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走過2015(1)_ 春末夏初法國行
下 雪閉門不出, 也來回顧下我走過的2015. 自從父母不便旅行後, 每年的假期通常分配為出門遊玩一次, 回家探親一次. 2015有點破例. 春末夏初之際,先和兩閨蜜結伴遊了法國; 秋末回國探親, 機緣巧合又去了一次徽州; 聖誕新年期間, 一家人去了巴塔哥尼亞. 頭尾的兩次出行都有事先計劃,中間的一次沒費心, 樂得被人帶著跑.
對巴黎的最深記憶是夕陽下的塞納河. 彼時, 舟行水上, 波光搖熠, 兩岸的建築似披上盛裝, 逐一登場亮相, 令人仿若在旁觀著”一場流動的盛宴”. 曾在飛機上看過的Ethan Hawke主演的Before Sunset裏的鏡頭突然浮現出來, 我就是在那時愛上巴黎的吧.
夕陽照耀下的鐵塔, 如火燒般, 不再呈現白天的冰冷淡漠, 而給人以溫暖的感覺.
亞曆山大三世橋更顯華麗
愛情橋(Pont de l'Archevêché)沐浴在金色中
船過奧塞
新橋(Pont Neuf)被鍍上了金色.
暮色中的巴黎聖母院
有人說最美不是在巴黎, 我深表苟同. 在巴黎玩了近一周後, 我們開車上路了.
開在通往莫奈故居Giverney的D201上,放眼四顧,,綠鬱蔥蔥的坡地,麥浪翻滾的田野,盛開在田梗上的紅色的罌粟花,低低地懸浮在湛藍的空中的大朵大朵的雲彩, 這些不都是莫奈畫作裏常出現的元素嗎?
途 經的村莊, 民居多為兩層的灰石瓦房, 街道上幹淨整潔, 寂靜無人
.不甘寂寞的鮮花從院子牆角探出了頭, 讓匆匆一過的遊人分享它們的美麗.
小村Giverney更是個姹紫嫣紅的大花園, . 排了近一 個小時的隊才進了莫奈故居,既使已是下午三點多,依然遊人如梭,走進它的後花園,仿佛走進了莫奈的畫中.莫奈喜愛日本文化, 家居布置和庭院設計多受其影響.
坐落在諾曼底北部的小鎮Étretat (中文稱為象鼻山). 在它的海邊, 三座白堊岩峭壁經風化成類似象鼻的形狀.其中的兩個.
坐在海邊的餐館,鄰桌的法國人都叫了海鮮大餐,一對年青夫婦帶小孩的一桌上的是一支大船,十個人的家庭聚餐一桌, 上了兩支大船, 我 有樣學樣, 點了一 人份的, 三十歐還帶一 杯白葡萄酒和麵包. 夜幕垂落,海風瑟瑟, 寒意襲人,這盤海鮮越吃越涼.
夜幕下的Étretat的街道
從Étretat開往聖米歇爾山(Mont St Michel)的途中, 我們在Honfleur短暫逗留. Honfleur和Étretat一樣, 都是印像派畫家們經常取材的地方.
在聖米歇爾山, 我們住修道院的腳下. 起了大早, 遺憾雲層厚重, 無緣目睹日出, 也沒見到漲潮的壯觀景象..
晨熙中的聖米歇爾山
退潮後的灘塗
俢道院中美麗的回廊, 最讓人徘徊.
離 開海邊, 我們折向東,開往盧瓦河穀. 先順路探訪了索農舍 (Chateau Chenonceau). 我私以為它的中文意譯名,香儂堡, 最是貼切不過! 夕陽下, 它就是個精致香豔的美人, 室內室外無一角度不美. 不知是否因為知道它的曆史, 讓我有了這個先入為主的印象.
小城昂布裏茲(Amboise)是達芬奇晚年生活的地方. 法王將他請來於此,最後他也終老於此. 在小城, 我又一次得到法國好心的眼鏡店主的幫助, 幫我免費安上了掉落的鏡片(第一次是在巴黎). 雖然他們都不收錢, 但我在店裏買了一個眼鏡盒以為感謝.
清晨的盧瓦 河
從河對岸的眺望昂布裏茲老城和皇家城堡
在皇家城堡(Chateau Royal)上俯看盧瓦河
皇家城堡庭院內有一座小禮拜堂, 達芬奇埋骨於此內.
盧瓦河穀的城堡王, 香波堡(Chateau Chambod), 我們匆匆一過.
當天繼續向東北開, 目的地是著名的酒鄉, 勃艮弟大區北部的夏布利斯(Chablis). 這是臨時增加的一站, 一來我們可以少開一點路,當天早歇息; 二來閨蜜可以拜謁一下這座以盛產霞多麗(Chardonnay)而大名遠揚的白葡萄酒產區.夏布利斯對我這個一點不懂酒的人,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子, 但在當地吃的一頓晚餐,卻 讓我回味無窮, 把它永遠記住了.
