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歲的瑜伽老人許哲

來源: yanlan 2014-10-06 15:48:1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0482 bytes)
許哲今年一百一十三歲,身材瘦小,行動敏捷;銀絲如雪、耳聰目明;心懷大愛,一生助人。她的人生充滿傳奇,27歲上小學,47歲學護理,67歲獨力創辦養老病院,69歲學瑜珈,90歲學佛,100歲更用功學中文……許哲的生命的經曆是很特別的,她的各種學習都比別人晚了一步,但她卻付出比別人更多對生命的熱愛和認真,可以說是全世界終身學習的最佳代言人。同時又被譽為“新加坡的德蕾莎”,新加坡的“國寶”。
    一世紀的漫長歲月,她無私地奉獻,無條件地愛人,尤其是窮、病、老、苦的人,更是她心裏最關心的對象。她說:“我不是單獨來此世界,我有許多同伴,幫助他們是我的責任,我愛他們,沒有條件,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六十九歲學瑜伽
    一百一十一歲的許哲(記者采訪時的年齡),從外貌上看來像是六七十歲,她一頭銀白短發,皮膚光滑、耳聰目明、手腳俐落,每天靜坐、閱讀、運動、布施、做瑜伽,她的精神、體力不輸一般年輕人,尤其她柔軟的肢體示範著瑜伽動作時,令人屏氣稱歎。

[轉載]113歲的瑜伽老人許哲

[轉載]113歲的瑜伽老人許哲
     六十九歲才學瑜伽的許哲,提到學瑜伽那一段“心想事成”的奇妙經曆。
有一天,喜歡讀書的許哲,在書中讀到學瑜伽的好處,但什麽是瑜伽?她卻是一知半解。“哎呀!真希望有個人來解釋瑜伽給我聽,而且教我學瑜伽。”她在心裏發出這樣的祈求。
    奇妙的事發生了。當她發願要學瑜伽,過幾天有一個人來參觀她的養老病院,那人身著橙色長衫,頭上戴著橙色帽子。
  “你是出家人嗎?”許哲問。
   “是的。”
   許哲又問:“你教瑜伽嗎?”
“是的,我的工作就是教瑜伽。”
    彷佛是上天聽到了許哲的祈求,特地派這位瑜伽老師來到她麵前。就這樣,許哲開始跟著老師學習瑜伽和靜坐。
    原本身體就相當硬朗的她,學了瑜伽之後,精神體力更好。當然,她將身心奉獻給貧病老人的無畏布施,自然能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

                   她的手心有我的溫暖
    除了照顧養老病院的老人,她隨時隨地都在關心周遭需要關心的人。
    一九九四年,許哲已經九十六歲。有一天,她經過一位她曾經照顧過的一O六歲的老婆婆的家。那是黃昏時刻,天色已暗,許哲看到老婆婆家的門扉半掩,她覺得很奇怪。心想,如果人不在家,門應該是關上的;如果有人在家,門應該會打開,為什麽會半開半關?,她推門進去,看見老婆婆躺在地上。
    “婆婆,你怎麽躺在地上?”許哲趨前,關心地問。
   “我三天前跌倒,不能起來。”老婆婆說。
    許哲趕緊扶起老婆婆,倒水喂她喝下。因為老婆婆已經受傷三天,動彈不得、無法梳洗,身上發出異味。許哲幫老婆婆洗淨身子,換上幹淨的衣服,然後到外麵買了一碗稀飯喂老婆婆吃。隨後,許哲聯絡紅十字會的救護車,送老婆婆到醫院。許哲幫老婆婆辦好住院手續,老婆婆不讓她走,她便留在醫院陪伴老婆婆,一直到夜晚十點半才回去。
    第二天一早,許哲又趕到醫院探望老婆婆,護士小姐告訴她:“老婆婆昨天半夜兩點已經去世了,她走得很平靜、很安詳。”
    許哲一聽,心裏感到很欣慰,因為,婆婆走時幹幹淨淨,而且吃過了稀飯。許哲很感恩地說:“婆婆給我最好的‘禮物’,就是她在臨終前讓我握著她的手兩分鍾。”
    那真誠的愛,透過手心的溫暖,陪伴著老婆婆平平靜靜地離開人間。


