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易學中推類方法對中醫基本觀念的建立的影響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麵。
(一) 陰陽與天人一體觀念
《周易》的卦爻辭中除在“中孚”九二爻“鳴鶴在陰”有一“陰”字外,再沒有陰陽二字,但是說《周易》中沒有陰陽的觀念肯定是說不通的,因為在《周易》的經文中通篇在講陰(- -)、陽(—),並以之設卦立象。因此我們說《周易》必定是那個時代有關陰、陽類觀念思維水平的集中體現。關於陰陽,《周易·係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外《周易》中還提出了氣的概念。《周易·文言傳》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陰陽、氣的觀念自《周易》肇始,逐步發展成為中醫理論框架的基礎,也是醫易相通的基礎。在中醫理論中,以自然規律為中心,利用《周易》的陰陽、氣的理論和推類的邏輯方法,將人體類比於自然,以探求人體自身的規律,這就是天人相推。這種天人同類相推的邏輯方法,從《周易》到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來。同《周易》一樣,《黃帝內經》把陰陽作為中醫理論的根據。《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12(上冊P62)
天地萬物由陰陽構成,推類人體也是由陰陽構成,進而推類人的死生、疾病、壽夭等變化也由陰陽構成,這是根本。
為什麽自然和人是一體呢?關鍵在於其基質一樣,也就是在氣上是相同的。關於“氣”,《管子·樞言》有:“有氣則生,無氣則死”,又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莊子外篇·知北遊》:“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而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這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的“氣”,在古人那裏認為是天地萬物和人都有共同具有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天地萬物都具有相同的物質基礎,或者說它們是同類,是同類就有“類同”的性質,既然是類同,就可以以類相推。古代中醫學正是利用了這個推類的道理。《生天通氣論》: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12(上冊P28-29)
這樣,有了以氣為相同的根據,就可以把人體類比成一個小宇宙了,也就把《周易》中所闡發的天人相推(《周易·係辭》中有:“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延續到醫學中去了。
(二)五行順布與髒象觀念
五行的觀念應該是始於《尚書·洪範》,《易傳·係辭》中亦有五行較為精細的記載:“天一,地二……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唐·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虞翻曰:“五位謂五行之位。”這裏十分重要的是五行中所包含的天地之數,是從數上說明了五行之間的關係,使得五行在類抽象的基礎上具有了數字抽象的性態。在易學中,那些特有的數字作為類的代表,以及類與類之間規律的代表,更具普遍的意義和形式的意義。這些數字既是自然界的代表符號,也是社會生活中運用的符號,同時也是自然科學中用以計算和表述的符號,在醫學中就是用以表述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及規律的符號。奇偶之數、五行之數等不僅用來代表自然,而且可以用來代表人體。因此可以說,天人一體首先是在數字上的相通與相同。五行之數的道理正是如此。這個道理使得五行具有天人相通的類同性,這種類同性導致了可推性,正是五行的這種可推性成為中醫的理論根據。例如,《天元紀大論》曰: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五氣,以
生喜怒憂思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 12(上冊P28-29)
五行的天人相通,使中醫建立起由天及人的理論係統。就中醫理論本身而言,五行、五運之象,它並非僅僅固定在某一種或是幾種具體的事物上,而是對一類事物的共性的抽象。《類經》第二十三卷第四注:“然陰陽之道,或本陽而標陰,或內陽而外陰,或此陽而彼陰,或先陽而後陰,故小之而十百,大之而千萬,無非陰陽之變化,此天地之陰陽無窮,誠有不可以限數推言者,故當因象求之,則無不有理存焉。”13(上冊 P816)《周易·係辭》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也是說象具有類的性質。象具有類同的性質,例如,木,指木運、東方、青色、角音、肝髒、筋……。所以中醫分析人體、認識病情過程中的基本認識方法,不單純是分析疾病本身,而是以象來推,也就是以類相推,即《周易》中所講“觸類而長之”、“推而行之也”(《係辭》)。
其實,就建立在易學五行上的推類方法對中醫髒象觀念的影響而言,唐·王冰還有一段鞭辟入裏的論述:
“象,為氣象也。言五髒隨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夫如是皆大舉宗兆,其中隨事變化,法象旁通者,可以同類而推之爾。”(《素問·五髒生成論》王冰注)14(P149)
好個“以物類推之”、“同類而推之”,這不正是我們要闡述的主題嗎!這使我們不禁想起沈有鼎先生在《墨經的邏輯學》中的話:推類之“‘類’字在中國古代邏輯思想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類推’的根據在於事物之間的‘類同’……中國古代人對於類比推論的要求比較高,這是因為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類比推理有著極廣泛的應用。”15(P42)
(三)八卦與醫易的數字結構人體配數觀念
《周易》已有八卦與人體相配的記載,如《說卦傳》就說到:“乾為首。坤為腹”等。在《周易》中,還有一些關於數字的說明。如《係辭上》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如上所述,數字是類抽象的結果和符號。數字既然是抽象的,就可以根據數字及數字之間的關係從一類事物推導出另一類事物。《周易》中的講的天數、地數、人數都是同一數字,筮變之數既是具體筮卦中得到的數字同時也是天象運行之數、曆法之數、人體之數,其中所運用的就是這種推理方法。
下麵我們來看看《周易》中的數字推理方法是如何影響古代醫學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曰: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泄,陰陽和,故能有子”
上文是論述男女從幼至老的生理變化規律名段。文中講到了“天癸”。“癸”是十天幹數的最後一個,在十天幹中,“壬癸屬水”,而壬又為陽水,癸為陰水。人身之中,女子之月水,男子之精水都是陰水,因此用“癸’來代表陰水。根據天人一體的觀念,人身的生理發展要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古代用“天”來代表自然界,所以人身之水叫作“天癸”。文中還女子之數用“七”,男子之數用“八”,以此作為周期性的規律數。至於為什麽女子之數用“七”,男子之數用“八”。因為按照《周易》中“乾坤六子之說”,艮卦代表少男,兌卦代表少女,而又按照後天八卦即洛書的排列,兌在七宮,故用數七,艮在八宮,故用數八,所以用數七代表少女的生理變化起始數,用數八代表少男的生理變化起始數。由此可以看出《周易》及易學中的數字推理對醫學的影響。
綜上所述,從邏輯上看《周易》及其易學對古代醫學產生了影響,當然這種邏輯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即以推類為特征的邏輯。但正是這種推類的邏輯,從易學的基本原理推類出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建立了醫易相通的學說。從而體現了中國古代邏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影響,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統一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