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作為記者采訪了一些工廠的領導者,他們想不通。
例如自行車,他們說我們的車質量比那些外來的好,價格又便宜,為什麽賣不動了呢?
一位牡丹收音機的總工程師說,我們新設計的音響從低音高音的曲線上看都比那些走私進來的好,價格便宜,但在市場上就是賣不動。
最奇葩的就是照相機,固定光圈、塑料鏡頭的號稱日本相機實際是東南亞和香港生產的“富蘭卡”純粹是垃圾,賣到200多人民幣,暢銷,從光學上看和攝影質量上看好很多的國產相機卻沒有市場。
我最熟悉的是常州的紅梅,當時工程師在模仿日本德國產品設計大光圈的並且帶電子裝置的高級平視取景相機,並且已經生產出樣機,但試銷效果極差,無人訂貨。這時我朋友,該廠的銷售科長“大膽”提出模仿“富蘭卡”生產彩色塑料傻瓜相機,意見被采納,結果一度讓工廠扭虧為盈。當時的報道是“退後一大步,救活一個廠”。
當時的主流消費者似乎就是喜歡樣子時髦(和過去的傳統產品不一樣,上海機械手表賣不過垃圾級的黑金剛電子表)同時操作簡單的東西,質量低價格高並不會影響銷售。
我在北京王府井的長城相機銷售部看到商店的營業員都熱衷於推銷“富蘭卡”而不推銷自己的長城品牌,感到很奇怪,經反複詢問,一位大媽說了實話,賣一台“富蘭卡”商家給售貨員10元回扣,賣長城一分錢沒有。類似的是在沈陽,紅梅味精銷售部的售貨員推銷深圳產品而不推銷自己的紅梅,原因是深圳一箱味精多一包,賣的錢就被售貨員私拿了。
中國的生產廠家對產品外形的重視不夠,消費者幼稚衝動,外加一些非國營企業推銷商的違法手段,讓許多國營老品牌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