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其英 涼州文史探繹 2022-04-18 23:18
導 言
吐穀渾是我國古老民族之一,屬古代鮮卑族的一支,最初活動於我國東北地區,後遷居西北。其於西晉永嘉之亂後興起,於公元4世紀初葉在甘青地區建立政權,最盛時據有今甘、青、蒙、新、川部分地區,轄境東西長達數千裏,存在時間長達350年。公元663年,被興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所滅,其國王慕容諾曷缽逃到涼州,依附唐朝。至此,自西晉永嘉年間建國的吐穀渾宣告敗亡。
唐朝為了穩定西部邊疆,曾以弘化公主等多位公主下嫁吐穀渾王室成員。吐穀渾敗亡後,國王諾曷缽及妻弘化公主率千帳逃至涼州。鹹亨元年(670),唐朝派大將薛仁貴率兵進擊吐蕃,並護送諾曷缽回本土建國。後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今青海境內),吐穀渾建國的希望徹底落空,唐朝先後將諾曷缽王族安置到鄯州(今青海樂都)浩門河(今大通河)一帶和靈州(今寧夏吳忠市)、涼州。
在西北地區燦若星河的曆史文化序列中,吐穀渾文化堪稱一顆璀璨明珠。其作為中華民族史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地處絲綢之路青海道(吐穀渾道)的要衝地帶,曾對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產生過重大作用,特別是在推進多民族融合演進、暢通絲綢之路商貿交流、開發建設祖國西北地區、保存西北多元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形成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今天,甘、青大地上遺存的吐穀渾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吐穀渾可汗諾曷缽與妻弘化公主奔走涼州,後又在涼州居住9年,王族成員死後多葬於或遷葬於涼州南山,由此在這裏形成一個完整的吐穀渾王族墓葬群,使武威成為名副其實的吐穀渾文化富集區。
民國以來,涼州南山一帶先後發現豐富的吐穀渾文物及其墓誌銘9通,(按時間順序)即弘化公主、青海國王慕容忠、政樂王慕容煞鬼(宣昌)、安樂王慕容神威(宣徹)、元王慕容若夫人李氏、大唐金城縣主(慕容忠妻)、燕王慕容曦光夫人武氏、代樂王慕容明、燕王慕容曦光墓誌。2019年9月,武威市天祝縣又發現一座吐穀渾喜王慕容智墓葬及其墓誌,為目前國內發現和發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吐穀渾王族墓葬。至此,武威出土的大量吐穀渾文物,成為國內保存最完整、最權威的研究吐穀渾曆史的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
2022年3月30日至31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以網絡會議形式在京舉行,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陝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肅武威唐代吐穀渾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等十個項目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選的項目,是我國早期人類起源、史前文化與中華文明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曆史進程的生動詮釋,展現了絢麗多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風采。
“甘肅武威唐代吐穀渾王族墓葬群”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引起國內外特別是武威上上下下的熱議。武威是全國發現唐代吐穀渾王族墓葬及出土吐穀渾文物最多、最早的地區之一。為便於人們了解和理解吐穀渾曆史文化,筆者在收集、整理吐穀渾資料的基礎上,撰寫“吐穀渾曆史文化巡禮”專題文章若幹篇,結合文獻資料與實地考察,對吐穀渾的曆史、政治、經濟、文化及武威出土的吐穀渾墓葬與文物等多個方麵進行比較全麵的追述與展示,並將武威出土的10通吐穀渾王族成員墓誌予以完整編排,題解作注刊載,以方便人們對其中的相關人物、曆史事件等參照理解,互相貫通,加深對吐穀渾民族與政權以及經濟社會有一個比較全麵、係統的認識,對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宣傳涼州文化,推進武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提供參考和啟示。由於水平所限,錯誤之處難免,敬祈專家學者和讀者指正!
“吐穀渾曆史文化巡禮”之一:
吐穀渾民族與政權簡史
祝賀甘肅武威唐代吐穀渾王族墓葬群
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有一組《從軍行》七首,其中第五首:“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穀渾。”吐穀渾是誰?吐穀渾這麽厲害,敢與大唐作對呀?
