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音樂會

來源: gaobeibei 2021-08-23 06:59:4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2279 bytes)

Lahntal - Weltklassik am Klavier mit Meryem Natalie Akdenizli

昨天聽了一場講座音樂會,而不是音樂會講座。這樣的形式到是蠻新鮮的,還是第一次經曆,不過不太喜歡。我喜歡從頭到尾僅僅聽音樂,至於怎麽理解音樂作品,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個人的體驗不同,對同一首作品的解讀也就不同。

女鋼琴家叫Meryem Natalie Akdenizli。每首作品演出之前,她都要將之解剖成幾段,然後一段段地表現和解說,大有打斷攪擾之疑。一點都不過癮。這是位德國鋼琴家,在我們聽的係列音樂會中,德國鋼琴家確實不多。她15歲起開鋼琴獨奏音樂會,目前一年在世界各地要舉辦四十場音樂會,還在各地的電台播出音樂會,得到過許多大獎,從2018年起在弗萊堡音樂學院當老師。

她演出了德彪西、貝多芬、拉赫馬尼諾夫和李斯特的作品。

下麵是她的節目表:

Programm

MERYEM NATALIE AKDENIZLI

"Weltklassik am Klavier - Erzählkonzert: Appassionata - Virtuose Leidenschaft!"
DEBUSSY, BEETHOVEN, RACHMANINOW und LISZT
<藝術大師的狂熱>


CLAUDE DEBUSSY
Aus: Préludes 2e livre
2. Les tierces alternées
12. Feux d'artifice

德彪西《鋼琴前奏曲第二冊》中的之二《帆》和之十二《遊唱藝人》。

LUDWIG VAN BEETHOVEN
Sonate Nr. 23 - Appassionata f-Moll op. 57
I. Allegro assai
II. Andante con moto
III. Allegro ma non troppo - Presto
F小調鋼琴奏鳴曲, Op. 57貝多芬第23首鋼琴奏鳴曲,約於1804年至1806年創作,1807年2月發表,被視為作曲者其中一首情感最為強烈的鋼琴奏鳴曲。此曲亦被人昵稱為"熱情奏鳴曲",源自於一名出版者的鋼琴四手改編版本。


- Pause - 中場休息

SERGEJ RACHMANINOW
Aus: Préludes op. 23
4. D-Dur
前奏曲是序引的意思,是置於某一樂章、數個樂章或一部大型作品之前的器樂樂章。十五、十六世紀的前奏曲是用柳特琴或鍵盤即興演奏的開始曲,有試奏樂器、活動手指、準備後麵樂曲進入的作用。所以“短小、即興性”是前奏曲最原始的特點。1892年起,拉赫瑪尼諾夫沿著肖邦先後寫出了24首鋼琴前奏曲平均分布在24個大小調上,但在調性上並無規律的排列,作品大都蒼涼沉悶,且不再具有即興特點。在內容上更豐富,我們會想到遼闊的大草原、俄羅斯的雪景、及沉重的鍾聲等。我們還會聽到痛苦的悲歌、心靈的傾訴、勝利凱旋的進行曲、命運的音調以及優美的抒情詩。在音域上,拉赫瑪尼諾夫充分利用了鋼琴音域寬廣的特點,將他最大限度的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情緒上,拉赫瑪尼諾夫在其主觀情感投入中達到強烈的宣泄的程度,是技術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範。受到肖邦的影響,拉赫瑪尼諾夫也常常在伴奏中采用大量的琶音,從而形成了他在鋼琴寫作上的一大特點。肖邦的鋼琴創作把琶音的運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而拉赫瑪尼諾夫又進一步擴展了琶音的性能。他的琶音音域更為寬廣,跨度也更大。如Op23-4,這部作品雖然風格上最接近於肖邦的風格(類似肖邦的《搖籃曲》),但由於寫作手法的不同,拉赫瑪尼諾夫依然具有強烈的個人特點。這部作品完全是靠織體的變化來推動樂曲的發展,極有特色。


FRANZ LISZT
Totentanz S. 126

死之舞 Totentanz S.126 - 為鋼琴與樂隊而作,李斯特1849年完成了一首鋼琴與樂隊的單樂章作品《死之舞》Totentanz S.126 ,在樂曲中李斯特運用了著名的《末日經》來點睛,收到相當好的效果。作品的創作動機來源於1838年李斯特在意大利的比薩見到的一幅教堂壁畫“死神的勝利”,上邊是一個背後長出蝙蝠翅膀的醜老婆子,代表著死神,正揮起大刀,向那些毫無防備,正憂哉全然不知死神臨頭的人們砍去。作曲家由此得來靈感,又將這恐怖荒誕的動機同中世紀的一首詠唱“末日審判”的教會歌曲《末日經》聯係起來,作成這首極富幻想色彩的傑作。

亞麻色頭發的少女,是誰?_德彪西

《小艾琳》,十九世紀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這幅畫的初衷是他為一位銀行家朋友的8歲的女兒艾琳所作的畫像。

 

最後,在觀眾的掌聲中,她又加演了一首德彪西的《亞麻色頭發的少女》

《亞麻色頭發的少女》(法: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英:The girl with the flaxen hair)創作於1909-10年,同樣是他晚年創作的作品。

德彪西於1901至1913年連續創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這首曲子是德彪西所作的包括十二首樂曲的鋼琴曲《前奏曲集》第一集中的第八首。雖然此曲集被德彪西自稱之為“前奏曲集”,但它在構思上和形象上與傳統的前奏曲已無相似之處。德彪西運用鋼琴音響色彩調色板上的一切手段,創造了新穎獨特的語言,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係列別有情致的音樂形象,擴展了“前奏曲”的表現領域。《亞麻色頭發的少女》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作品。

樂曲短小抒情,清新、恬靜、優雅而充滿活力。曲中所描述的少女形象活靈活現,她的內心世界也不是神秘的,而是富有活力的,猶如少女歌唱的清晨那樣質樸、溫暖,沐浴著陽光,充滿著光明和幻想。樂曲是長笛與鋼琴改編版本。

早在1882年,作者就根據一首名為《蘇格蘭之歌》的詩譜寫了一首叫《亞麻色頭發的少女》(The Girl With the Flaxen Hair)的抒情歌曲,歌詞如下:

是誰坐在盛開的苜蓿花叢中,
自清晨起就在放聲歌唱?
那是一位有著亞麻色頭發的姑娘,
她的櫻桃般的嘴唇美妙無雙.
在夏日明亮的陽光下,
雲雀的歌聲在回蕩,
愛情在她的心中發芽滋長.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