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堤踏春(上)
從蘇小小到南朝的陳代又過去了一百餘年。隨著錢唐縣的發展,三國兩晉時叫做明聖湖或金牛湖的西湖,因錢唐縣縣治搬到寶石山東南麓而改叫錢唐湖,入唐以後叫錢塘湖。其東北岸,靠近縣衙所在地,又有錢塘湖可供飲用水,居民增加,市麵繁榮起來。離縣衙不遠,深入西湖的小山丘西陵,在蘇小小的時候就已有可通車馬的路,這時居民和來此的遊客必然會逐漸多起來。
杜牧有一首題為“江南春”的著名七言絕句:“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南朝時期,特別是在位長達四十八年的崇佛的梁武帝蕭衍當政以後,四百八十寺恐怕還隻是江南佛教盛況一個籠統說法,佛寺實際數量之多肯定超過這個數字。可以說當時江南山山水水遍布寺院廟宇,自然風光秀麗的,已升格為臨江郡郡治的錢塘縣也不例外。
南宋潛說友《鹹淳臨安誌》記載:南朝陳文帝天嘉元年(560),有天竺僧人持辟支佛舍利來到杭州孤山建塔供奉,這就是西湖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塔----孤山永福寺的辟支佛骨塔。建寺後來禮佛的香客絡繹不絕,估計就在這個時候西陵因孤零零懸在錢塘湖中開始被叫做孤山,辟支佛骨塔所在寺院的正式名字是永福寺,但人們大多因它位於孤山而叫它叫孤山寺,遺址在今中山公園。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簡稱,又音譯作缽羅翳迦佛陀,或簡稱辟支迦佛、辟支等。他是指過去生曾經種下因緣,進而出生在無佛之世,因性好寂靜,或行頭陀,無師友教導,而以智慧獨自悟道,通說為觀察十二因緣,進而得到證悟而解脫生死、證果之人,亦稱為“緣覺”。辟支佛是緣覺乘(乘是載運的意思,載運乃是指修行的人從迷到悟的方法與過程)的最高果位,但還沒有完全達到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的境界,所以次佛陀一等。
不過,西湖早期的塔,大致上尚未突破作為佛教特有的墓葬形式的範疇,42年後的隋文帝仁壽二年,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上曾建起神尼舍利塔,瘞藏同州般若寺一位名叫智仙的尼姑遺骨。直至五代吳越時,塔才不再專門作為一種墓葬形式而成為西湖景物“構件”。
自從李泌守杭州開始,因為飲用水得到改善,杭州日益繁榮,孤山一帶成為文人雅士和一般杭州居民出遊的最方便景點,特別是春天踏青的時候。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間遊錢塘湖時曾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
當時孤山東麵的裏西湖邊上還有一座賈亭,是比白居易早二十年任杭州刺史的賈全所建。孤山寺北賈亭西正在孤山的東北麓,裏西湖水波不興,湖平如鏡,放眼遙望沒有今天的鱗比櫛次的樓房,隻有天際低低的雲層。白居易此番到錢塘湖正值大地春回的時節,各種叫不出名目的野花,星星點點報著春訊,姑稱之為亂花,春草剛剛沒及馬蹄,大約三五厘米,還不是江南鶯飛草長的景色。春花始放,春草初長,考慮到近年地球變暖因素,應該大致在農曆三月上旬。
繞過孤山,眼前豁然開朗,那時西湖人跡稀少,早春時節到處鶯歌燕舞,一派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象。現在西湖很難見到鳥了,今春遊西湖,一路過來,除了在風雨亭附近見到三兩隻水鳥外,就是裏西湖還有幾隻半野生的天鵝,本應春天常見的黃鶯紫燕,難覓蹤影,聽說為了使柳浪聞鶯名副其實,無奈架起大網,留住鳴禽。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說說容易,在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實在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但願這不是一個無解的題目。
