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李辛:所有的病,都是這樣才來的(內附療愈的秘訣)

來源: YMCK1025 2018-11-18 09:01:1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5280 bytes)

中醫名家李辛:所有的病,都是這樣才來的(內附療愈的秘訣)

 

李辛: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心身醫學碩士;師從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2013年,瑞士),《兒童健康講記:一個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立品圖書 2015等。
 
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整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交響樂,跟天地這個大的交響樂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這是健康的標準。
 
生病了,其實就是被老天踢出去了。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節”,或者“失勢”。
 
那什麽叫健康呢?健康就是“常”。健康不是說你麵色紅潤,精神飽滿什麽的,不是這些東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麽東西?與自己、與社會、與這個大千世界處在相對和諧的關係中,能跟著自然的節奏玩,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天氣熱,別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別人走兩個小時不累,你也能走得動。但如果別人都怕冷,你還覺得熱;別人都困了,你半夜三點還睡不著覺,其實已經開始跟不上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健康的,這已經病得不輕了。
 
中醫眼中的病有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神”病。
 
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這是一種。
 
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動,動心、動情、動欲,自控力差,這是第二種。
 
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驚醒,怕吵,怕黑,怕鬼,這是神弱。
 
神病嚴重了,形神分離,心口不一,表裏衝突,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甚至喜怒哀樂發不出來,或者發之太過。
 
比如說,現在很多綜藝節目都屬於“太過”,目的就是渲染、挑動情感爆發,製造癡迷粉絲,容易亂神。
 
還有“不及”。你該高興的時候卻要壓抑一下,習慣了,就真的高興不起來了。
 
太過,不及,都是失常。“當其時而無其氣”,也是失常。該高興的時候突然哭了。原本是傷心的,卻強迫自己堅強,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這是反常。
 
什麽是健康?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所以,學了中醫就知道,“祝您天天平常”是最大的祝福。
 
以前老師教給我一個看病的訣竅:一個病,西醫不知道是什麽,中醫也看不出是什麽原因,你也不知道怎麽治的時候,怎麽辦?調常。
 
每次病人來複診的時候,要問他的生活狀態,吃喝拉撒睡,這才是中醫看病的基本指標。
 
吃得好嗎?睡得好嗎?動得好嗎?拉得好嗎?出汗正常嗎?尤其是慢性病,把他的這些基礎指標調到正常了,就意味著生機恢複,氣機趨常,這個時候,人體本身的生命力,就能把這個病給化解掉。任何病都是這樣。
 
現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
 
因此,病人甚至整個家庭會忘記正常的生活,沒有運動,沒有娛樂,沒有戀愛,什麽都沒有,隻剩下緊張、焦慮地跟病魔做鬥爭。
 
這是什麽?失常。
 
你的秋千正在被人為擾亂,甚至停擺!這種情況,即使你有資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醫生,也是沒用的。
 
一個人要康複,必須進入真實有序的正常生活中,與萬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狀態裏,才能把病慢慢化掉。
 
所以關於養生和調理,真正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去找讓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狀態。
 
健康人也是這樣,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與合適的人、合適的方式,做合適的事,這個就是養生。佛法裏叫“正行”、“正業”。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什麽呢?形病。
 
疾病先從生命無形的部分,即從精神、信息的層麵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到氣的部分,能量格局和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到有形的疾病層麵。
 
很多人的病,其源頭是某種很大的煩惱,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們無法解決的困惑。很多時候,病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麵對、澄清、解決。
 
為什麽儒、釋、道這麽重視“慚愧”、“反省”、“懺悔”,先得覺察到自己錯了,才有“知非即離”的可能。
 
心念一轉,神氣也就轉了,生命列車的方向也轉了。當一個人的身體有大病的時候,已經是生命列車的方向錯很久了。
 
但有一點一定要記得,信念隨時有機會轉回,信念一轉,神氣隨時有機會修正。
 
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內心狀態、身心感受無知無覺,卻指望通過吃一把綠豆、幾根蟲草就能改變很多。
 
這個對簡單輕靈的小雞、小鳥還行,我們這麽大、身心這麽複雜的人,要靠它來改變,不那麽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幹淨的肉體、非常清淨的心靈,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否則,一把綠豆是調不動你的,一包湯藥也不太容易做到。
 
