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原: 元大都中軸線和明朝北京城中軸線是同一條線?

元大都中軸線和明朝北京城中軸線是同一條線?
2011年08月24日 15:25 來源:北京青年報 

陸原

永樂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奪取皇位以後,將北平府升格為北京順天府,北京這個地名由此而誕生。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永樂皇帝首次登上北京皇宮的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標誌著北京正式定為國都,這一年距今已是590周年。北京以擁有一條長約7.8公裏的城市中軸線而著稱,這條中軸線發端於元朝,定型於明朝,延續至今,由一係列的建築物和街道排列組合而成。我做過統計,在北起鍾樓南至永定門的中軸線上,曾經排列著42座古建築,其中有10座已經消失,有三座又被重建,現存的共有35座。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建築以及分布在中軸線兩側的胡同街巷,積澱著北京厚重的曆史文化。

■元朝大都城的中軸線和明朝北京城的中軸線,到底是不是同一條線

元大都城牆周長約60裏,是南北長於東西的長方形。征虜大將軍徐達在進攻元大都之前曾經請示朱元璋,如果元朝皇帝棄城逃跑是否追擊。朱元璋回答無須追擊,隻要固守邊境防止元軍反攻即可。為了縮短防線,徐達放棄了原在健德門和安貞門一線的元大都北城牆,向南5裏在德勝門和安定門一線另築了一道新城牆。

永樂皇帝營建北京宮殿時為了給皇宮前方留出空間,拆除了原在長安街一線的元大都南城牆,向南二裏在正陽門一線重建了新的北京南城牆,東西兩麵的城牆則沿用了元大都城牆未變。改建之後的北京城牆周長約45裏,是南北短於東西的扁方形。到了嘉靖皇帝增築北京外城以後,北京城牆的平麵呈現為“凸”字形。

由於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址上經過幾次改建而成,對於明朝北京城中軸線和元大都中軸線是否屬於同一條線,學術界曆來還有爭議。

一種意見認為,元朝的鍾樓和鼓樓位於現在的舊鼓樓大街,舊鼓樓大街的延長線才是元大都的中軸線,而明朝北京城的中軸線偏東,起點是現在的鍾樓。另一種意見認為,元大都的中軸線就是明朝北京城的中軸線,與現在北起鍾樓南至永定門的那條線重合,是同一條線。

我認為這兩種意見的分歧,在於沒有注意到元大都原本有兩個中心點,即中心台和中心閣,這兩個中心點標誌著元大都實際有兩條中軸線。元末當過大都路儒學提舉官的熊夢祥所著《析津誌》記述:元朝的鼓樓東邊建有一座中心閣,中心閣以西十五步又建有一座中心台。中心台占地一畝,四周有圍牆,正南有石碑,碑文是“中心之台”,是“大都城東南西北四方之中也”。中心台西側,南有鼓樓,北有鍾樓,鍾樓南北都是大街,堪稱是整個大都城的中軸線。但是鍾樓以北的大街雖然直抵大都城北城牆,以南的大街卻至鼓樓為止,因為鼓樓以南就是海子,即現在的什刹海。而以中心閣為起點的中軸線,向北沒有大街,向南縱貫皇宮大內直抵元大都南城牆居中的麗正門,沿途經過的萬寧橋和青山(現在的景山)至今仍在。我們今天所說的北京中軸線就是這條線,其北端起點是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鍾樓,其南端終點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築外城以前是正陽門,增築外城以後則延長至永定門。

■北京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而是偏向西北,神秘地指向元上都開平府故地

古代沒有先進的測繪儀器,也沒有衛星定位的科技手段,營建城池宮殿必須有能夠直觀的標誌物,因此需要在元大都的中心點建造一座中心台。元世祖忽必烈的謀臣劉秉忠當年營建元大都的選址理念,在於看中了海子這一片充足的水源,需要將海子圈入城裏,因此確定東西城牆之間寬度的依據,是以中心台至海子西岸為半徑,所以緊鄰中心台西側的舊鼓樓大街成為了整個大都城的幾何中軸線。但是為什麽又要在中心台以東再建造一座中心閣,以作為皇宮大內中軸線的起點呢?這是因為皇宮大內的中軸線要避開海子的阻隔而從海子東岸經過,所以元朝皇宮大內的中軸線並不在大都城的幾何中心,而是偏東一些,曆經明清兩朝傳承至今的北京中軸線也是如此。

