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太後陵中的金製品發現,和匈奴有什麽關係?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伊斯托利亞
古典學研究者,自由文史撰稿人
12月14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陝西西安江村大墓、河南洛陽正平坊遺址、甘肅武威吐穀渾墓葬群等3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江村大墓被認定為漢文帝霸陵,解決了長時間以來頗具爭議的文帝墓址問題。
這不僅是我國考古發掘研究工作的重要進展,墓主人身份的特殊性更是引起了全社會範圍對這一工作進展的關注。事實上,早在2015年發表的《漢霸陵帝陵的墓葬形製探討》一文,就指出江村大墓為可能為文帝霸陵。
史載漢文帝劉恒崇尚節儉,《史記·孝文本紀》說他:“令衣不得曳地,帷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的考古成果對於史料記載具有重要的補充印證作用,盡管江村大墓曾經被盜,但是作為漢文帝劉恒的陵墓,陪葬品與其它帝陵比較而言確實稍顯遜色。
王安石的詩歌《漢文帝》曾經揶揄劉恒“輕刑死人眾,喪短生者偷。仁者自此薄,哀哉不能謀。露台惜百金,灞陵無高丘。淺恩施一時,長患被九州。”說漢文帝取消建築承露台的規劃,節省資金,為天下守財,王安石認為個人的節儉雖然值得稱讚,但這隻是一時的,恩淺患重,作為君王應該目光長遠,實現堯舜之治,哪怕散盡天下之財也沒關係。
事實上,漢文帝似乎也確實隻對自己要求嚴格,因為在漢文帝母親薄太後南陵的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金銀器陪葬品,可謂奢華。
影視作品中的薄太後形象
一
薄太後陵是西漢第一座獨立成陵的後妃墓,考察其形製,了解其墓葬結構對於研究西漢乃至整個中國曆史中後妃陵墓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其墓葬隨葬品豐富,還可以通過這些不同種類的出土物,管窺西漢社會生活,以及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的交流衝突。
史書記載薄太後陵“東望吾子,西望吾夫”,從現有的考古材料來看,薄太後陵西隔渭水遙望漢高祖長陵,東北不遠處便是漢文帝霸陵,也就是之前的江村大墓,故當地人稱薄太後陵為“望子塚”,考古學家謂之以南陵。
圖片來源:新華社
目前考古學家已經挖掘了薄太後南陵封土西側的幾座外藏坑,出土了上百件金、銀飾品。其中不乏精美的龍紋花飾、金餅和馬具,比如覆於馬麵的當盧等。
圖片來源:陝視新聞
據現有的材料來看,我國商周先民並沒有采用大規模的黃金開采和加工技術,他們最初采集自然金製作小件的飾品,大型裝飾品和祭祀品以青銅為主。直至漢代,黃金製品的數量才明顯增多。
從時間上看,漢文帝公元前157年7月6日去世,其母薄太後公元前155年6月9日去世,其子漢景帝於公元前141年3月9日去世,薄太後曆經幾任皇帝,同時期以及稍後的帝王陵墓陪葬品都較之遜色不少。從現存於漢景帝陽陵博物館的王陵出土物來看,造就“文景之治”的兩位皇帝的陪葬品都以陶製的人俑、動物俑為主,除此之外還包含銅鏡、印章和刻字泥封等等,甚少出現金器。威名更盛的漢武帝茂陵目前的出土物也以銅器為主,輔以鎏金。
目前考古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之中,但就前幾日考古專家透露出來的的出土物來看,薄太後墓相較於同時期的中原王室漢墓相比,有其特殊之處,大量精美金器的出土引人驚呼,也難怪被認為“搶足文帝風頭”。此外,根據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於賡哲所言,這位薄太後還是一位十足的萌寵達人,因為南陵小型外藏坑還出土了不少動物骨骸,包括金絲猴、丹頂鶴、烏龜等等。
薄太後陵中的罕見發現,一度衝上微博熱搜。
二
考古專家對南嶺出土的金器進行了初步研究,認為其風格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征。風格學確實是藝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就目前釋出的黃金出土物來看,大概有幾類:獸型扣飾、嵌寶石扣飾、虎型頭飾和少部分金墜飾等。獸型紋飾常見於草原文明,除了紋飾,部分出土物的形製也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的特征,比如鄂爾多斯高原上發現的阿魯柴登戰國末期匈奴遺物中,就有類似扣飾。
內蒙古博物院藏金扣飾
目前已知最早的北方草原出土的金銀器大約在春秋末期。到戰國末期,黃金製品的發現呈現上升趨勢,大量精美的黃金製品出現,比如藏在內蒙古博物院的鷹頂金冠飾,虎咬牛紋金帶扣、虎形鷹形金綴飾、等等。
從器物本身來看,其製作工藝包括錘揲、鐫鏤、鑲嵌等,說明在這一時期北方草原文明的製作技術水平高,藝術造詣深。從圖案來看,草原文明的金飾以動物廝殺場景為主,輔以獸型紋裝飾,這是遊牧生活的真實寫照。