《黃帝內經》裏有一段對話: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
 
黃帝問岐伯,當一個人形體破敗了,氣血也耗幹了,治療就很難見效,這是為什麽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
 
病人的神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醫生也沒有辦法調動了。
 
黃帝接著問:什麽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針石,道也。精神不進,誌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複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這段話大家慢慢思考,為什麽現在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好治,可以從這裏找原因。
 
一切的源頭,在於無形的思想、精神,然後才有了能量,然後才化生為物質。所有的病,都是這麽來的。
 
 
真正的養生是去感受自己
 
當一個人用“自己”感受生活的時候,是從他的內心出發,原點是自己,沒有錯位。現代人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麽呢?
 
我們去求一個東西、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是有很多遠大的發展計劃,一直思考,想得很遙遠。或者關注一個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這個看那個,或者不停地講話,不停地做事。
 
我們以外物為原點,那就會失去對當下的自己和周圍的感受。這個狀態在中醫叫什麽呢?是“形神分離”。
 
打坐安靜的狀態是什麽呢?是《黃帝內經》說的“形與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點擊閱讀:音頻|邀請您一起體驗禪坐,讓心回家
 
現在講營養,要吃得好,早上一個蛋,晚上一頓肉,對不對呢?小時候我們都燒過爐子,爐火的大小決定了你應該往裏麵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簡單吧?
 
那麽,為什麽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就不明白這些道理呢?
 
你的爐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經沒有什麽消化力了,煙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沒運動,你還吃牛排,還喝牛奶,隻會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爐火壓滅。
 
這些道理不需要通過學習醫學知識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識,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會。
 
體會吃什麽東西有什麽不同的感覺,有知有覺地去生活,吃了某個東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發現,也是有知有覺的開始。
 
合適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麵尋找一個外在的統一標準。
 
所以,在生活中要養成用心的習慣,去感受自己、觀察自己,然後至少知道:
 
一、吃了什麽東西舒服,什麽東西不舒服;
 
二、跟誰在一起舒服,跟誰在一起不舒服;
 
三、想什麽、說什麽、做什麽會比較安心,或者反之,會睡不著、糾結和難過。
 
生活中時時刻刻留意觀察自己,就可以時時刻刻調整自己,這是真正的養生。
 
 
調柔身心 
 
《黃帝內經》對養生和養神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恬淡虛無”,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狀態。“恬”是安靜、安然的意思,帶著放鬆的、微微的甜美。
 
而電視劇裏常見的大喜大悲是相對偏執、失中、失守的狀態,不是一個平常的中和狀態。
 
這個“恬”如果換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藥有一個原則叫做“甘以緩之”,意思是所有的藥,隻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讓人的精神、身體的運轉,包括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及態度柔和、緩和起來。
 
現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緩”。
 
比如:神經衰弱、焦慮症、躁鬱綜合征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其實是大家陷入了一種太快、太急的精神心理生活狀態。
 
太急了,神就飄在外麵,氣機也浮動不定,既緊且亂,生理功能也就跟著失調了。
 
“淡”是什麽意思呢?“不那麽在意,無可無不可,都可以。”於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間,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執著於目標,也沒有想要控製局麵。
 
所求所想的少一點,有為的習性輕一點。佛法常說“自淨其意”,儒家講“思無邪”,道家說“為道日損”,都在講要簡單一些,樸素一些。
 
對身體差的人,我有個建議:不要學得太多太雜。
 
現在不少人身心疲憊,但學習熱情很高,什麽中醫、國學、身心靈樣樣都不放過。無論是什麽念頭,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動得太多。當身體弱的時候,神氣是不容易收住的。
 
從中醫養生,從道家、佛家來說,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為那個時候你的身體像電子天平一樣敏感,一個想法湧動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南懷瑾老師的書裏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較細微的時候,你的一個念頭,身體都會有變化,都會有感覺,那個時候自然就不敢亂動念了。亂想亂看就會不舒服。
 
 
精微感知力——虛己的功夫
 
人類的認知有兩套模式:
 