《析津誌》記述,當忽必烈詢問劉秉忠如何為皇宮大內定位時,劉秉忠回答以麗正門外護城河橋頭的一株大樹作為基準點。於是忽必烈封這株大樹為“獨樹將軍”,並賜給金牌。此後每逢元宵之夜,都在這株大樹上邊掛滿花燈,“高低照耀,遠望若火龍下降”。

但是,以這株大樹和中心閣兩點一線定位的元朝皇宮大內中軸線,卻並非是正南正北,而是指向北方偏西一點。如果以現在的永定門所在的子午線為基準線,鍾樓則偏西300多米,這是我的朋友夔中羽先生告訴我的。夔中羽先生是遙感航拍測繪專家,他在研讀《北京衛星影像圖》時,發現了北京中軸線與地球子午線不重合這一神秘的現象。

夔中羽先生給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他拿來一張街頭巷尾隨處可以買到的《北京交通遊覽圖》,以永定門為中心點將遊覽圖左右對折,展開之後遊覽圖中間的折痕即是通過永定門的子午線。我驚奇地發現鍾樓確實不在折痕中心,而是偏西。夔中羽先生聯想到古代建築有時會與遠方的地形地物相關,譬如秦朝曾經宣稱遠在渤海的碣石是國都鹹陽的東門,遙踞秦嶺的終南山是皇宮的南闕。那麽來自北方蒙古草原的元朝,莫非會讓元大都的中軸線指向草原上的什麽地方嗎?

夔中羽先生在地圖上畫出了北京中軸線向北方延伸的延長線,在沿著此線向北方探索時我們驚奇地發現,就在距離北京270多公裏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一帶,赫然標注著“金蓮川”、“閃電河”、“兆奈曼蘇默”這些令人怦然心動的地名,這裏正是曆史上有名的元上都開平府故地。

“兆奈曼蘇默”是蒙古語,意為“有一百零八座廟的地方”,地處塞外名勝金蓮川,南瀕閃電河。1251年,忽必烈的同母兄蒙哥做了蒙古國大汗,蒙哥委派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事”,並授權他擇地築城。1256年忽必烈的謀臣劉秉忠在閃電河畔的兆奈曼蘇默建成了開平府,蒙哥死後,忽必烈在開平府即位為大汗,於1263年將開平府升格為上都。1276年元大都建成之後,元朝實行兩都製,皇帝每年冬夏輪番在大都和上都居住。

元大都和元上都的規劃者都是劉秉忠,或許劉秉忠是刻意使元大都的中軸線指向了元上都,因為那裏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發祥地,所以要將兩都的“王氣風水”連為一脈。況且劉秉忠精通《易經》,元大都十一座城門的名稱都是由他依據《易經》命名的。《易經》以“乾”為君位,乾位並不在正北方,而是在西北方。元大都的中軸線指向北方偏西,對於精通《易經》的劉秉忠而言,恐亦難以巧合為釋。

■清朝在鼓樓和鍾樓擊鼓撞鍾報時的工作,是由皇家儀仗隊的旗鼓手們負責

現在位於北京中軸線起點的鍾樓和鼓樓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鍾樓在明朝曾被火災焚毀,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鍾樓時為了防火改為磚石結構,所以灰色的磚石結構鍾樓與紅色的木結構鼓樓外觀並不一致。明朝的鍾樓上邊最初懸掛的是一口大鐵鍾,後來因為音色不好被替換下來,一直棄置於鼓樓後麵,1960年我小的時候曾經親眼看到過。這口大鐵鍾現存於大鍾寺古鍾博物館。

現在鍾樓上邊懸掛的永樂大銅鍾出自於西邊的鑄鍾胡同,那裏在明朝有皇家的鑄鍾廠。清初學者孫承澤所著《春明夢餘錄》說,他見過鑄鍾廠裏有明朝遺留的十幾口高達兩丈多的大鍾,橫七豎八地躺倒在院子裏。

