪。

    前麵講到現在的白堤,最初並非人工修建,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難免會有高低不平,在斷橋這個位置堤麵甚至淹沒在湖麵之下,出現一個斷口。不過斷口並不很寬,也不很深,最初居住在西陵的先民,也許是涉水而過。但這對生活畢竟帶來不便,也許在蘇小小寫《錢塘蘇小歌》之前,隨著在西陵居住人數增多,就有人在斷口鋪上石板建橋。這座橋還相當結實,可以騎馬或推車在上麵通行過去,由於橋是建在斷口上,就叫做斷橋。這裏“斷”字並不是說橋斷了,而是說斷口上的橋,因此這座貫通的橋梁被叫做斷橋就不足為怪了。                                                                                                                            另一種可能是,前麵說過蘇小小薄有資財,也許她搬到西陵時,在建小樓居住的同時造了斷橋方便進城。到張祜遊孤山寺時,斷橋上已經長滿苔蘚,足見建橋的年代已經相當久遠,至少不會晚於蘇小小住在西陵的時候。

今日斷橋,是民國十年重建的拱形單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淨跨六點一米,後雖經多次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禦題“斷橋殘雪”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青瓦朱欄,飛簷翹角,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題額“雲水光中”,正寫出橋、亭與四周的湖光山色融會和諧。明人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餘談》中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西湖雪景最佳是古已有之的感慨,或者是因為杭州並非年年有雪,大雪更是難得。每當雪後初晴,賞雪的人們便熙熙紛紛,斷橋上遊人如織。孤山與裏西湖銀裝素裹,別有一種神韻,但雪景的著稱卻著落在斷橋上,個中原因實在費人思忖。

斷橋的享譽天下,更大程度上得益於《白蛇傳》的民間傳說,很多劇種都有《斷橋》這一出折子戲。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昆曲《斷橋》更是經典之作,早在五十年代就拍成舞台藝術紀錄片,由梅蘭芳飾白素貞,俞振飛飾許仙,梅葆玖飾小青。劇情是白娘子金山寺索討丈夫,因身懷有孕,寡不敵眾,在小青攙扶下,敗退西湖斷橋,正巧許仙逃離金山寺,接踵而至。猛見薄悻姑爺,小青拔劍相向;白娘子念及夫妻情深,竭力勸阻;許仙再三賠罪,自責不該誤信讒言,夫妻重歸於好,主仆相諧如初。斷橋因此而成為西湖三大情人橋(斷橋、長橋、西泠橋)之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