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正統之爭
蒙古族是一支曾對世界曆史產生巨大影響的民族,建立過近代前全世界麵積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
如今,全球的蒙古族人口規模超過1000萬,90%生活在中國內蒙古以及蒙古國。雖然中國境內生活著規模最龐大的蒙古族人口,但蒙古國(外蒙古)卻是全球唯一一個蒙古人占主體的主權國家。
▲蒙古國和內蒙古
因此,關於內蒙古與外蒙古,究竟誰才是蒙古正統,始終存在爭論,蒙古國與中國內蒙古悄然開始了“正統之爭”。
蒙古國認為自己是全球唯一蒙古人為主體的國家,諸如蒙古語、蒙古長袍都有著國語、國服的稱號。
但經濟、人口規模、傳統文化保護等方麵,內蒙古看似又更勝一籌。甚至有些人說蒙古國應該改國名成“喀爾喀蒙古”,因為他們無法代表全體的蒙古族。
雙方在爭奪“蒙古正統”的問題上看似都有著無懈可擊的理由和優勢。那麽中國內蒙古和蒙古國,究竟誰才是“蒙古正統”?
▲蒙古正統之爭
一、黃金家族
蒙古人的祖先是生活在中國東北的東胡部落,至隋唐時期,通過與周邊民族融合發展成室韋人的一支——蒙兀室韋。
9世紀末,一些蒙兀室韋部落向西移入蒙古高原的漠北。隨著族群發展壯大,蒙兀室韋在1148年建立蒙兀國,並得到中國北方政權金朝承認。
▲12世紀的蒙古高原
12世紀末,出身蒙古乞顏部的孛兒隻斤·鐵木真帶領部族發展壯大,於1206年統一蒙古高原,鐵木真號成吉思汗並建立大蒙古國。
當時的蒙古人分為兩部分,即成吉思汗親族各部組成的“尼倫蒙古”,以及其他蒙古部落組成的“迭列斤蒙古”(迭列斤意為“一般”),二者合稱“合木黑蒙古”,即全體蒙古人。
▲蒙古族群壯大
蒙古高原的統一,讓各部有了共同的“蒙古身份認同”,這些被成吉思汗征服的草原部落以蒙古人的新身份參加到蒙古帝國的對外征伐中。
▲大家都是蒙古人
蒙古大軍征服了西亞、中亞、東歐的大片土地,並在此建立金帳、伊兒、察合台等汗國。
▲蒙古族南下前,中國北方局勢
成吉思汗家族後裔被神化,稱為“黃金家族”,蒙古帝國最高統治者(大汗)必須出自該家族。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於今中國寧夏,其遺體葬於起輦穀(具體位置未知),衣冠塚位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
▲成吉思汗的帝國
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建立元朝,並於1279年徹底消滅南宋,完成中國統一。而此時遍布在中亞和西亞的金帳、伊爾等汗國漸漸走向獨立。
雖然當地的蒙古人居於統治地位,但人數過少因此無法避免突厥化、伊斯蘭化。
▲蒙古帝國
有元一代,蒙古人由弱變強,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強大政權,蒙古人確立了回鶻式文字和藏傳佛教信仰。
1368年,明軍占領大都(今北京),蒙古人對中國不足百年的統治就此結束。元順帝帶領殘存勢力退回蒙古高原,蒙古人回到了遊牧為主的生活狀態。
▲蒙古人退回漠北
物資匱乏的蒙古人恢複南下劫掠,正值上升期的明帝國則持續對蒙古發動軍事打擊。
15世紀初,在明軍打擊和內部爭鬥下,蒙古政權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部分,黃金家族統治的韃靼占據了包括蒙古高原核心地帶的整個東蒙古,非黃金家族的瓦剌各部則盤踞西蒙古。
整個15世紀,韃靼(東蒙古)大汗更迭頻繁,但黃金家族始終把持著汗位。此時蒙古高原仍是蒙古人的政治、文化核心地帶。
▲韃靼與瓦剌並立
除了與明帝國時戰時和,韃靼與瓦剌也時常發生戰爭。黃金家族統治下的今蒙古國中東部,是當之無愧的蒙古正統所在,但受明蒙貿易需求等因素影響,以黃金家族為代表的蒙古正統勢力最終選擇遷入內蒙古。
▲16世紀末的明朝與蒙古