相傳,當年在鑄造永樂大銅鍾時屢次未能成功,工匠們都麵臨殺頭危險,工匠領班的女兒情急之下投身熔爐化入銅液,才將銅鍾鑄成。鑄鍾廠為紀念這位女子,建造了“金爐聖母鑄鍾娘娘廟”。傳說雖然離奇,但娘娘廟確實存在過。我去鑄鍾胡同尋訪鑄鍾廠遺跡的時候,路過了附近的小黑虎胡同,遇見了從小就住在小黑虎胡同24號院的柯先生。柯先生告訴我,娘娘廟就在他家院子裏邊,但是殘存的大殿已於2000年前後被拆除,他看見拆下來的房梁有將近1米粗。柯先生還給我看了二十幾年以前他在棄置於鼓樓後麵的大鐵鍾前邊拍攝的照片。

鼓樓上邊原有一個直徑1.4米的大鼓,還有24個直徑較小的鼓,這些鼓均於1900年被八國聯軍毀壞。我在登上鼓樓觀看擊鼓表演的時候,看見了那個劫後僅存的破損大鼓。工作人員告訴我,現在用於表演的全套25個鼓都是在2001年仿製的。

清朝在鼓樓和鍾樓上邊擊鼓撞鍾報時的工作,是由皇家儀仗隊的鑾儀衛旗鼓手們負責的。每天的一更和五更,都要先擊鼓108響,再撞鍾108響,每一組的108響還要分為前後兩節,每節54響,擊鼓撞鍾的節奏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夜裏的二更至四更,則是隻撞鍾不擊鼓。為了協調擊鼓撞鍾的時間,鍾樓和鼓樓上邊的旗鼓手們彼此之間還要使用燈光信號聯絡,稱為“對燈”。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皇宮之後,儀仗隊隨之解散,鍾樓和鼓樓不再使用鍾鼓報時。此後,北京市政當局改為每天中午在德勝門和宣武門附近的城牆上邊鳴放大炮報時,稱為午炮。我有一位在什刹海岸邊住了半輩子的老年網友,網名就叫“我的什刹”,他小時候看見過鳴放午炮的地方。那是在德勝門東邊正對著鍾樓的城牆上,有三間小房子,其中一間是火藥庫,另外兩間就住著炮手一家。那位炮手姓李,因為常年鳴放午炮,耳朵都被震聾了,所以外號就叫“李聾子”。“李聾子”告訴“我的什刹”,有的時候德勝門和宣武門兩邊的午炮未能同步鳴放,市民們就會聽到兩聲炮響。

■清末住在什刹海東南岸白米斜街的張之洞認為,什刹海的名稱應該是石閘海

地安門大街路口,原來有皇城的北門,在元朝取《易經》“厚德載物”之義稱為厚載紅門,明朝稱為北安門,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改稱地安門。地安門在1955年展寬道路時被拆除。因為地安門又被俗稱為後門,所以位於地安門外大街的萬寧橋,也被人們俗稱為後門橋。

我小時候住在什刹海東南岸的白米斜街,每天去後海南岸的大翔鳳胡同小學上學都要路過萬寧橋。那時的萬寧橋兩側都被填為平地,隻有橋身露出地麵。我在白米斜街住過的院子就在張之洞舊宅的對門,前不久讀書時看到張之洞在《廣雅堂詩集》裏邊將什刹海稱為石閘海,這個說法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因為什刹海緣何得名至今尚無確考。刊印於明朝崇禎八年(1635年)的《帝京景物略》記述,萬曆年間三藏法師創建了一座名為“十刹海寺”的寺廟,這座寺廟的遺跡在後海西北岸的糖房大院胡同27號,有人認為“什刹海”的名稱就是源於這座寺廟。但是如果一座寺廟的名稱真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力,那麽位於後海北岸鴉兒胡同裏的廣化寺早在元朝即已創建,而且規模和名氣更大,什刹海為什麽不叫“廣化海”呢?廣化寺裏有一座明朝萬曆年間的石碑,碑文說“都城西北隅有巨浸,曰什刹海,以環海有叢林十,故名。廣化寺者,十刹之一”,這是說什刹海因環海有十座寺廟而得名,然而舊時環海的寺廟遠多過十座,所以這種說法也被人質疑。