那時孤山附近尚未開發,再往前走就是綠楊蔭裏白沙堤了。當時白沙堤上隻有柳樹和滿地青草,僅是裏湖和外湖之間一條綠色隔離帶,白居易稱它是草綠裙腰一道斜,沒有像現在這樣刻意人為經營。楊樹和柳樹是同科不同屬的兩種植物,它們在外形上,無論樹幹、樹枝、樹葉都有很大區別,詩中的綠楊實際上應該是綠柳。柳樹性喜濕地,易繁殖,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而楊樹雖也要求相當充足的水分,但地下水位不能過高,不然要開溝排水,白沙堤上顯然宜柳不宜楊。白居易是知道楊和柳的區別的,也知道堤上長的是柳不是楊,他在《望湖樓》詩寫到白堤:“柳堤行不厭,沙軟絮霏霏。”這裏,一是根據近體詩的格律,必須要用一個平聲字,二是唐詩習慣楊柳混用,不加區分。據說隋煬帝沿運河下揚州看瓊花,讓青年婦女為他的坐船拉纖,苦不堪言,幸虧運河兩側廣植柳樹,為她們減輕些許痛苦。隋煬帝卻把柳蔭下婦女拉纖看作是一道別有情趣的風景線,賜柳樹以國姓,稱為楊柳,於是入唐以後,楊柳混說就十分盛行。
孤山本是西湖前身小海灣中的島嶼,不知何時起從西湖東岸到孤山有條白沙堤把它和陸地連接起來,因為堤麵上有許多白色沙粒,故名。唐代這段路就叫白沙堤或沙堤,並非如後人所認為的是白居易所修,因而叫做白堤。第一個對白堤的來曆提出質疑的,好像還是白居易本人。白居易有《杭州春望》詩:“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這說明在白居易之前,白堤早已存在,隻是來曆不明。白居易清楚地用詩句“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頭”說明杭城錢塘門外的地理環境。由於可循此到孤山寺禮佛,白沙堤也叫孤山寺路。至宋理宗時,它成為通向皇家的禦花園孤山的必經之路,更名孤山路。後來把原來白沙堤這一段叫白堤,往西叫孤山路,現在的白堤則直到平湖秋月的東麵。
白居易說過他那個時候已經不知道白沙堤是何人何時修造的。雖然隋唐以前杭州還未建城,南朝蕭齊時的蘇小小卻已可以用車馬到西陵,即後來的孤山,可見白沙堤那時應該已經存在。寫《錢唐記》的劉道真是更早南朝劉宋時做過錢唐縣令,盡管他說那時錢唐縣治已搬到寶石山東北山腳下,但畢竟還隻是一個山間小縣,人口不會太多,充其量不過一、二萬人而已,當時一個小縣人口普遍隻有這麽多。作為一個佐證,位於浙江省西南山區小縣縉雲,在抗戰前夕縣城人口也隻有五千,按當時縣城人口普遍占全縣的百分之十至二十計算,縉雲縣不會超過四、五萬人,那已經是一千五百年後的事了。這條白沙堤既和農田水利無關,西泠橋修建之前又是條斷頭路也和便利交通無關,縣太爺決不會征集百姓修這樣一條堤壩或道路,那麽白沙堤從何而來?
在《浙江學刊》1984年第四期樂祖謀的《西湖白堤考》一文認為白沙堤是自然堤。當水流分股繞行島體南北兩側時,因為摩擦力增大,又導致其動能進一步減少,流速相應逐漸變慢。動能和流速降低的最大值,當發生在分流在島東頭重新匯合處,於是泥沙便在這一點上沉積下來。這種沉積又不斷地把匯合點向東推進,久而久之,就在兩股水流的匯合麵上,沿水流方向堆出一條沙堤來,因此,白沙堤生成年代不晚於西湖。我讚同樂祖謀的說法,將在後麵以水動力學理論作更完整說明。
當年蘇小小、白居易們的白沙堤可要清靜得多,它隻不過是一條通向孤山的便道,上麵有著白沙,長著青草,沿堤盡是人們無心插下而成蔭的柳樹。春天裏柳條迎風搖拂,漁翁係舟,樵夫歇擔在此小憩,間或有幾位騎青驄馬,乘油壁車的遊人經過,哪像今天熙熙攘攘如過江之鯽。吳越國時期隨著西湖的開發,白堤也漸漸熱鬧起來。到了北宋已經十分吸引人們前來遊玩,南宋,孤山建有皇家園林,在修建西泠橋的同時,一定會對白堤也加以裝點。對白堤進行整修有史料記載的是明萬曆十七年的司禮太監孫隆,堤闊二丈,遍植桃柳。堤上春色絢爛,人們稱其十錦塘,可見此時的白堤已經相當漂亮了。當然,隻有再經過近幾年的規劃和建設,白堤才會有今天這樣美麗。
現在的白堤,從斷橋起到平湖秋月止,全長九百八十七米,寬三十三米,是杭城與西湖風景區連接的紐帶。春天在白堤上漫步正是一年之中白堤最美麗的時節。一路熏風,二旁春水,三座小島遙居西湖在右側,七層寶塔傲立葛嶺於左邊。清波漣漪,山巒青翠,三兩畫舫匆匆回棹殘陽裏,百千遊客陣陣笑聲白堤上。隻見垂柳婀娜,碧桃嬌豔,戀人攜手眉目傳情情切切,舉家合影天倫歡樂樂融融。或同窗相聚,抒壯誌豪言震撼於天地,或朋友共遊,寄深情厚誼徜徉在山水。或兄弟相約,頌棠棣詩章親情溢言表,或夫妻比肩,續齊眉故事恩愛顯人間,青絲白發,稚幼翁嫗,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盡在春天的白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