話說我們一心想找當地的美食, 於是一酒鋪的熱心老板推薦了一道為當地人民喜愛的美味andouillette . 等到晚上七點餐館開門, 一見菜單上毫無例外地列出了這道菜名, 那就是它了. 據說此菜佐以白葡萄酒味道最佳. 我雖不喝酒, 但一想幾千裏迢迢而來, 怎麽也得配合一下,所以還加點了酒配菜. 其間又暼見鄰桌的當地人點的另一道菜, 抱著獵奇的心理, 又和閨蜜合著追加了同樣的一份. 結果, 一道是以豬下水做成的灌腸, 一道是豬腰子.對我和閨蜜來說,它們的味道重得實在是無法恭維. 不久前看到一位壇友說美味其實是很個性化的事,我有深切體會.
當地的餐館
我點的兩道菜
因為同行的閨蜜之一對葡萄酒深有研究, 才有了這趟酒鄉行.從北部的夏布利斯(Chablis)到南部的博納(Beaune), 中途經停勃艮弟首府第戎(Dijon), 我們蜻蜓點水般地走了一遍這個知名的葡萄酒產區.
在第戎, 遊人隻要跟著這樣嵌在街道上的標誌走就行了.
佛朗索瓦·魯德廣場前的一座踩葡萄的人像(Statue Bareuzai).
出 了第戎,上D122, 就開上了通往著名的酒鄉夜丘(Cote de Nuits)之路. 這裏出產著勃艮弟的頂極好酒.我們特意拐上蜿蜒20多公裏的鄉間小道, 穿過大名鼎鼎的八大酒村. 摘抄百度百科裏介紹的一段,” …八大酒村有瑪桑內(Marsannay)、菲科讚(Fixin)、哲維瑞-香貝丹(Gevrey-Chambertin)、墨黑-聖丹尼(Morey- Saint-Denis)、香波-蜜思妮(Chambolle-Musigny)、武喬(Vougeot)、沃恩-羅曼尼(Vosne- Romanee)、紐伊-聖-喬治(Nuits-Saint-Georges),酒的名字則直接以他們村莊的名字命名。世界上最昂貴的葡萄酒,天下第一 園,羅曼尼-康帝特級葡萄園(Romanee-Conti Grand Cru)也位於此!”
品酒,賣酒的店鋪. 如果隻品不買, 每人交8歐.
葡萄田邊常見玫瑰花.具閨蜜科普, 在過去,其作用是用以預報葡萄田裏病蟲害的.
這 裏每家村子的地頭都樹著它們獨特的標誌.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羅曼尼-康帝的葡萄田. 雖然它的村子是那麽不起眼, 但這裏已成了葡萄酒界的一個朝聖地. 我們頭天錯過了它. 第二天, 又特地起了個大早, 在村裏轉了好幾圈, 才在當地人的指點下找到了它的田頭.
開 完這段被稱為Grand Crus Route的酒鄉之路, 不久, 就到了這一程中我的最愛,小城博納. Rick Steve 的書中寫到, “Arrive hungry.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French’s best, Burgundian cuisine is peasant cooking elevated to an art…”. 博納的美食深得我心.
在城中的餐館Le Carnot, 我點的兩份頭台. 原本隻點了鵝肝醬, 嚐了閨蜜的, 太好吃了, 又 追加了份蝸牛配奶酪的沙拉. 第二天我們在離開前, 又去吃了一頓.
博納最著名的景點, 當屬始建於1443年的這間慈善醫院(Hospices de Beaune),直至1971年它才結束作為醫院的功能. 它的屋頂由燒製的彩色瓷磚鋪就, 這是勃艮弟建築的特有風格.
從勃艮弟大區北上, 我們來到了法德交界的阿爾薩斯大區, 住宿選在了曾被評為法國最美麗的小鎮Eguishiem.
黃昏中,大家翹首觀望Eguishiem的吉祥鳥鸛的歸來. 它們築巢於高高的教堂頂上, 成為這個小鎮裏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高中課堂上學過都德的”最後一課”,講述的就是在這片地區發生的事.這裏的風土人情及建築看起來更像德國而不是法國. 這裏也是法國的另一塊重要的白葡萄酒產區. 從巴黎離開時,早晚的氣溫還令人覺得春寒未暖, 開到這裏, 馬上有了入夏的感覺. 雖然科爾馬是這一帶最大也是最知名的城鎮,但最讓我迷戀的是那些座落在孚日山脈腳下,一個個被葡萄田包圍著的村落.
最後, 我們從斯特拉斯堡坐高鐵返回巴黎, 結束了快樂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