我知道元朝為大都城選址時將海子作為城市的水源,萬寧橋也是始建於元朝,所以我在探訪萬寧橋之前特意閱讀了《元史》。我在《郭守敬列傳》裏讀到,元初每年由通州向大都城運送糧食的季節,正值秋雨連綿,運糧的驢牛死亡無數。都水監長官郭守敬主持開挖了通惠河,此後運糧船可以由通州直抵海子,將糧食存入海子西岸新建的“萬億庫”糧倉。為了調節水位,郭守敬又在海子東岸的通惠河起點處建造了木結構的水閘,即海子閘。《河渠誌》記述,到了至順元年(1330年),這座木結構的海子閘又被改建成與石砌的萬寧橋連為一體的石閘。2000年,在清理萬寧橋下填埋多年的泥土時,露出了橋身西側的石閘。

我在萬寧橋下看到了橋身西側的石閘,在閘口兩邊還保留著當年用於插入閘板的石槽,以及用於起落閘板的石質絞車框架。古代沒有功率強大的機械絞車,不能使用整扇的閘門,隻能使用多塊閘板疊加插入石槽。厚重的木質閘板被水浸濕以後就會更加沉重,所以需要使用人力絞車來提升或者下落。古代的閘官命令閘丁落閘蓄水時,不會說“保持幾米深度的水位”,而是說“落幾塊板的水”。

在萬寧橋橋洞兩邊的石砌泊岸上,保留有四個雕刻精美的鎮水石獸,其中東北邊那個石獸還是元朝遺物。維修之後的萬寧橋,橋身上的欄板望柱顏色深淺和新舊程度都不一樣,那些破舊的欄板望柱都是刻意保留下來的古代原物。

■沿著通惠河故道去尋訪東不壓橋

萬寧橋的下遊如今已經恢複了河道,兩岸被開發為沿河風景帶。我沿著這條風景帶一路向下遊走去,一路回顧著通惠河古老的曆史。在元朝,從南方來的運糧船抵達通州以後,將糧食換裝小船,再經由通惠河溯流而上,穿過萬寧橋到海子靠岸卸船。通惠河水源來自海子,以萬寧橋下為起點,沿著現在的東不壓橋胡同向東南方向流去,穿越地安門東大街以後,沿著東吉祥胡同和北河胡同向東,再沿著現在的北河沿大街與南河沿大街向南,穿越東長安街以後,流經正義路,從麗正門以東城牆底下的水關出城,一路向東流往通州。通惠河流經現在的北河沿大街一線時,正好位於元朝的皇城東牆外,成為了皇城護城河的一段。

明朝永樂時期的皇城東牆沿用元朝舊址未變,由於皇宮中心區距離皇城東牆不遠,牆外市井傳來的噪聲直達宮禁,為此在宣德七年(1432年)將皇城東牆東移重建,原在牆外的通惠河被圈入牆內,此後從通州來的運糧船不再進入北京城,而是在東便門外的大通橋碼頭卸船。自民國時期起,北京城裏的通惠河各段河道逐步被改建為地下暗溝,地麵形成了道路或胡同。

2009年,拆除了東不壓橋胡同的地麵建築物,恢複了原來的河道,胡同南口曾經被埋入地下的東不壓橋也重見天日,露出了巨石鋪砌的橋麵和橋基。說起東不壓橋,我又聯想到在北海北門與什刹海南岸之間,以前還有一座橫跨在從什刹海至北海的引水渠道上邊的西壓橋。明朝在這裏砌築皇城北牆時,因為橋南有北海無處築牆,於是讓牆基向北繞了一個小彎,騎上了橋麵的南半部,同時留出了橋麵的北半部依舊可供通行。由於被皇城壓住了半邊橋麵,此橋因而得名“西壓橋”。東不壓橋因為位置靠北不會妨礙皇城築牆,沒有被壓在牆下,因而得名“東不壓橋”。這兩座橋以前還被稱為東西“步糧橋”或東西“布糧橋”,但是我的朋友張富強先生在他的新作《北京中軸線曆史文脈》書中,將“步糧橋”表述為“泊糧橋”。我想海子在元朝就是停泊運糧船的碼頭,與海子水流相通的這兩座橋被稱為“泊糧橋”也是很有道理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