    清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際,外有列強環伺,以洋槍大炮強行占領土地,租借港灣;內有打著「扶清滅洋」旗幟的義和拳之亂,整個中國處於戰火四起、煙硝彌漫的不安的氛圍。
    這一年,許哲誕生在在廣東汕頭的一個荒僻小鎮。
                         

                         不快樂的童年生活
    中國彌天蓋地的戰火似乎延燒不到這個山野荒僻的小村落,小村莊的人們依然過著寧靜的農耕生活,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在這個務農維生的窮苦家庭,許哲的誕生並未帶來多少的歡樂氣氛,雖然增添一雙操作家務的手,卻也多了一張吃飯的嘴。
    許哲沒有快樂的童年,她每天要幫忙做許多家務,清晨到河邊去洗衣服,洗完衣服再到山上野地采藥草,采好藥草回到家裏,還要幫忙做手工,賺取微薄的工資以貼補家用。乖巧、懂事的許哲雖然每天忙著做家事,依然不得父親的歡心,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換來一頓責罵毒打。悲慘的童年印記,即使在一百年後,許哲仍感到不堪回首。
    後來,因為家中發生變故,母親帶著她和姐、弟、妹四人離開廣州到馬來西亞檳城投靠親戚
                           

                        二十七歲念小學
    當時,許哲已經二十幾歲,卻還是一個文盲。
    一百多年前,中國社會的傳統觀念重男輕女,女孩子根本沒有地位,更別說受教育。沒有讀書的許哲,隻能從事打掃的清潔工作,上進心強的她,一直在尋求就學的機會。
    當時,檳城附近有一個天主教姑娘堂(修女會)辦的小學,每次經過學校,聽到小學生琅琅的讀書聲,她就不禁駐足,凝視著教室內那一張張童稚的臉龐,正專心聽老師講課。她心中十分羨慕:“我一定要讀書識字,我不能一輩子給人家掃地。”
    有一天,她鼓足勇氣走進學校,告訴姑娘堂的修女們:“我想要讀書,可是我沒有錢,我可以幫你們打掃,洗衣服,請你們讓我讀書。”
    修女們很仁慈,答應許哲的要求,並且讓她住到教會後麵的房子,每個月四塊錢的房租,則是以打掃、拖地、洗衣服,做家事來抵償。就這樣,許哲開始了她人生第一個階段的求學,當時她已經二十七歲。
    盼了二十多年的求學夢,終於實現,許哲像一塊缺水的海綿大量吸取知識之洋,她每天認真地讀書,雖然放學後還得做許多事情,但是,她內心有著前所未有的充實與快樂。
    在傳統的保守社會裏,女孩子到了二十多歲還沒結婚,就會被稱為是“老姑婆”。一般人認為,女孩子養大了,沒有男人來提親,隻有兩個原因,不是脾氣太壞沒人要,就是身體有病才嫁不掉。
    年屆三十的許哲,猶是小姑獨處,不禁引來一些多事者的關心,每天都有人上門說媒,家裏的門檻被這些三姑六婆踏進踏出,都快踏平了。
    “媽媽,下次這些人再來,我就把大門關起來。”看到母親為了應付這些人而煩惱,許哲也覺得十分心煩。
    “這些人都是我們的親戚朋友,不能這樣子。”母親說。
    “如果這樣,那我就隻好逃走。”許哲這樣告訴母親。
    母親以為她說說算了,沒想到,她為了逃避那些令人不勝其擾的事,真的一個人悄悄離開檳城來到香港。
    初到香港,許哲依舊做清潔工作。有一天,她看在香港報紙上一則“征聘啟示”,有人要征一位能夠手寫速記的秘書。許哲一看到這消息,立即前往應征。
    她回憶說:“那次的應征很特別,老板是德國人並沒有給我考試,就叫我明天來上班。原來他是研究字體的,看應征信就知道這個人能不能用。”
    因為能流利地書寫中、英文,許哲順利地獲得了這份工作。