二、眾汗之戰
16世紀初,達延汗(成吉思汗第11世孫)整合韃靼(東蒙古)各部,擊潰並迫使瓦剌西遷。
達延汗將轄區分成6個萬戶,並將汗庭(首都)移駐其中的察哈爾萬戶轄區。這裏位於今內蒙古東部,即今通遼、赤峰、張家口一帶。
▲內蒙古地形
該地當時是蒙古政權轄區,是內蒙古地勢最為平坦、肥沃的地區,且鄰近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利於與漢族政權交流和貿易,黃金家族主體自此遷入中國內蒙古境內。
▲內蒙與外蒙
達延汗規定隻有黃金家族成員能擔任蒙古地方領主,各萬戶下轄1~3個部。除了大汗直轄的萬戶,達延汗將其餘萬戶分封給兒子們,他的小兒子獲得了其中的喀爾喀萬戶(得名於喀爾喀河,今中蒙邊界哈拉哈河)。
▲達延汗分封前的蒙古各部(圖片@KBM工作室)
喀爾喀各部構成複雜,自達延汗分封之後,他的小兒子的後裔不斷與喀爾喀各部通婚,黃金家族的血統被逐步稀釋,喀爾喀下層牧民血統更是和黃金家族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隨著黃金家族掌控各部跟隨達延汗進入中國內蒙古地區,留在外蒙古的喀爾喀各部成為今外蒙古人口的祖先。
▲喀爾喀分裂,主體外喀爾喀留在漠北(圖片@KBM工作室)
17世紀初,明朝的地緣局勢逐漸惡化,最大的威脅是滿族的後金政權崛起。蒙古協助明朝打擊後金,後金決定消滅蒙古勢力。
1636年,後金擊敗蒙古大汗林丹汗,將其直屬下以察哈爾部為核心的漠南蒙古(今內蒙古大部)收入囊中,蒙古汗國滅亡。同年,後金大汗皇太極稱帝並改國號為清。
▲清廷占領漠南蒙古
蒙古大汗的稱號被清朝皇帝繼承,黃金家族嫡係隻能管轄察哈爾部(1675年因參與叛亂,察哈爾親王職位被剝奪)。
原屬蒙古大汗的察哈爾等地變成清廷直轄,稱內屬蒙古,漠南蒙古餘下地區稱外藩蒙古,當地仍由蒙古王公統治。
為分化蒙古人,清廷將蒙古各部細分為多個旗,各旗統領稱劄薩克(劄薩克貴族群體),該職位可世襲罔替。
為拉攏境內的漠南蒙古,清廷一方麵授予當地蒙古王公親王、劄薩克等頭銜,另一方麵不斷與蒙古聯姻,接連有3名蒙古女性成為清帝國的皇後,最著名的便是出身黃金家族的孝莊皇太後,漠南蒙古與清廷形成利益共同體。
1644年清軍入關,漠南蒙古積極協助滿族人開啟統一中國的戰爭。但除了漠南蒙古,當時東亞還有其他的蒙古政權,如位於蒙古高原的喀爾喀蒙古和新疆、中亞的瓦剌(清代稱衛拉特)。
17世紀末,瓦剌中的準噶爾部崛起,並入侵外蒙古。在這場蒙古人的內鬥中,生活在外蒙古地區的喀爾喀各部處於弱勢。清軍幫助喀爾喀各部驅逐了準噶爾人,於1692年將喀爾喀各部納入版圖。
▲清朝與各蒙古政權
清廷將劄薩克製度推行至外蒙古,至此形成內外劄薩克蒙古,即今日內蒙與外蒙的前身。
二者統稱外藩蒙古,再加上直屬清廷的內屬蒙古,就構成了清廷對蒙古地區統治架構的全貌。
▲清代蒙古治理體係
外蒙古的喀爾喀各部是在準噶爾入侵下被迫歸順清廷的,相較於早早歸順清廷的內劄薩克王公,外劄薩克貴族沒有組建部隊等權利,當地土地貧瘠,並非清帝國的核心地區。從未有外蒙古的女性貴族成為清朝皇後,當地對清朝的離心力較強。
▲劄薩克貴族印
1755年,乾隆帝平定準噶爾,東亞的蒙古各部均成為大清帝國的臣民。
由此看來,明清兩朝蒙古族群內部激烈變化,從韃靼瓦剌東西對立,到達延汗率領黃金家族南遷內蒙古,自然環境較好的內蒙古就成為蒙古人的經濟文化中心,蒙古人的老家——蒙古高原的政治地位不斷下降。
▲清代的民族分布
再到清朝複雜的劄薩克製度,確定今內、外蒙古的雛形,蒙古族的主體徹底從蒙古高原轉移到內蒙古,外蒙古的喀爾喀蒙古人日漸邊緣化。
▲清朝對蒙古的治理(圖片@KBM工作室)
三、外蒙古的野
19世紀末,內憂外患的清廷對蒙古地區的控製力大幅衰減,隨著俄國在北方的擴張,離心力較強的外蒙古上層王公試圖借助俄國力量擺脫滿族人的統治。
▲清代內外蒙古地圖
1911年,外蒙古王公趁辛亥革命爆發之機宣布獨立。外蒙古王公自恃有俄國的支持,於1913年出兵新疆阿勒泰和內蒙古。
▲外蒙試圖吞並內蒙(圖片@史圖館)
