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鬆:
俄烏戰爭,會不會讓俄羅斯褪變為“亞洲國家”?
4月3日文章《如鬆:俄烏戰爭,普京布下什麽套路?》已經說明了俄羅斯的國家基因和民族性格,它本質是一個泛蒙古化的國家,不僅繼承了蒙古人所建立的欽察汗國的政治體製,當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蒙古人的文化,而且建立沙皇俄國(1547年)的伊凡四世身上流淌的很可能就是蒙古人的血液,他也在很多場合表明自己就是成吉思汗在歐洲和亞洲帝國的正統繼承人。
對於蒙古人來說,馬刀就是正義,開疆擴土就是大汗(沙皇)的合法性,不具備這兩點的大汗或君主就無法坐穩自己的位子。
也因此,這兩個國家複製的幾乎就是一樣的軌跡。
自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難河邊建立蒙古帝國開始,成吉思汗和他的黃金家族子孫們就跨上了馬背不斷開疆擴土,最終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鼎盛時期(1259至1309年),整個蒙古體係的最大疆域達到2400萬平方公裏(另一種說法是3450萬平方公裏),是曆史上臨接版圖麵積最遼闊的國家。
沙皇俄國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國,在蒙古人入侵基輔羅斯時還僅僅是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大公國中的一個小鎮,疆土隻有一城。它隻是欽察汗國以及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大公國的封臣,而且直到1302年才從弗拉基米爾大公國中獨立出來。此後隨著欽察汗國的衰落,莫斯科大公國(沙皇俄國)繼承欽察汗國的政治體製和蒙古人的文化基因開始不懈地開疆擴土,最終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鼎盛時(1895年)的國土麵積達到2280萬平方公裏。即便今天的俄羅斯其國土麵積也還有1712萬平方公裏,約占地球陸地麵積的六分之一。
所以,莫斯科大公國和沙皇俄國本質是欽察汗國或蒙古帝國的2.0版本,擴張就是這個民族的基因,開疆擴土是君主(大汗)的本分。
雖然蒙古帝國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但欽察汗國卻處於蒙古帝國的西部(參看下圖),它更接近於歐洲,從地域認同來說它應該傾向於認同自己是一個歐洲國家。可從歐洲人的視角來看,欽察汗國是蒙古人所建立的國家,也就不是歐洲國家而是一個亞洲國家。雖然俄羅斯人是古羅斯人的一個分支讓他們自認為是歐洲國家,但沙皇俄國脫胎於蒙古人所建立的欽察汗國,沙皇俄國的開國沙皇伊凡大帝認為自己是蒙古帝國在歐洲和亞洲的繼承人,也就難以被歐洲國家的認同。這種認同混亂一直持續到今天。
自認為是歐洲國家,但又不被歐洲國家所認同,歐洲方向就一直是莫斯科大公國、沙皇俄國和蘇聯的主要擴張方向,或許它們認為隻要占據了足夠多的歐洲領土,自己就成了地道的歐洲國家,歐洲國家就會接受自己,這就是它們的思維邏輯。在沙皇俄國時期,它們曾經將自己的疆土擴張到波羅的海東海岸、波蘭、羅馬尼亞等地和黑海周邊,到蘇聯時期更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延伸至東德和亞得裏亞海。下圖意大利與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之間的海域就是亞得裏亞海。
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也一樣,它一樣認為自己是歐洲國家,與沙皇俄國(蘇聯時期)采取的是一樣的做法,隻要具備條件時就會努力向歐洲擴張。俄白聯盟國的建立和烏克蘭戰爭(指俄軍2014年奪取克裏米亞、不斷持續的烏東戰爭以及2022年2月24日開啟的俄烏戰爭這一係列的軍事行動)的不斷持續就是俄羅斯向歐洲方向擴張的過程。
隻有在歐洲方向的擴張遇挫、以至於沒有了擴張的機會時,基於蒙古人的基因它也不會停下擴張的腳步,此時它就會做回“亞洲國家”——終歸欽察汗國的宗主國是蒙古帝國,而蒙古帝國的大部分版圖也在亞洲,這就是它的行為邏輯。