吐穀(yù)渾(313—663年),亦稱吐渾、退渾、慕容氏,我國古代民族及其所建國名。其先發源於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今內蒙古赤峰市)一帶,原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稱之為阿柴,西晉至唐朝時期成為祁連山和黃河上遊甘青地區的一個獨立國家。
公元4世紀初,即西晉年間,先是八王之亂,後是五胡亂華,中原大亂,北方邊境防務鬆弛,強大的鮮卑部落紛紛南下,其中鮮卑族慕容部首領吐穀渾,從居住地遼東的“慕容鮮卑”中分離出來,帶著他的部眾以及馬匹,踏上了遙遠而未知的人生旅程。經過長途跋涉,第一步先西遷至今內蒙古陰山一帶落腳。《天龍八部》裏有個慕容複,立誌恢複統治過北方的大燕國。吐穀渾和慕容複其實也是同一個祖先,都是鮮卑慕容部的。
陰山是中國曆史王朝的生命線,也是一座充滿詩意的名山。王昌齡有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金代詩人元好問詩雲:“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當地民歌曰:“敕勒川,陰山下,天蓋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陰山一帶水草豐美,但這裏是別人的地盤,不能久駐。若幹年之後,他們翻越陰山,南下來到黃河河套地區,然後繼續向西南方向遷移,於西晉永嘉末年(313)左右,經隴山,西遷至甘肅、青海間,在河湟地區的枹罕(今甘肅臨夏)一帶落腳。這裏是諸羌和氐人的地盤,少不了矛盾和爭鬥。雙方關係雖然緊張,但保持著最好的理解,他們在衝突中逐漸融合,成為一個大家庭。當然,這個過程漫長而曲折。
吐穀渾不會久居人下,過了幾年穩定的日子後,他又繼續向西向南發展,並征服並統治了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以及青海地區的羌、氐等部落,並與其長期共同生活,逐漸與周邊部落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吐穀渾。吐穀渾死後,由長子吐延繼承。但吐延遭到羌人首領薑聰刺殺身亡——這說明民族、部落間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吐延死後,由其子葉延嗣位,成為吐穀渾的第三代首領。
葉延(329-351年在位)時期,正式建立政權。葉延想為本部起一個正式國號,經過反複思考,終於確定了——他崇敬自己的祖父吐穀渾,好!就以祖父吐穀渾為國名,以永遠銘記祖父恩德。他決定以其祖父之名為姓氏,同時也作為政權名稱(國號)和民族名稱。作為部落的新名稱,“吐穀渾”就是這麽來的。所以,“吐穀渾”,是一個民族首領名稱、姓氏名稱、民族名稱和政權(國名)名稱四合一的稱謂,不同的地方含義不同,一般多用於民族名稱和國名。
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原地區長期戰亂不休,這就給吐穀渾提供了發展壯大的機會。吐穀渾乘勢控製了青海、甘肅部分地方,逐步向外擴展,並開始染指具有重大戰略地位的河西走廊了。但中原相繼出現了強大的帝國前秦,接著又是北魏,小小的吐穀渾無力染指河西走廊,隻好龜縮於青藏高原一隅,繼續等待時機。但隨後出現的西魏、北周,同樣比吐穀渾強大很多倍,吐穀渾還是沒有機會東進。好在沒有被強大的東方大國吃掉,吐穀渾就已謝天謝地了。
南北朝時期,因吐穀渾所在的位置,恰好遏製著河西走廊,所以南北雙方都想拉攏吐穀渾。因此,吐穀渾與南北朝各國都建立了友好關係。又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壯大後,吐穀渾已由弱變強。鼎盛時期,其疆域東起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相接。當時的隋朝,對吐穀渾的寇邊劫掠行為也進行了有力反擊,但為了全力對付突厥不得不暫時籠絡吐穀渾,吐穀渾也向隋朝示好,隋文帝還將光化公主嫁與吐穀渾可汗世伏。
突厥衰弱後,吐穀渾有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逐漸走向巔峰。隋煬帝楊廣即位,他豈能坐視吐穀渾如此囂張與擴張,一改先皇政策,親率大軍征討吐穀渾,吐穀渾舊地幾乎全被隋朝吞並,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幸好,楊廣在位日子不長,很快天下大亂,楊廣無暇西顧,伏允趁機收複舊地,吐穀渾再次複興,又成了中原大患。
河西走廊是通向西域、西亞、歐洲的必經之路。可吐穀渾正好卡在河西走廊上,不時襲城掠地,嚴重威脅著唐朝邊境的安全和絲綢之路的暢通。唐朝誌在四方,一代英主李世民豈能容他人在自己臥榻之側酣睡打呼嚕。吐穀渾哪裏是大唐帝國的對手,很快就被唐太宗派兵征服,遂降唐,加封慕容諾曷缽為青海國王,他成為吐穀渾最後一位獨立國家的國君。
與此同時,青藏高原的另一位霸主吐蕃開始崛起,極力向外擴張,不斷蠶食吐穀渾領地。唐高宗龍朔三年(663),武威論姓之祖、吐蕃首領祿東讚再發大兵,占領吐穀渾最後控製的河源地區,吐穀渾敗亡,諾曷缽帶著弘化公主及殘部千餘人逃入涼州,餘部向唐朝內地遷移,後逐漸被中原同化,其後人中的大多數與各民族融合。
吐穀渾政權從葉延時起,到公元663年為吐蕃所滅為止,前後共存在三百多年。此後,吐穀渾人散居在今甘、青地區和新疆、寧夏、內蒙、陝西、山西、河北等地,直至北宋以後,其活動不見於史籍的記載,消失在曆史長河中。而留居在甘、青一帶的吐穀渾人,部分與藏、蒙等民族融合,部分在民族演進中形成今天的少數民族土族。
在我國古代民族中,吐穀渾是存在時間長、活動地域廣、與其他民族關係密切的一個民族。吐穀渾的曆史是中華民族曆史上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通過對其曆史的研究和認識,必將豐富我們對中國曆史的認識,有助於揭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多民族關係的特點,以及各民族對締造偉大祖國的曆史功績。
小結:吐穀渾原是我國古老民族鮮卑族的一支,從我國東北的鮮卑山經陰山、隴西遷徙到甘青河湟地區;吐穀渾政權是由鮮卑慕容部首領之一慕容吐穀渾建立的,慕容吐穀渾的孫子慕容葉延嗣位後,將姓氏“慕容”改為“吐穀渾”,雖然抹掉了鮮卑慕容部的印記,但吐穀渾的主體仍然是鮮卑人。後經數百年的興衰,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文章部分文字、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簡介 王其英 甘肅省武威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