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主沉浮?有感於法國市長選舉!


3月30日的星期天似乎和以往不同。清晨的空氣已充滿神秘和躁熱,仿佛有一股氣流在暗中湧動,使呼吸它的人們也顯的異常,甚至有一絲詭秘!

這一天是法國市政選舉的第二輪,也就是決勝輪的投票日。在經曆了第一輪投票,各派政治力量的較量後,法國的政治地盤也初步被各政黨所代表的顏色覆蓋。

了解法國的政治,首先要了解活躍的各黨派、顏色代碼和其政治綱領,以下按順序從右到左簡要介紹;

右派包括:
極右派Font National-深藍色-主張一切優先權賦予大法蘭西民族,減小外來移民特別是伊斯蘭教移民;

右派UMP-法國藍-主張市場經濟自由發展,降低企業稅收,延長工時及退休年齡,收入遵尋多勞多得的原則(代表人物:薩科齊);

右派中間派(UDI)藍色-主張經濟發展,維護人民福利;

左派包括:
社會黨PS-粉色(現執政黨)-主張向企業和富人征稅,擴大公務員,強調社會多元化融入,維護社會保障大於注重經濟發展;(代表人物:現總統奧朗德)

綠黨VERT-綠色-反對現代化,主張回歸自然;

極左派包括共產黨幾其他小黨-紅色

各政黨在地方有著自己的陣營和勢力範圍。

市長選舉相比總統選舉和國會議員選舉其政治效應要小,但在法國卻有著悠久的曆史,所以民眾參與的熱情還是很高。一方麵市長選舉和人民日常生活及所在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一方麵樂於參政的法國民眾還是願意以自己的那一票來表達對執政黨和其推行的政策是否滿意。近幾年,各種全民選舉對執政黨來說都是一種嚴峻的考驗,更確切說就像一具判斷黨派政治力量導向的測風器,或民眾對治國不滿而宣泄憤怒的傳話筒。

市長選舉的議程大體如下:
各黨派候選人的名單上都附有推薦的同黨派市政府顧問名單。無論哪一政黨,一旦參選人當選,決策班子也同步選出。當然,根據法律規定,勝選一方的決策班子中必須按得票比例包括部分競爭對手的黨派成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權利相互監督作用。 這些顧問有兩大主要職能: 一是對重大決策進行表決,二是分別負責市內各機構的管理並向市長出謀劃策。所以市長和顧問們出自哪派對其黨派在地方鞏固陣營是有很大意義的。

我住的小市地理位置處於尼斯和摩納哥之間,人口隻有五千。在國內儼然就是一個村級,可在法國臃腫的行政機關中,這裏也有一個市政府。 別小看這豆市,她依山傍海,景美人富,鬧中靜土,一房難求,房產業和旅遊業是主要的經濟來源。

我們一家從鄰近的一個市搬到這裏一年半有餘。雖然還談不上根深地固,但與鄰裏街坊交談和互動中對小城的政治氣候多少有些了解,加之先生也是一個政治生活的愛好者,入鄉隨“風”自然很快。

小市三位參選人均來自UMP藍派。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南部蔚藍海岸就一直是右派的一個大陣營,藍色不但是這裏的本色,也是她的政治顏色。 所以參選人鳴蘿旗鼓,擂台過招,也隻是對小城建設和減少公共開支上各顯其能:第一輪得票領先者讚同打造一個溫泉館,吸引遊客和周邊人消費;第二名側重賣掉最後一塊地建五星賓館和豪華住宅樓;第三名主張建一公園,保持小城綠色生態。居民們隨著人脈的關係或關心當地的建設各有倒向。

三人都順利進入第二輪,形成三角陣。第一,二名選票旗鼓相當,第三名已聲明棄權競選,並與一、二候選人分別進行談判組合。 這樣的交易在總統選舉中進行過,在其他各大小選舉中都有過。談判的結果當然影響著浮動選票的走向。

相當一部分居民們對第二名候選人的為人和做事黑白道相間頗有微詞,很難接受其當選為市長。地方報紙對此也有所報道。所以多數人期待著第一和第三名聯手對抗。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第三名決定加盟第二名隊伍,這當然與談判所獲得的顧問席位多少有關。尼斯早報也迅速,詳細披露了談判的細節,導致選民們因對第二名候選人的反感而對第三名的選擇感到失望繼而倒向第一名。經過一星期的激烈較量後,最終第一名當選為市長!

縱看全法國亦是一片藍色海洋,右派取得輝煌的成績,令人不安的是極右派在10多城獲得了勝利。執政黨失掉久據的地盤,隻在巴黎和少數城市保住市長一職。奧朗德總統被迫更換總理和部長人選以示民意。法國人民再一次用手中的選票證明了民主的力量。

今天的法國,債台高築,經濟疲軟,失業率巨高不下,綜合國力整體下降。臃腫的政府機構難以精簡,法國人民也不願做出犧牲放棄國家給予的高福利製度。政府幾經交替,但左右兩大派除互相對罵,似乎都拿不出治國的好辦法。失望的民眾將矛盾推向歐元和外來移民。退出歐元區在民間的呼聲越來越高,排外勢力也越來越強,造成極右派隊伍壯大。廣大的民眾隻能以選票宣誓不滿。

美麗的法蘭西期待一個像戴高樂將軍那樣的巨人出現帶領國家走出泥潭,重振旗鼓,再現輝煌!

安妮-寫於2014年4月2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