在當時的外蒙古王公看來,相較於仍被中國北洋政府統治的內蒙古,已然“獨立”的喀爾喀蒙古承擔了帶領全體蒙古人“獲得自由”的使命,有義務主導統一蒙古地區。
外蒙古當時總人口不足50萬,要想對抗北洋政府顯然是天方夜譚。北洋政府擊退了外蒙軍隊,之後又趁著俄國1917年革命的爆發無暇東顧之際,於1919年恢複了對外蒙古的統治。
▲外蒙王公與北洋駐軍合影
可惜好景不長,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各路軍閥混戰,駐紮外蒙古的北洋軍隊很快被召回,俄國勢力再度進入外蒙古,1921年,在蘇俄扶持下外蒙古再度宣布獨立。
戰亂動蕩的中國無力收複外蒙古,外蒙古取得實際獨立的地位。1924年,外蒙古在蘇聯的影響下廢棄君主立憲製,模仿蘇聯製度重塑國家政治架構。
▲列寧接見外蒙古獨立領袖蘇赫巴托爾
外蒙古國力弱小,境內的蘇聯駐軍是其“獨立地位”的唯一保證,外蒙古在內外政策上幾乎對蘇聯言聽計從。
蘇聯將外蒙古的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看作政治改革的巨大阻力,當時外蒙古人口僅50萬,藏傳佛教的喇嘛數量就達到9萬。
外蒙古從30年代起開始打壓宗教等勢力,超過2萬人被殺害。外蒙古的藏傳佛教遭到毀滅性打擊,上層喇嘛被消滅了,下層喇嘛被迫還俗,771座寺院僅存26座、9萬名喇嘛僅餘1.7萬。
與此同時,伴隨著麵向蘇聯的經濟發展,蒙古國文化傳統也迅速變化,外蒙古在語言上大量吸收俄文詞匯,西裏爾字母代替了老蒙文,蘇式服裝替代了蒙古長袍,俄式西餐在城市推廣,婚禮變成俄式舞會形式。
同時期的內蒙古則是另一番景象,雖然內蒙古地區被分割並設立了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省,但蒙古人聚居區仍保留盟旗製度,蒙古王公依然享有較高政治地位。
▲塞北四省
1945年初,美英蘇等國召開雅爾塔會議,蘇聯將外蒙古徹底獨立作為對日開戰的條件之一。
1946年,在蘇聯的壓力下,國民黨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下文簡稱外蒙古)獨立。蘇聯禁止外蒙古讚頌、祭祀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掛畫、雕像、課文蕩然無存。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解放戰爭的推進,1947年成立的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內蒙古的蒙族享受到了民族自治的權利,傳統的盟旗製度、文化信仰都得以保存。
再看隔壁的蒙古國,傳統文化及信仰被摧毀,跟著外蒙古的發展道路並不被內蒙古的蒙族認可。
1949年10月16日中蒙建交,內蒙古自治區也在1954年基本確定了如今的輪廓。
▲內蒙古自治區
從當時情況來看,外蒙古被國際社會看作“蒙古正統”的掌握者。
畢竟喀爾喀蒙古人占主體的外蒙古徹底擺脫了中國對其近300年的統治,仍留在中國版圖的蒙古族隻是一支少數民族,內蒙古隻是地方行政區並非主權國家,似乎沒有資格爭奪“蒙古正統”。
在全體蒙古人心目中地位甚高的黃金家族留在內蒙,但外蒙古對此並不在意,畢竟外蒙古都敢把成吉思汗從本國課本中刪除。
1961年,外蒙古成功加入聯合國,這似乎進一步增強了其“蒙古正統”的地位。
實際上,外蒙古在“蒙古正統”的爭奪中劣勢也很多,當時外蒙古境內有大量蘇聯駐軍、專家,蒙古傳統文化在社會改造、城市化的過程中被俄羅斯文化取代。
俄語成為外蒙古的第二語言,大量外蒙古官員娶了蘇聯妻子,如1952-1984年擔任蒙古國家元首的澤登巴爾就娶了俄族妻子,外蒙古甚至被戲謔為“蘇聯的第16個加盟共和國”。
隨著蘇聯經濟狀況惡化,進入80年代,蒙古經濟發展陷入停滯,同時期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到1990年,中國內蒙古GDP已是外蒙古的3.1倍。
