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動向中俄發動進攻?

如鬆:日本主動向中俄發動進攻?

 

看到這個題目,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一戰之前在遠東地區爆發了兩場重要的戰爭,這直接決定了日本帝國在亞洲的崛起。

第一場當然是人們熟知的甲午戰爭。

在東亞,朝鮮半島對中日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如果日本占領了朝鮮半島,即可以對本土形成屏障作用,進一步又可以向遠東大陸的腹地擴張;如果清朝可以像以前的朝代一樣控製朝鮮半島,就可以對日本形成戰略壓製作用,穩定自己在東亞和東南亞的霸主地位,因此可以這樣說,中日誰能占領或控製朝鮮半島,誰就擁有了東亞的主導權。

自從19世紀中期在克裏米亞戰爭中戰敗之後,沙俄在歐洲方向的擴張之路已經被英法堵死,也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遠東方向。它先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奪取了清朝外東北的100餘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以當時沙俄相對中日的綜合力量對比,如果沙俄控製了朝鮮半島然後再進一步控製東北地區(即黃俄羅斯計劃),它在遠東地區就擁有了戰略主導權,可以成為遠東地區的龍頭老大,所以就在中日爭奪朝鮮半島主導權的同時沙俄也開始動朝鮮半島的心思。

1887年就有一幅很出名的諷刺畫,說的是大清、日本和沙俄爭釣一條寫有“朝鮮”的魚。對於遠東地區來說,朝鮮半島就像是圍棋中的天元位置,誰占領了“天元”,就可以統領全局。

但在甲午戰爭之前,由於俄羅斯主要的人口和資源都集中在歐洲方向上,此時如果在遠東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擴張活動就會被運輸問題所困擾(1891年沙俄才開始修建遠東和西伯利亞大鐵路,目的就是為了控製遠東地區的領土並支撐其擴張活動),因此,當時的朝鮮半島就主要是中日之爭。

1894年3月,朝鮮爆發東學農民起義,發檄文征討日寇、驅逐權奸,朝鮮王國高宗驚慌失措並向北京告急。4月,清朝開始派兵登陸朝鮮,日本得知朝鮮向清政府求援後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向朝鮮增兵,朝鮮半島的局勢開始緊張。

7月23日,清朝濟遠和廣乙兩艘巡洋艦護送運兵船抵達朝鮮的牙山(見下圖紅點處),7月25日拂曉兩艘巡洋艦離開牙山返航。在早晨7點多,日本聯合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麵不宣而戰對清朝這兩艘巡洋艦發動了攻擊,打響了豐島海戰,這意味著由一係列陸戰和海戰組成的甲午戰爭正式爆發。經過半年多的鏖戰,在1895年2月的決戰中清朝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隻能議和。1895年4月17日,清朝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標誌著戰爭的結束。

《馬關條約》的主要條款包括,清朝向日本支付2億兩白銀(約3億日元)為戰爭賠款,割讓台灣(含澎湖)及遼東半島予日本等。

日本采取不宣而戰、突然襲擊的策略獲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

雖然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戰敗,但敗給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在東亞依舊居於主導地位,連英國都認為當時的北洋水師是亞洲第一水師。與清朝開戰前,日本國內朝野上下曾經對與中國開戰感到緊張和困惑,甚至連明治天皇本人也曾經對是否與中國開戰感到躊躇。因此,這場戰爭徹底顛覆了東亞持續了一千多年的地緣政治格局,日本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日本曆史學家藤村道生說:甲午戰爭是日本從“被壓迫國”向“壓迫國”過渡的轉折點,因此在日本近代史上是一次劃時代的戰爭。我認為還要補充一點,甲午戰爭讓日本建立了信心,麵對中國和世界列強不再畏懼,正是這種自信讓它敢於在隨後發動日俄戰爭。

俄羅斯既然窺視朝鮮半島和東北,自然就不甘心日本獲得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的控製權,隨後便通過“三國幹涉還遼”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戰爭獲得了對清朝東北的控製權,下圖斜線部分是1900年沙俄在清朝的占領區。

1902年,日本成功與英國在平等的關係下結盟,這是日本的一場外交勝利,這進一步增強了日本的信心。當時的英國還是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國,沙俄在東北的擴張活動威脅或損害了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美國的利益,所以這些國家均要求沙俄從東北撤軍。但沙俄在土地問題上永遠是隻管吃不管吐的國家,當然就不肯做出真正的讓步,這就讓沙俄在外交上處於被孤立的地位,讓日本獲得了外交上的絕對優勢。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突襲了停泊在旅順港的俄羅斯旅順艦隊。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政府亦正式對俄羅斯政府宣戰,日俄戰爭爆發,然後就是一係列的陸地和海上戰役。