                              避難到重慶
    一九三七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全球卷入一場野心掠奪的攻防之戰。一九三九年,日本攻打香港,許哲的老板將香港的辦公室移到重慶,許哲也因此來到重慶。
    避難到重慶,許哲依然得心應手地工作。當時,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因為老板的關係,許哲還曾經替蔣介石和宋美齡發英文新聞稿給當時在重慶的英、美報館。那一段日子,許哲過著富足優渥的生活,當時,一般人平均月薪是二十元,許哲卻已經領取一百五十元的高薪。
    有一天,她和朋友到一家高級餐館吃飯,那是一家裝璜華麗的餐廳,柔美的燈光配上悠揚的古典音樂,晶瑩剔透的高腳杯盛著香醇美味的葡萄酒,使人的用餐情緒格外浪漫、愉悅。
    吃完飯走出餐館,突然有一個人趨向前擋住她的去路。
   “請你好心給我一分錢買麵包,我已經好幾天沒吃飯了。”那人伸出又黑又瘦的手,向許哲乞討。
    當下,許哲心頭一震,“這世上,還有這麽可憐的人,餓好幾天沒飯吃。我剛剛那一餐飯,可以讓好多窮人吃好幾天了。”望著那可憐的人,許哲告訴自己:“從今以後,我不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的吃喝穿著,如果我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身上,我就是掠奪窮人的錢。”
                          

                     舍棄高薪為助人
    戰火蔓延到重慶,原本寧靜的山城,出現許多的流民傷兵。
    當時,有一個英國的救傷隊來到重慶,這是一個反戰的和平組織,成員裏大都是一些十七八歲,正在服兵役的男孩。這些初次離家的大孩子置身在一個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異國山區,生活相當不適應。因為許哲能說英語,他們便希望許哲能到救傷隊幫忙。
    許哲了解到,這是一個反戰的救難組織,於是,毫不猶豫地辭去原有的高薪的工作,加入他們的行列。在救傷隊裏,許哲扮演起“母親”的角色,為那些離鄉背井的大孩子們充當翻譯,並且為他們打掃、煮飯、洗衣,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
    抗戰結束後,在重慶住了四年的救傷隊返回英國。
    一九四五年,許哲希望進入護校學習,因為,她的內心對貧苦、病弱的窮人有一份很深的牽掛,她希望自己能學會護理工作,將來才能為老人、窮人、病人服務。
    當時,護校的學生的年齡限製是十七歲到二十五歲,許哲的年齡已經四十七歲,學校怎麽可能收她這個“老學生”。許哲並不氣餒,她寫信給護校校長,表明自己學護理的心意,信中提到:“我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幫助更多的窮人。”這一句話感動了護校校長,破例準許她入學研習護理課程。
    護校八年,許哲用心學習,她學習到從小孩至老人,從出生到死亡,從身體到心靈,各種不同層麵的照顧與養護,她默默許下心願,要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技能,完全奉獻給需要的病人、老人與窮人。
                       

