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野外調查階段,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烏蘭察布市文物部門聯合組成的普查隊,在烏蘭察布市境內的丘陵草原地帶新發現了一處漢文石刻。該石刻頂部篆書“皇帝北巡之碑”。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對“皇帝北巡之碑”進行了數字化掃描和拓片記錄,正在組織專家進行實地調研和論證,並對碑刻展開相關學術研究與鑒定。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院將盡快向社會和學術界給出滿意的答複。
“皇帝北巡之碑”對於研究北魏時期的邊疆治理與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據悉,下一步,將優先啟動應急保護方案,並積極推動其納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據普查隊介紹,此次發現的碑刻位於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圖鎮境內,“皇帝北巡之碑”鐫刻在一塊渾然天成、獨立的花崗岩巨石上,在高2.6米、寬1.9米範圍內均有字跡。花崗岩石麵剝蝕嚴重,但其內部夾雜了許多質地堅硬的玄武岩,保存有“代” “一月” “諸國子西域商” “馳逐極娛” “光烈祖” “聖弘邁” “莫弗”等50餘字,書法隸中帶楷。
其中,“莫弗”一詞反複出現不少於7次。莫弗是我國北方民族東胡係各族部落首領稱號。遺憾的是,現存字跡沒有可供斷代的朝代、年號、人名、地名等關鍵信息。
碑文解讀:印證北魏對“北巡之碑”的地理認知

為確定“皇帝北巡之碑”年代與性質,經普查隊與內蒙古大學專家組合作,在基於石刻的書法風格、頻繁出現的“莫弗”一詞的使用年代、與北魏六鎮長城南北線及克裏孟古城的地理位置關係等因素,初步判定“皇帝北巡之碑”為北魏時期的紀功刻石。其內容與道武帝天興二年(399年)北征高車時所鐫刻的《薄山紀功碑》高度相似。
據《魏書》《北史》《資治通鑒》等史籍記載,該年正月,北魏道武帝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出發北巡,並發起對漠北高車部族的軍事行動。魏軍兵分東、西兩路,東路軍為主力,又分東、中、西三道,中路由道武帝親自率領;西路軍為偏師,由道武帝兄弟拓跋儀率領。道武帝此次北征全勝而歸,擊破高車近四十部落,俘獲人口近10萬,馬、牛、羊等牲畜近200萬頭,以及“服玩諸物”與高車20餘萬輛。二月,魏軍返回漠南,在牛川大獵,在薄山刻石記功。

此次發現的“皇帝北巡之碑”是內蒙古自治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啟動以來,在北疆地區取得的重要考古調查成果。“皇帝北巡之碑”是內蒙古自治區繼《嘎仙洞刻石》之後發現的又一處重量級刻石遺存,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與文物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