1905年5月,日本聯合艦隊與沙俄第二太平洋艦隊在對馬海峽進行對馬海戰,日本戰勝並完全掌握了製海權,沙俄政府開始麵對現實準備與日本進行停戰談判,但就在談判期間日本於當年7月進攻沙俄的庫頁島並占領全島(在締結樸資茅斯條約後,北緯50度線以北的部分庫頁島返還俄國,以南割讓給日本,下圖),1905年9月5日雙方簽訂《樸茨茅斯合約》標誌著曆時19個月的日俄戰爭結束。

這兩場戰爭結束之後,意味著日本已經成為遠東地區的一代帝國,此後的日本開始步入持續擴張之旅,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20世紀40年代初期。到二戰結束之後,日本被解除了武裝,結束了自己的帝國夢。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麽在這兩場戰爭中日本都不宣而戰,采取突然襲擊的戰略?

第一,在當時,日本相對清俄來說綜合國力(包括資源、人力、工業潛力等)處於劣勢,突然襲擊就可以有效地彌補這種劣勢。

當自己有條不紊地將經濟活動、軍工產業產能、武器庫存、士兵征召和訓練等方麵調整到戰時狀態時,如果對方尚未達到戰時狀態其戰爭潛力就難以得到充分地發揮,比如物資儲備不足,武器庫存不足,軍工產量不足,得到充分訓練的士兵不足,等等,日本就可以彌補綜合國力方麵的劣勢,這對於綜合實力處於劣勢的一方非常重要。

第二,日本無法采取守勢。

日本是資源非常匱乏的國家,能源和原材料都依賴國外輸入,如果采取守勢,綜合國力占據優勢的一方就會不斷強化海上力量幹擾以至最終控製遠東地區的海上交通線,日本就隻能不斷疲於應付,最終耗盡自己的國力,這讓日本無法采取守勢。

第三,日本是個島國,不能容忍陸地大國建立起海上優勢。

如果讓陸地大國掌握開戰的主動權,任由陸地大國發揮自己綜合國力的優勢建立起強大的海軍,一旦有能力封鎖日本的海岸線時,日本就隻能投降。由此就可以看到無論在甲午戰爭還是在日俄戰爭中,麵對占優勢的清俄海軍,日本都首先突襲對方的海軍,在日俄戰爭中更直接將俄羅斯旅順艦隊(即太平洋艦隊)封鎖在旅順港內,沙俄旅順艦隊、第二太平洋艦隊和清朝的北洋水師的戰敗就徹底解除了清俄對日本本土和海上交通線的威脅,成為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結束的最終標誌。

因此,日本發動突然襲擊是清俄與日本之間的綜合實力對比、日本的地理因素、對海上運輸線路的依賴程度等綜合條件所決定的。

今天,日本相對中俄的戰略態勢與甲午海戰和日俄戰爭時期有根本性的改變嗎?有一定的改變,但卻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地理因素、交通因素依舊(它依舊是島國,彎彎內外海永遠是它的生命線),論雙方的戰爭潛力日本很可能依舊有所不足,如果日本一味采取守勢,最終就是日本越來越被動。

無論歐美還是國內的人士均認為日本在台海問題上、北方四島等遠東地緣問題上隻能采取被動態勢,而中俄(尤其前者)處於主導的地位,更有人認為日本麵對核武大國隻能采取被動挨打的策略(有點無知),如果考慮到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就知道這種思路是完全錯誤的。今天世界主要大國的長程武器都已經非常發達,而日本列島極其狹窄,一味采取守勢就更無出路。一旦局勢繼續惡化之後(注意,這是前提。作為守勢的一方隻有局勢到了徹底激化之後才會改變策略),它絕不會任由陸地大國有序調整自己的國策完成實施攻勢所需的準備工作,更不會容忍對方有能力封鎖自己的交通線和海岸線,很可能會複製上述兩場戰爭中主動出擊、突然襲擊的策略。

越是綜合國力和地理地位處於弱勢的一方,越需要變被動為主動,越會采取突然襲擊的手段主動進攻,這就是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給今天的警告;另外一個警告就是,所有人都認為是天方夜譚的事情,才是將軍們最終的選擇,而日本必然做出這樣的選擇。陸地大國必須對此有所準備。

“兵者,詭道也”。

 

=======================================================

 

如鬆:“拜登大蕭條”近在咫尺,雪崩現場就在前方

 

就在美聯儲和很多美國官員認為美國通脹已經見頂的情形下,5月美國的通脹達到8.6%,是1981年以來的新高。

麵對這麽高的通脹,美國人的感受是怎麽樣哪?