                          前往巴拉圭
    一九五三年,許哲自護校畢業。有一天,她收到一封寄自南美洲巴拉圭的信函,那是一個由二十一個國家成員(加上許哲是二十二個國家)所組成的“兄弟協會”。這個組織源自一九三三年,猶太人為逃避希特勒的迫害而來到了南美洲,在這片廣漠的土地上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等他們生活安定,行有餘力,他們決定籌辦一個收容所,主要收容淪落他鄉的白人,後來也為當地貧病無依的人看病。這個組織裏的一位成員,曾在中國見過許哲,知道她發願要無條件為窮苦的病人奉獻,便寫信邀約他前往巴拉圭。
    許哲得知這個“兄弟協會”是一個專門收容窮人的慈善機構,其秉持著“世界一家”的理念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她便毅然前往巴拉圭。
    “兄弟協會”很簡陋,裏麵隻有三位醫生,卻要照顧很多病人。許哲的到來成了收容所裏唯一的護士,因此,她的工作格外繁重。在收容所工作,是沒有薪資的發心,雖然忙、累,但她內心始終是愉快的,能將自己所學奉獻在窮人身上,為他們減輕病苦,她感到很安慰。
    一九六一年,已離開母親三十多年的許哲,突然收到母親的來信。
八十四歲的母親在信中說到:“世界各地,到處都有窮人,媽媽隻有一個,我老了,你回來吧!”就這樣一句話,把遠在巴拉圭的許哲拉回到檳城。
    自離開檳城到香港,輾轉到了重慶、英國、巴拉圭,闊別三十餘年,許哲又回到母親的懷抱,母親幾十年來思女之情終於獲得了慰藉。
    在檳城待了兩年,因為妹妹罹患心髒病,要到英國就醫,許哲便帶著母親到新加坡與姊姊同住。
                          

                         一心照顧窮人
    來到新加坡,許哲從姊姊口中得知有一個窮人醫院,從一九一O年創辦至當年,沒有一個護士。當時裏麵三百八十個病人,因為醫療人員不足,無法得到適當的照料,她便自己推薦到醫院來照顧病人。
    許哲這一生,除了為當秘書那段時間有領薪資之外,其餘工作都是無薪職。
    “我之所以到那個醫院是因為他們沒有錢,請不到護士,這正是我要去的條件。”這是許哲異於常人的思考模式。
    許哲的想法是,如果一家醫院有錢,可以很輕易地花錢請到護士來照顧病人,可是這家窮人醫院,因為沒有錢,沒有人要去,所以她去。
    “並不是我特別喜歡照顧窮人,而是他們需要,窮人也需要照顧,需要有人愛他們。”許哲說。
    在醫院服務了兩年七個月又19天,許哲決定自己辦“老人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忍老人受饑餓。
    在那所醫院的老人,一日隻進食兩餐。早晨七點一杯咖啡,十二點吃午餐,下午一點兩塊餅幹,下午四點吃晚餐,晚上八點再給一杯咖啡。從下午四點到隔日中午十二點,整整二十個鍾頭,對那些身體病弱、行動不便的老人們來說,漫漫長夜裏,躺在床上沒有別的事,就是想著肚子餓。
    許哲看了非常不忍,她為老人們向院方爭取多一餐飯,得到的答複卻是:“他們在這裏,已經比他們在自己家裏好多了。”
    經過多次溝通,得不到院方善意回應,許哲感到很失望。當時她得到姐姐財務上的支援,每天買麵包給三百八十位病人吃,親手派送,樓上樓下的跑。姊姊深受感動,決定支持許哲辦老人院。
                        