值得注意的是,漢文帝曾經獲封代王。《漢書》高帝本紀有載:代地居常山之北,與夷狄邊,趙乃從山南有之。遠,數有胡寇,難以為國。頗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屬代,代之雲中以西為雲中郡,則代受邊寇益少矣。王、相國、通侯、吏二千石,擇可主為代王者。”燕王綰、相國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賢知溫良,請以為代王,都晉陽。”
漢初十國十五郡資料圖
也就是說劉邦在任命劉恒為代王之前,代為郡,位於常山之北,過去由趙國從南邊管理,但是管理效果並不好,劉邦便將代郡、定襄等地劃入代國,趙、代分而治之,不再共享管轄權,封劉如意為趙王,劉恒為代王。
而劉恒為代王之時,其母薄姬也隨之北上,蟄居代國。由於代國“與夷狄邊”,軍事衝突與文化交流必然是同時存在的,即使劉恒成為皇帝之後也因國力等諸多原因,繼續順著在代國時交流的政策,以和親安撫為主,匈奴問題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得到解決。
薄太後陵墓中的隨葬品,有可能是因其喜好而選擇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麽與同時期的漢墓相比,南陵金飾較多,而這一喜好很有可能是在代國生活時形成的。
三
西漢初期黃金製品的風格與漢朝跟北方匈奴的交流相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黑海以北和高加索北部地區斯基泰人的黃金飾品的造型和加工工藝也有與之相近的風格。今天的語言學家們認為,斯基泰人應該歸屬於伊朗人種,從目前現存的中西方文獻來看,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相似,斯基泰人活躍在草原的一端,匈奴部落活躍在草原的另一端。
斯基泰人的活動範圍十分之廣,在接受了黑海以及亞述周圍文明的影響之後,公元前3世紀初,斯基泰藝術開始向馬薩格泰藝術過渡,許多考古學家認為這種藝術風格經過現在俄羅斯的米努辛斯克地區傳給了活動在鄂爾多斯地區的匈奴人,進而影響了他們的藝術。
很有可能早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西方文明就經由草原文明為中介有了初步的交流,為後來絲綢之路的開通埋下了伏筆。
或許這草原文明的兩大重要族群的接觸,並不止米努辛斯克一條路,因為類似的黃金出土物還出現在新疆地區。從公元前7世紀開始,斯基泰人中被稱為塞種人中的大多數也留在天山附近徘徊,中國古代的作品中對此多有提及。
201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阿爾泰山地區,哈巴河縣東塔勒德水庫淹沒區搶救性地發掘了幾十座古墓,也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東塔勒德墓地”,很多墓地的定年比較困難,但是基本可以將範圍劃定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其中出土的一些獸型黃金製品與近東地區的風格十分相似。
新疆東塔勒德墓地出土的部分金器,資料來源:《文物》2013年第3期。
數個世紀之後,大約在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期,匈奴不斷擴張,打敗月氏,一度占領了東天山地區,成為活動在這一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兩大草原文明的主要活動群體很有可能在這一地區產生交流。
新疆的石人子溝遺址群是一處位於哈密市巴裏坤縣石仁子鄉石人子村附近的古代遊牧民族遺址群,其中西溝遺址包括了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大型墓葬,這裏出土的虎形金飾牌、盤羊形金飾牌、格裏芬形金飾片等題材均與附近受到斯基泰人影響的巴澤雷克文化流行的題材形象相似,且年代較晚,從中能看到文化相互影響吸收的動態過程。
西漢初期黃金製品的流行經由匈奴部落,間接受到了草原文明的影響,但是從薄太後墓中出土的文物也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也對相關的主題加以本土化,比如龍形花飾中栩栩如生的的鏤空龍雕就是中原本土文化的產物。中原工匠在原有主題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鍛造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黃金飾品。
圖片來源:陝視新聞
這種創新也沒有停滯在中原地區,而是隨著中西方文明的不斷交流走出了原本的家鄉。比如,1939年蘇聯阿拉木圖附近就發現了一件仙人騎獸驅龍戰車圖案飾物,一位寬袍的仙人騎乘在馬車上,拉車的是兩隻龍或異獸,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征。
文明從誕生之初就不是孤立的,在不斷的交流中相互影響,沒有任何文明是完全被動接受其他文明,任何交流和影響都有本土化、再創新、再輸出的過程。目前,相關的考古發掘工作還在進行當中,相信越來越多的出土文物將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更加廣闊的中西方文明交流的畫卷。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精美金扣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