經濟上的劣勢顯然不利於外蒙古爭奪“蒙古正統”地位,但隨之而來的蘇東劇變再度改寫了“蒙古正統”之爭的進程。
四、誰是“蒙古正統”
1991年蘇聯解體,1992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更名為蒙古國。蒙古國擁有了製定獨立文化政策的權利,其爭奪“蒙古正統”的積極性大幅提升,試圖成為全球蒙古人的“精神母國”。
在文化層麵,蒙古國積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將那達慕節慶、呼麥藝術、馬頭琴等7項蒙古傳統文化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國舉辦那達慕大會
上述文化中國的蒙古族也有,但蒙古族僅占中國人口的0.45%,中國顯然無法集中全部力量推動蒙古族文化申遺,蒙古國一定程度上壟斷了在全球為蒙古文化發聲的機會。
▲漢族始終占內蒙古人口多數
蒙古國是全球唯一以蒙古為國號、蒙古族占主體的國家,內蒙古作為地方行政區的地位顯然不能和主權國家相比。
蒙古國將蒙古文化置於國家文化架構主體地位,並以國家力量推動蒙古文化發展,這一優勢是中俄等國蒙古族無法擁有的。
看似蒙古國掌握了“蒙古正統之爭”的優勢,實際上與中國內蒙古地區相比,蒙古國的短板也不少。
20世紀以來,蒙古國的傳統習俗、文化信仰在蘇聯控製時期遭到了滅絕性毀壞並開始俄羅斯化。如今從幾乎蕩然無存的傳統文化廢墟上實現“文化複興”,對於蒙古國來說並不容易。
蒙古國多次試圖恢複傳統蒙文教育,還計劃在2025年全麵恢複傳統蒙文使用,但目前社會推行阻力較大。
中國內蒙古也經曆了動亂,但傳統文化根脈延續下來,中國蒙古族多使用蒙古語察哈爾方言,使用回鶻式老蒙文,口語基本能與蒙古國喀爾喀蒙古語相通。
▲內蒙古蒙語方言
此外,蒙古國重新樹立起對成吉思汗的崇拜,將其作為蒙古核心文化之一。蒙古國將成吉思汗相關曆史文化重新納入教材,全球最大的成吉思汗的雕像矗立在首都烏蘭巴托附近。
蒙古國最大的機場被命名為成吉思汗機場,首都烏蘭巴托的國家宮內也安放有成吉思汗雕塑以及成吉思汗時期象征蒙古最高權力的九尾白纛旗,外國元首訪蒙均在國家宮舉行儀式。
▲蒙古包樣式的國家宮
可成吉思汗直係後裔——黃金家族在16世紀時遷入內蒙古,雖然其蒙古大汗、察哈爾親王的職位在17世紀被相繼廢除,但黃金家族所屬的察哈爾、科爾沁等部至今仍生活在中國境內,被看做精神聖地的成吉思汗陵(衣冠塚)也位於內蒙古。
▲位於中國的成吉思汗陵
蒙古國80%人口的喀爾喀蒙古人屬於蒙古分支,與黃金家族八竿子才能搭上一個遠親關係。標榜成吉思汗文化的蒙古國,站在內蒙古麵前不可避免的會“自信心不足”。如此看來,蒙古國或許叫喀爾喀蒙古國更合適。
除了缺失黃金家族的“名分加成”、俄羅斯文化痕跡殘留較多,蒙古國疲弱的經濟和較少的人口是其爭奪“蒙古正統”的又一短板。
截至2023年,蒙古國總人口351萬,其中蒙古族約290萬,僅相當於中國蒙古族規模的46%。
▲蒙古國經濟疲弱(圖片@永樂數說)
蒙古國人均GDP0.58萬美元,中國內蒙古則達到1.44萬美元,是蒙古國的2.5倍。蒙古國礦產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326億噸,稀土儲量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
但受曆史影響,蒙古國不敢在經濟上與中國全方位對接,造成經濟始終難有起色,疲弱的國力難以支撐蒙古國爭奪“蒙古正統”。
對於中蒙兩國的蒙古族來說,各自都有爭奪“蒙古正統”的優勢和短板,隻有相輔相成,才能更好的增強蒙古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全球蒙古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