                      創辦“養老病院”
    “我的姊姊是新加坡的一所學校的教長,她有一點積蓄,當我把辦老人院的想法告訴她,她馬上將自己存款提領出來,買下一塊地,準備建造老人院。”
    一九六八年,許哲的“養老病院”成立,完全免費地收容了兩百五十位的貧病老人。
    初期,養老病院的一切開銷,都由姊姊承擔。許哲說:“姊姊的生活非常節儉,對我的想法相當支持,隻要我需要錢,她二話不說就拿錢給我。”
    其實,許哲姊妹照顧窮人的心,是來自童年時期母親的身教。當時,雖然家裏很窮,但是,隻要有窮人到家裏來要飯,母親總是會想辦法分一些給他們。耳濡目染下,母親的慈悲善行深深影響許哲姊妹,使她們擁有一顆仁慈博愛、歡喜布施的心,無我無私地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後來,姊姊去世,她把所有遺產都給了許哲,許哲拿這些錢,幫助窮人購買房子。
    “有一天,我夢見姊姊在天上,穿了一身白衣,全身發光,對著我微笑。我告訴她,‘姊姊,我也要上去。’姊姊說:‘不行不行,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知道,她一定很高興,我把她的錢都花光光了。”許哲笑著說。
    許哲對老人的照顧無微不至,待自己,卻過著如修行人般的“安貧”生活。她的飲食極為簡單,一天隻吃一餐,通常是一份生果蔬菜或是一杯鮮奶。她說:“我從小就吃素,因為我對魚、肉過敏。”她也不曾花錢在自己的衣著上,她都是穿別人不要的衣服,有時從垃圾堆裏撿來,洗幹淨再穿。許哲認為,“穿衣服是為了保暖和蔽體,無所謂好看不好看。”
    許哲照顧窮病老人的善行,漸漸被社會大眾所肯定。
    “我的工作,有很多很多好心的人在幫忙。”許哲說,“常常,一些好心的人載了一大堆的米和蔬菜來,有時多到吃不完。我就問他們,我可不可以把這些米和菜,分送給其他的窮苦人家?”
    在征求讚助者的同意,許哲把多餘的米糧分贈給其他貧窮家庭,最高紀錄曾同時照顧二十六戶人家。

    許哲不僅在新加坡蓋養老病院,她還到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去協助當地的慈善機構設立養老院。她的時間、精神完全給了世間苦難的人,忘了自身,忘了今夕是何年。
                           

                     一O一歲親近佛法
    談起學佛因緣,許哲說:“一九九九年,有一天,淨空法師來看我,我問他我有沒有資格做佛教徒?淨空法師很高興,為我做皈依證明。什麽是皈依?我不懂,他跟我講許多佛法的道理,我還是不懂,他說,不懂沒關係,天天恭恭敬敬念‘阿彌陀佛’就好了。”
    彷佛是累世的因緣,許哲一接觸佛教,就歡喜信受。淨空法師叫她念佛,她便開始老實念佛,身心依止阿彌陀佛,不論走到哪裏,佛號永遠相隨。
雖然她沒有求受“五戒”,淨空法師卻授給她五戒證書,因為,淨空法師認為,縱使沒有受戒儀式,她的五戒十善已經修到了一百分。
                              

                           無條件愛人
    許哲的關懷之心不僅限於老人,當她行有餘力,她希望開辦一個不分種族,不分老少,不分男女的家庭式的“心連心之家”收容中心。
    “許多獨居老人,沒有親人或是被遺棄的,他們的食品缺乏營養,三餐不繼,沒有家庭的溫暖關懷。還有一些帶著孩子的棄婦,她們的丈夫或男友,有些在坐牢,有些在戒毒所,有些移情別戀。她們沒有家可以回,被人遺忘在某些角落。我們希望提供他們一個溫暖家,好好的,恭恭敬敬地愛他們,照顧他們。”
    “心連心之家”也將收容一些離家的青少年,許哲認為,沒有壞的孩子,隻有需要愛的孩子,孩子因為沒有愛才會變壞,所以,對於那些需要愛的孩子,“心連心之家”也將會給予他們真心的溫暖與照顧。許哲說:“我不是單獨來此世界,我有許多同伴,幫助他們是我的責任,我愛他們,沒有條件,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未來,“心連心之家”將為那些被遺棄的老人、棄婦、兒童提供一個中途站,給予他們家庭成員般的關愛,以恭敬心對待,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和尊嚴。
每當有人將許哲與德雷莎修女相提並論,她總是謙卑地說:“我隻是一個會掃地,喜歡做工的女人。我來到這個世界沒有別的責任,就是愛,時時刻刻都去愛人。隻要我們的心中有愛,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愛的世界。”
    一百年來,這個默默為貧病困苦奉獻心力的善女人,無私無我地付出,那愛的能量彷佛來自天地之間,以源源不絕的慈悲心念去愛每一個需要愛的人。

