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鋒:《掌上乾坤》《鬥轉星移》前言

《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是一部賅括萬有的哲學經典,也是世界上唯一部占卜與哲理溶為一體的經世致用寶典。她以獨特的結構模式和深刻思想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裏散發出耀眼的光彩,數千年來不同思想、不同學派的學者,從哲學、倫理、科學、醫學、軍事、社會與經濟等領域,以不同的角度和各種研究方法,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易學天地,時至今日高科技信息時代也可以為人類解決種種麵臨的難題。

奇門遁甲是易學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號稱“帝王之術”,與“太乙”“六壬”合稱為“古傳三式”。古代有精通“三式”乃為神之說。由於其構建模式是源於《周易》法天象地的思想,通過對時空流轉、日月運行、四時交替、晝夜循環等自然法則,建立了一種模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象數模型,其排局布式是融天文、律曆、八卦、太極、洛書為一體的整體結構,從而體現了天地萬物蘊藏的陰陽五行普遍原理及相互間的聯係與影響。其陰陽局的排布,局象的分析判斷,無不是在濃厚的天文背景下依據“觀象授時”的曆法原理與萬物之間的全息對應規律進行的,從而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從時間、空間、環境、條件等方麵直觀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思維與推測模式,這也是奇門遁甲結構模式的唯物論基礎。

1999年筆者完成了《掌上奇門》一書的寫作,由於當時各種因素的影響,未能及時付梓印行,延至2004年元月才得以出版。此書出版後,筆者本想將多年研究風水的有關心得與資料整理出版,一則瑣事繁多,無暇顧及,二則看過此書的好多熱心易友建議在奇門方麵再寫一兩部更有深度的作品,所以在易友們的鼓勵下,隻能“不負厚望,再接再厲”了,拖拖拉拉幾年過去了,時至今日才將《掌上乾坤》與《鬥轉星移》二書誠慌誠恐的呈現在讀者麵前。

《掌上乾坤》是在《掌上奇門》一書的基礎上完成的,除增加了不少內容以外,原有的大部分內容都進行了重寫,使其具有條理清晰、論述透徹的特點。案例部分由於是當時的實錄,這次在整理時,在不動原始記錄的基礎上,對其不規範甚至是錯誤的地方進行了補注,盡量使其更加完善。二書的共同點是對奇門遁甲的各種法則進行了歸類、分析、整理、挖掘,將繁雜的推演程序簡單化、規範化,放在掌上進行推演,將操作推斷從繁雜的過程中解脫出來,實現了古人“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都來一掌中”的初衷,充分體現了“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的易學思維原理。

《鬥轉星移》是筆者對奇門遁甲研究上升到更深層次的一部作品,尤其是對奇門遁甲產生的天文曆法背景、科學思維模式、實用決策方法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探索研究。案例部分,一是對古籍中已發現的案例進行了整理,並對案例中古人的方法與思路進行了分析探討;二是自己所錄的實踐案例,在整理時將原始記錄中有幾種方法同時占斷的案例收錄了不少,這樣一則體現了《周易》信息預測在占斷方式、方法上信息同步的可行性,二則也為易學預測方法提供了一種橫向聯係、綜合歸納的研究方向,對完善易學預測體係不無裨益。在“經典薈萃”一章中,將古籍中最具代表性的精華篇章抽錄出來,進行了校點整理,使讀者有一個可靠明了的讀本。

筆者生於風水世家,傳至本人已至五代,家父尹正文先生在家鄉河西走廊一帶為民間做風水服務五十餘年,有口皆碑。筆者由於受家庭影響,對易學中的風水接觸較早,後又涉及遁甲、六壬、四柱、六爻等術數門類。上世紀九十年代幸有機緣師從著名學者、易學大家、西北大學中文係教授費秉勳先生,得以聆聽其教誨,從先生那裏不但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從他身上學到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正確態度,真可謂今生受用無窮;後經恩師介紹與劉一恒先生相識,劉先生對科學易研究頗有心得,亦使筆者多有收獲;二○○五年的一次易學會議上,偶遇著名學者、易學大家、社科院國家一級研究員俞長江先生,得先生錯愛,投其門下再求深造;又在參加幾次易學活動時結識了常秉義、胡京國等學界前輩,得其賜教,受益匪淺;再加上與眾多易友的交流與探討,方能完成新著《掌上乾坤》與《鬥轉星移》,二書出版之際,在此對前輩們給予的關愛由衷的表示深情敬意!對易友們的支持與厚愛表示懇切的謝意!

再次感謝兩位恩師費老和俞老在百忙中抽時間為兩本拙著作序,同時感謝易學前輩劉一恒先生的鍾愛,亦為二書作序,甚感榮幸!

盡管筆者在二書中已竭盡全能,但由於學識所限,難免管孔之見,紕繆之處,還望易道同仁匡正。

作者:尹鋒

2008-12-4日於西安 

 

所有跟帖: 

08年寫的書,現在作者也花甲之年了吧, -望沙- 給 望沙 發送悄悄話 望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3/2025 postreply 15:45: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