一是元神,另一個是識神(現代會用心或腦來指代)。
 
識神是邏輯思維、經驗判斷,偏於社會化,是由長期的後天教育、環境暗示、媒體引導,從外部世界加載而入,為“我”所用的認知模式。
 
“元神”是指本能和直覺,中國文化裏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書畫、古琴、中醫、武術的高階,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物我一體”,都是在直覺和本能的層麵講的。
 
《易經》裏有一句話: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中國古代的聖賢認為,對於天地萬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認識,非思維所得,非有為可近,乃是當心靈處於寂然不動的狀態,與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時候,自然而通達一切。
 
通過傳統的訓練方法,靜坐、站樁、太極……讓我們慢慢學會不再過度依賴於五官和邏輯思維,用心直接就能體會當下的真實。
 
我記得大學碰到某些課實在沒意思,又不能離開,就坐在那裏玩:放鬆下來,把手指輕輕放在足三裏,放幾十分鍾,看看會發生什麽,這就是玩的心態。
 
“玩”,是傳統文化裏很重要的一個字,不少東西是在放鬆的狀態裏無意中體會到的,太用力思考,太有目標,往往會錯過。
 
手指放在那裏,剛開始沒感覺,穴位下麵凹凹癟癟的,這就是“虛”;放一會之後,就開始“突、突、突”地跳,“經氣已至”,氣血開始感應了;過一會兒它自己就會慢慢地開始起伏、開闔。
 
它會不斷蓄勢,有時候,會覺得下麵有力在向上頂,而到一定時候它會沿著胃經,順著小腿接通下去,通到腳脖子那兒,下不去了,為什麽呢?那裏是關節,這些地方不是太容易流通,而且容易存邪氣,所以要打通關節。
 
再放一會兒,它繼續蓄勢,“嘭”,通到腳底了。原來身體裏的寒氣啊,熱氣啊,“呼、呼、呼”地出來了。等你的感知力越來越細微後,直接能夠知道。
 
我在大學畢業之後,每個周末就幫媽媽做艾灸,當時還幫一個老師灸。有一天晚上,印象很深,在他後背艾灸膀胱經穴位,做到某個點,感覺穴位裏就像有噴泉一樣往上湧,像是把懸空的艾條頂起來的感覺。
 
這種感覺,說明是實,“實則開”。人體內部有多餘的能量,自然會向外擴散。虛是什麽感覺?艾灸懸在穴位上有被吸進去的感覺。
 
 
後來,我發現如果自己足夠放鬆,拿著艾條的手會自己動,病人後背的氣場會在艾灸過程中變化,把你的手,其實是艾條,引導到身體需要的地方。
 
這個狀態常常發生在雙方都很放鬆,艾灸師“虛己忘我”的狀態。如果艾灸師心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目的性太強,雖然專注,但執著、用力,就感受不到這些了。
 
針也是這樣,學針灸,可以常常空出一個小時,待在房間裏給自己紮一針。紮上之後,靜心體會一下是什麽感覺?以前說的像扔一塊石頭在池塘裏,一層層的漣漪散播出去,自己身體哪裏堵塞、哪裏通利就慢慢知道了。
 
當你虛靜放鬆,沒有那麽多念頭、思想、情感、欲望、計劃和各種煩心事湧動圍繞時,自己的心就像一麵相對幹淨的鏡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裏,等著你來發現。
 
你每天麵對這個世界,每天都體會到一點新的,體會到像童話裏的那些畫麵:太陽爺爺今天是很開心的,花兒向我微笑,有隻蜜蜂飛過,好像有什麽事情要告訴我。
 
靜心體會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變化,花鳥魚蟲浮沉,意氣神體互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答案在這裏。
 
 

所有跟帖: 

"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是易經裏的話,而是《係辭上》的,和孔子沾邊,比作者解釋的深得多,原文是: -yzout- 給 yzout 發送悄悄話 (912 bytes) () 11/18/2018 postreply 09:15:42

簡言之;不能讓自己太累!神是需要常常嗬護的! -yanlan- 給 yanlan 發送悄悄話 yanl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18/2018 postreply 15:14:34

^!^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198 bytes) () 11/18/2018 postreply 17:24: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