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伊凡的貼,勾起一些往事,忍不住寫幾句。
一)日本琴
父親在日本投降那一年在委托行買了一把日本小提琴,可能是鈴木,記得不是很清楚,應該是戰敗的日本人返回日本時處理的,很便宜,但質量不錯。父親的小提琴是自學的,學琴的時候已經是高中生。他的技術不是很好,完全無力完成高難度的作品,但是一些小曲拉得極好,有感情,音色也美。最擅長的是《沉思曲》、《G弦上的詠歎調》、《如歌的行板》等。拉得時候閉著眼睛,如癡如醉。他來美讀研究生的時候帶著這把琴來美國,然後又帶回國。他對這把琴可以說是珍愛,盡管並非珍品。
我在文革初期因病無法活動,就自學了京胡,看簡譜,從純噪音到接近專業水平(後來文革宣傳對演出《沙家浜》的時候沒等郭建光開口唱觀眾先給京胡鼓掌)。我不滿足於隻會拉京胡,想學小提琴,便對父親說想拉拉他的小提琴,沒想到他立刻拒絕。這把琴隻屬於他,別人不能碰。
二)蘇聯琴
父親還是支持我練習小提琴的。於是就在東單那家委托店給我買了一把蘇聯琴,記得是10塊錢。其實如果是在66年底67年初,可以買到更好的。68年晚了一點,10塊錢隻能買到蘇聯琴。差不多同一個時期,父親在那裏還買了蘇聯的澤尼特照相機。
這把蘇聯琴質量比較差,音量偏小,拉不出醇厚的聲音。但對我來說,無所謂,我開始拚命地學習五線譜,開塞、霍曼之類的東西努力練習。很快,技術上超過了父親。我的特點是見到樂譜幾乎不需要練習就可以立刻拉出來,音準不錯,節奏尤佳,但缺乏感情,感染力差,所以後來在宣傳隊是樂隊的骨幹,但於獨奏無緣。這把蘇聯琴讓我學會了小提琴。
三)蘇州琴
70年當了工人並參加了有交響樂隊的工人宣傳隊後,指揮(一位氣質完全是藝術家的工人,小提琴獨奏水平)說你這把琴太差了。我當時每個月不到20的工資,隻能還是去委托行買。當時我認為小提琴的好壞完全取決於琴背的虎皮紋楓木。一天終於看到一把虎皮紋比我父親那把還細還多的蘇州琴,價格隻有20多塊,就買了。後來專家說,這虎皮紋一部分是假的,是烤出來的,那是後話。不管怎麽樣,這把琴的音色比蘇聯琴好了許多,陪伴我參加了許多演出。那時我根據需要幾乎玩遍了所有弦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二胡、京胡、月琴、三弦等等。雜而不精。
78年初上大學還拉過一次小提琴,後來提前考研,79年以後因為學術的關係徹底放棄了音樂。突然想起了40年前的事,拉拉雜雜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