周五(6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6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為50.2,創出曆史新低,該指數近兩年的走勢如下圖,是高台跳水的態勢。

今年以來麵對通脹不斷高漲的態勢,美國的眾多機構都發表過自己的觀點,有些認為會導致經濟衰退,有些則斷然否決,可以說是莫衷一是,但蕭條很可能正在到來。

第一,美國是主要依靠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國家,消費增長驅動經濟增長的七成左右。通脹上漲時期工資的上漲注定跑不贏物價的上漲,前麵已經說過具體原因,今天就不再贅述,這就意味著隨著通脹的高速上漲居民的實際購買力會不斷下降(下圖是近期美國工薪扣除通脹因素之後的實際購買力變化圖,自拜登上任以來該數據一直在下降),最終就會導致需求的萎縮,打斷經濟需求增長的脊梁,讓經濟陷入衰退。

第二,自從次貸危機之後全球就處於產能過剩的時期,這一時期是需求為王的時期,這種情形下各國就隻能不斷壓低利率和價格實現對美出口(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產能利用率),這有利於美國的消費增長進而驅動經濟增長。

可現在是能源危機、產業鏈危機、糧食危機爆發的時期,是供給為王的時期,俄羅斯、阿根廷、印尼、印度、智利等國開始控製初級產品的出口就是供給為王的具體體現。在這樣的時期不利於美國這種以消費來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這所有人都必須承認的事實,供給的瓶頸因素時刻衝擊著美國的經濟增長。

第三,曆史上的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高台跳水之後會發生什麽事情?下圖是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曆史走勢圖。

自從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建立之後,已經出現過四次高台跳水的走勢:

第一次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1980年和1982年美國出現了經濟衰退。

第二次出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1991年美國出現了經濟衰退。

第三次出現在次貸危機時期,2008年和2009年美國出現了連續兩年的經濟衰退。

 

第四次就出現在現在,難道美國可以逃脫未來的經濟衰退嗎?很難。

為什麽標題用“拜登大蕭條”來表述今天的情形?源於今天是人類經濟史上最特殊的時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是美國曆史上最典型的高利率時期,90年代初期也是利率比較正常的時期,雖然次貸危機之前的利率水平相對較低,但也勉強可以歸入正常利率的範疇。我們知道利率越高,越會抑製政府、企業和家庭部門杠杆率的上升,此時全社會的債務水平就會比較低,債務水平越低全社會耐通脹和利率上升的能力越強,這有助於抵禦經濟蕭條的到來和深入。

但次貸危機之後美歐日已經執行了十餘年的零利率(負利率)貨幣政策,這是人類經濟史上的第一次,而利率越低政府、企業和家庭部門的欲望越強,越會傾向於通過加杠杆(擴大債務)以逐利,而零利率和負利率已經將人類的欲望調動到極致狀態,債務水平就會上升到極端的水平上。下圖是美國政府的債務率,現在就處於很極端的高水平上,這種高水平與過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這就是長期執行零利率政策的結果,企業和家庭與此類似。

可今天又是通脹高速上漲的時期(參考第一張圖),這種漲速可說是從未見到過的,通脹急速上漲就會快速放大家庭部門的剛性支出;而美聯儲在今年已經分別加息0.25%和0.5%,預計未來兩次議息會議上還將各加息0.5%,目前的這種加息速度也是美國貨幣曆史上少見的,這將導致市場的流動性快速收縮,迅速放大居民部門的利息支出,這兩個因素共同猛烈地衝擊居民的資產負債表。

美國的債務水平處於很極端的高水平上,通脹和利率都在以極端的速度上漲導致居民和企業的負擔急劇放大,最終就會導致違約潮的大爆發,讓需求驟然收縮推動社會進入“大蕭條”,這種蕭條出現在拜登執政時期,隻能稱呼為“拜登大蕭條”。

現在的股市正像預計的那樣開始反彈,而且應該還可以持續一段時間。考慮到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非常低迷,經濟領域的資本投資回報率就會下滑,資金就會加速從經濟活動中析出流向資產價格和商品領域逐利,推動股市的反彈並推動商品價格。但無論如何股市都是反彈,隻是一個死貓跳的過程,是拋售資產保護資金鏈、避免破產的最後良機,馬斯克所預計的深度蕭條肯定不會是空穴來風。

美國是全球最主要的需求終端,歐亞大陸的產業鏈無論如何複雜,最終主要還是為美國的終端消費市場服務的,當美國爆發大蕭條之後需求就會劇烈收縮,歐亞工業部門的開工率就會驟降,失業快速上升,債務危機就會同步爆發。對於這一點很多人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都深有體會。所以,雖然可以將未來的危機命名為“拜登大蕭條”,但它卻屬於全世界。

所有跟帖: 

遇到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愛人情感綁架如何處理?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212 bytes) () 06/14/2022 postreply 19:02:0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