 
許哲小語(一)
    食  

    我的飲食很簡單,早上喝一杯牛奶,中午吃一些青菜和水果。有時青菜用水燙過,不煮不炒,不加油、鹽,切了就吃。生吃能完全保持蔬菜的養分,水煮過養分就少了一半。晚餐喝一杯酸奶(優酪乳),若不餓就不吃。我從小吃素,因為吃海鮮類,全身會發紅、發癢。我覺得人不需要吃很多東西,吃東西很浪費時間,先要去買,還要煮、洗,吃完了又要洗碗。假如吃生的,隻要洗幹淨,吃了就算了,節省的時間,可以看書,可以做有益他人的事情。
     淨空法師告訴我,阿羅漢心地清淨七天吃一餐,我聽到就說:“我來學學看。”淨空法師教我要慢慢的學,現在一天吃一餐,可以學兩天吃一餐,再一段時間,三天吃一餐,這樣時間就更多了。

     
      我從來不買衣服,穿的衣服都是從垃圾筒撿回來的。能穿的,洗一下就穿;不能穿的就修改。我看到世間還有很多窮人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我要去買一件新衣服太浪費了,覺得對不起那些苦難的人。

      住 
      我自己住一個房子,我除了在書桌及床頭櫃上放一張母親的相片,其他的什麽擺設都沒有。廚房多半是燒水用的。有些社會人士送紀念品表揚我,有的收起來,有的丟掉。有人跟我照相,照了就撕掉,留這個沒有用,這些東西是累贅。

 
   運動
   我每天早上四點鍾起床,第一件事是冥想,其次做瑜伽運動,然後到外麵散步,練腳力,下雨天就拿著雨傘行走,從不間斷。現在一星期有兩天出去教人靜坐,我的生活就是這樣簡而有序。

      閱讀
      我每天一定讀書,有時晚上看到一、兩點,或三點多,如果好看就忘了睡覺。我讀書是有取舍的,好的內容就留下來,不好的就當作陌生人走過一樣,完全不為所動。

      修身
      我從來不發脾氣,因為發脾氣,第一、傷害自己,第二、傷害對方,第三、其他人聽到也受影響,這個不好。生氣害自己,也害很多人,發一分鍾的脾氣,要三天才能恢複得過來,浪費時間,浪費精神,所以不要生氣。
      在養老院裏,如果跟同事們處不好,我總認為是自己不會做人、不會做事,做得讓別人不歡喜。決不說別人的過失。
      看到社會上有惡人惡事,就像平常在馬路上看到一些陌生人一樣,完全不落印象。看到好事善人,我會記住,向他學習。



 

許哲居士小語(二)  
◆ 不開心的人總是傷害別人。
◆ 不做的事:不惡口,不生煩惱心,不猛火煮食,不食肉,不沾咖啡,茶,酒。
◆ 必做的事:靜坐,布施,閱讀,運動,吃大量生果蔬菜。
◆ 吃隻是維持好身體來做事。
◆ 健康快樂的秘訣:隻是“給”。
◆ 我不知道什麽叫悲傷。
◆ 最開心的是31年之後,我重回檳城見到微笑的媽媽。
◆ 我們曾經孤苦無依過,我希望沒有人會再受那種苦。
◆ 常有人問我,我從不存錢,以後誰給我買棺材?我說我會散步到一個山丘...再跳進一個洞裏自埋自了。
◆ 我一直在照顧大自然的“兒女”,相信大自然也在照顧我,給我健康。
◆ 我保持健康不是因為求長壽,我隻是不想因病而連累他人。
◆ 在宇宙中我們是幼稚兒,宇宙之母會給我們最好的安排,我接受一切。
◆千禧年對我沒有什麽特別,不管是坐在那裏和誰談話,我享受每一天每一刻。
◆生命意義在於真誠,不貪。如果要我現在閉目而去,我也知道我沒有留下什麽...我對生命無悔無憾。

 

 