因此,俄羅斯人身上既有地理上的歐洲認同,也有蒙古化的亞洲認同,他們所組成的是一個變色龍國家,由此所決定的行為邏輯在沙皇俄國的曆史上有很鮮明的體現。
拿破侖戰爭之後,沙皇俄國被譽為“歐洲憲兵”,開啟了沙皇俄國的鼎盛時期。1853年7月,沙皇俄國出兵多瑙河流域(下圖粗實線代表多瑙河)進攻兩個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前者是一個曾存在於1290年-1859年間的大公國,地處下多瑙河以北,現在是羅馬尼亞的一部分,瓦拉幾亞的羅馬尼亞語名稱“?ara Româneasc?”的字麵意思就是“羅馬尼亞人的國家”,後者是一個曾存在於1349年-1859年間的大公國,摩爾達維亞的領土位於今烏克蘭、摩爾多瓦以及羅馬尼亞境內。
既然沙皇俄國主動向自己的附屬國進攻,1853年10月奧斯曼帝國向沙皇俄國宣戰,1854年3月底英法與奧斯曼結盟,一同對沙皇俄國宣戰。奧地利雖然未參戰,但在奧斯曼帝國的同意下,奧軍進駐了瓦拉幾亞及摩爾達維亞並一直到戰爭結束,目的是威脅沙皇俄國。奧地利的軍事行動再加上英法奧斯曼聯軍在黑海的軍事行動,就讓沙皇俄國的軍隊麵臨被包圍的威脅,這迫使沙皇俄國隻能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撤軍。1854年9月,英法和奧斯曼帝國聯軍在克裏米亞半島登陸並開始圍攻沙皇俄國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一年後,聯軍占領了這個重要的堡壘,然後迫使俄軍投降並徹底退出克裏米亞半島。
過去曾經討論過,波羅的海東海岸和克裏米亞半島對沙皇俄國至關重要,從莫斯科的角度看這兩個地區在地理上形成掎角之勢,是沙皇俄國向歐洲和黑海方向擴張的支點。波羅的海東海岸雖然很重要,但要跨海向西歐、北歐擴張就必然導致世界大戰,而且主要的戰爭模式是海空戰爭,擴張的難度比較大,因此克裏米亞半島以及東烏克蘭地區對沙皇俄國就至關重要,是向歐洲擴張的最主要支點。
1855年俄軍在克裏米亞半島戰敗,根據戰後協議黑海周邊地區實現了中立化,即沙皇俄國不準許在該地區駐軍,沙皇俄國向歐洲和黑海方向的擴張之路被徹底堵死了。
此後的沙皇俄國隻能被動地回歸亞洲、成為“亞洲國家”,將擴張方向瞄準了東方和東南方。
1858年,沙皇俄國占領了黑龍江以北。
1860年,沙皇俄國占領了烏蘇裏江以東。
1863年兼並了哈薩克斯坦。
1866年兼並烏茲別克斯坦。
1873年兼並北土庫曼斯坦。
1876年兼並吉爾吉斯坦和西塔吉克斯坦。
等等,這是沙皇俄國加速向東方和東南方擴張的時期。
2014年俄羅斯占領了克裏米亞,隨後又分離了烏東,俄羅斯建立起向歐洲和黑海方向擴張的支點。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閃電戰,希望通過控製烏克蘭政府徹底控製整個烏克蘭,這與1853年7月沙皇俄國入侵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思維邏輯和行為邏輯並無不同。
當閃電戰無法成功之後,俄羅斯宣布改為執行B計劃,B計劃的輪廓明顯是改全麵進攻為重點進攻(像不像解放戰爭時期蔣委員長的做法?),即不再將控製整個烏克蘭或整個東烏克蘭作為戰略目標,也不再爭取占領基輔和哈爾科夫等大城市,轉而重點攻占黑海和亞速海沿岸的馬裏烏波爾、尼古拉耶夫、敖德薩等城市(下圖)並堅守赫爾鬆,將盧甘茨克、頓涅茨克和克裏米亞、敖德薩等地連成一片。當俄軍達成B計劃的戰略目標之後,亞速海將完全成為俄羅斯的內海,通過克裏米亞又可以遙控整個黑海,在地緣政治上俄羅斯依舊獲得了成功;相反,失去所有海岸線的烏克蘭就會成為一個內陸國家,在地緣戰略上就是徹底的失敗。
自從基輔西北的布查慘案曝光後(這讓人想起蒙古人在征服歐亞大陸過程中持續不斷的屠城行為),總統澤連斯基已經明確宣布烏克蘭不會割讓一寸領土,而且隻接受勝利!既然烏克蘭不會割讓一寸領土,烏軍行動的最終目標就是收複所有的領土,這顯然又是俄羅斯絕不會同意的,相當於俄烏雙方必須在戰場上決一雌雄,直到一方徹底戰敗為止。隨著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歐洲所援助的大量進攻型武器陸續進入烏克蘭,烏軍將轉守為攻,讓烏東南地區的大戰一觸即發!