 2012年6月7日辭世              

       相信是本地年紀最大的人瑞、多年來積極從事公益活動的許哲去世了,享年113歲。和她生前為善不為人知的作風一樣,她逝世的消息在一個星期後才傳開來。6月7日,許哲(Teresa Hsu)在後港家中安詳離去。她一手創辦的公益組織“心連心”網站上的簡短聲明寫道:“謹此依據她平靜離去、不在新聞媒體公布死訊,以及省免任何可能對他人造成幹擾與不便的儀式的遺願,她於同日送往火化。”讓人不解的是,聲明透露許哲也交代不讓任何人領取她的骨灰。發表這則聲明的是多年來跟隨許哲,與她攜手推動公益事業的劉忠義(Sharana Rao)。他在聲明中籲請許哲的朋友、擁護者、捐款者、義工和善心人士尊重她的遺願,好讓她得以安息。

       一生不得不認識的人鈥斺斝碚
      劉忠義信守對許哲的承諾,不願接受媒體訪問回應任何與許哲病情、死亡時間有關的問題。
許哲在1898年出生於中國潮州汕頭,在四名姐弟妹中排行第二。她自幼家貧沒能受教育,隻能通過自學,慢慢充實自己,後來成了一名護士。在漫長的人生中,她曾在香港、英國、南美洲生活與工作,在國際義工組織擔任護士,能講華語、英語、馬來語、潮州話、廣東話、福建話等語言和方言。她在1963年來到新加坡,兩年後於後港一帶的惹蘭巴窯內(Jalan Payoh Lai)設立了專為老弱和孤苦病人而設的福利養老院(Welfare Resthome),並出任養老院院長及讚助人。1968年,一群扶輪社幷會員接手管理準備擴充的福利養老院,成立了安老協會(Society for the Aged Sick)。今天,安老協會就坐落在後港1道,與“心連心”彼此為鄰。
      這些年來,每當有養身之道、本地人瑞的報道時,有新加坡“特麗莎修女”之稱的許哲總會通過媒體分享她的長壽心得。她的秘訣在於吃長齋、每天做瑜珈。她還特別喜歡閱讀,讀物包括各種書籍、雜誌和報章。她曾告訴記者,若能再活上一百年,她“還是會一樣‘哈、哈、哈’過日子,照樣唱無聊的歌曲,逗得每個人都哈哈大笑。”許哲在劉忠義的提名下,獲選為2003年“最活躍樂齡獎”。
         一生不得不認識的人鈥斺斝碚
      2009年,許哲坐在輪椅上從當時的總統納丹手中接過公共服務星章(BBM)。自那之後,有關她的新聞開始減少。今年初,許哲參與妝藝大遊行的活動時體力明顯大不如前。那相信是她最後一次出現在公共場合。四個月前,許哲住進安老協會,回到了她在新加坡公益事業的起點,在那裏度過百年人生最後的歲月。安老協會一名林姓護士長在受訪時透露,許哲來到安老協會時,幾乎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洗澡、上廁所都需要護士照顧。林護士長說:“她的神誌還相當清醒,但精神有時也會錯亂。她的話不多,比較喜歡和守候在她身旁的看護人講話。”許哲因肺炎和尿道發炎,前後三次入院治療。林護士長說,劉忠義以許哲主要看護人的身份,在11月28日表示許哲希望在家裏度過餘暉,於是把她接回家。林護士長在許哲逝世後隔天,從劉忠義口中得知死訊。
        一生不得不認識的人鈥斺斝碚

      國家福利理事會執行理事長汪美蓮昨天從本報記者口中得知許哲死訊後表示,許哲獻身社幷會的精神為本地社幷會服務留下重要的貢獻。她說:“許哲不止是個典範人物。她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何謂可行的、何謂勇氣以及如何為弱勢群體服務。”  
                                             《聯合早報》(編輯:陳俐妃)

所有跟帖: 

阿彌陀佛 -天兒晴了- 給 天兒晴了 發送悄悄話 天兒晴了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6/2014 postreply 16:46:3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