英國首相約翰遜公開表態說:俄羅斯必須全部退出烏克蘭(當然包括克裏米亞半島)並對戰爭做出賠償。他的這種說法應該代表了歐美各國的態度。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英國首相約翰遜的講話都在表明一個觀點,烏軍下一步軍事行動的目標就是將俄軍徹底趕出烏克蘭,這是對俄羅斯B計劃的反應。
俄羅斯的未來有三種前途:
第一,烏克蘭戰爭已經打了八年多,如果俄軍最終守住克裏米亞半島以及烏克蘭東南沿海,俄羅斯就獲得了戰略上的成功。俄羅斯將繼續作為一個“歐洲國家”威脅歐洲和黑海方向。這種結果對歐洲國家明顯不利,也對美英的海洋霸權不利(俄羅斯可以從黑海進入地中海威脅英美的海洋霸權),也因此,美英和歐洲國家不斷加大對烏克蘭的軍援,避免出現這種結果。
相反,這種結果對亞洲大國或許有利,源於俄羅斯在歐洲方向的持續爭奪可以減輕自己身上的地緣壓力。
第二,俄軍戰敗並失去在烏克蘭的所有利益,失去了向歐洲擴張的條件之後俄羅斯就會被動地變回“亞洲國家”,未來會在亞洲方向謀求自己的利益。
隻是不知道日本、中國、哈薩克等與俄羅斯有領土結界的亞洲國家是否歡迎。
第三,在烏東南激戰的過程中或者在俄軍失去在烏克蘭的所有利益之後,導致俄羅斯內部生變,動蕩就很容易導致俄羅斯的再次解體。解體之後的各部分很可能逐漸退去蒙古帝國和沙皇俄國的烙印,逐漸融入現代文明。
“第三”這種結局是最不能被忽視的。類似蒙古帝國(欽察汗國)和沙皇俄國這種極度熱衷於對外武力擴張的政體,內部無法建立起強大的民族和國家認同,加上長期窮兵黷武也會造成內部部分人群極端貧困,就很容易走向解體。今天的俄羅斯有約四分之一的人口處於貧困狀態,各加盟共和國(地區)的獨立傾向一直存在(說明國家認同感比較弱),一旦在烏克蘭戰場上戰敗,前途就不容樂觀。
今天,很多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都在為上述三種結果押注,印度與俄羅斯並不接壤,也就不存在直接的地緣利益衝突,一個強大的俄羅斯符合印度的地緣利益,所以在俄羅斯遭到國際製裁之後不斷加力購買俄羅斯的石油;中亞最大的國家是哈薩克,其外長說到:哈薩克目前不承認盧甘茨克和頓涅茨克兩個共和國,既不參與對俄羅斯的製裁,也不希望我們國家被用來逃避製裁。哈薩克開始與俄羅斯保持一定的距離;日本的態度很鮮明,積極參與歐美對俄羅斯的製裁,一個持續被削弱的俄羅斯符合日本的利益,也才能重新奪回北方四島;中國應該怎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