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AI創業江湖裏的“師徒幫”:同門師兄弟搭檔 導師坐鎮後方(組圖)

來源: 投中網 2019-07-08 18:46:4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4631 bytes)

如果翻出各家AI公司各個創始人的履曆,你總能發現,如今在一家公司創業的,和當年在一間實驗室裏、一個導師下麵做研究的,往往是同一群人。而好幾家不同公司創始人背後,又往往站著同一位導師。

(本文首發於騰訊科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AI圈就是一個江湖”。

“別看我們是做技術的,”一位行業內人士曾這樣向CV智識感歎,“在這個圈子裏,沒有人脈,你同樣玩不轉。”隻不過,這個圈子最寶貴的人脈可能既不來源於朋友,也不來源於家族,這個圈子更看學曆、看導師。

如果翻出各家AI公司各個創始人的履曆,你總能發現,如今在一家公司創業的,和當年在一間實驗室裏、一個導師下麵做研究的,往往是同一群人。而好幾家不同公司創始人背後,又往往站著同一位導師。

在如今AI創業公司的圈子裏,年輕人們不再關心地域,更不關心家族,彼此打招呼時,他們會問你是哪個學校的?或者更加直接一點,你在哪個實驗室,跟哪個導師?

同門師兄弟出來創業,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老師們則在後方支援,成為學生們的堅實後盾。

這是隻屬於這個圈子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對此,我們揭開這個領域的幾大關鍵人物。

姚期智&湯曉鷗的回歸

在人臉識別的發展曆史上,有著四個至關重要的時間節點:五六十年代的起步與摸索,九十年代的迅猛發展,千禧之年的持續改進,直到2014年之後得以實現和深度學習的相得益彰。

九十年代,在經曆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前期摸索之後,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專門成立了專門的人臉識別研究項目組,舉國家之財力資助,這也讓人臉識別在九十年代的美國經曆了一波不小的發展浪潮。

同樣是九十年代,當時隻有二十出頭的中國年輕人湯曉鷗,剛剛從中科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畢業。此後,他沒有選擇繼續留在母校,而是遠渡重洋,來到曆史悠久,學術輝煌的美國東北部。1992年,在獲得羅切斯特大學碩士學位之後,湯曉鷗很快來到了美國計算機視覺(CV)研究的最高殿堂之一——麻省理工學院(MIT),在這裏一待就是五年。

也是在MIT期間,湯曉鷗開始接觸到人臉識別算法,他曾經這樣描述當時在MIT的所見所聞“從1992年開始我到了MIT以後,我加入那個實驗室是做海底機器人的,相當於在水下用聲納和視覺相機來探索這個海底世界。在我去之前那個實驗室剛剛發現了泰坦尼克號,所以我當時覺得這個很酷。”

隨後,在回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湯曉鷗奔波於香港和北京兩地,既是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係的老師,又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計算機視覺組的研究員。

在這段時間,湯曉鷗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得意門生何凱明,通過一篇算機視覺領域頂級會議CVPR的年度最佳論文,敲開了華人衝擊CVPR至高榮譽的大門;也是在這段時間,商湯的前身——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應運而生,在中國國內,湯曉鷗首度開啟了應用深度學習進行計算機視覺研究之先河。

湯曉鷗與何凱明

2005年,當時還在知春路的微軟亞洲研究院相隔僅三站地之處,另一場變革正在發生。在湯曉鷗、孫劍等人的帶領下,第一批年輕人正興奮地投入到人臉識別的研究當中,學生們把研究課題改了一遍又一遍,問題修正了一遍又一遍,企圖在一點一滴的努力與堅持之中把中國的人臉識別研究推向高潮。

然而即便如此,當時中國的人工智能仍是一片亟待開墾的荒原,在很多領域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直到2015年,另一位計算機科學先驅——姚期智回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並不缺乏計算機科學人才。在與學生們的一次談話當中,姚期智曾感慨,“我們中國有這麽優秀的學子,清華計算機係的學生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比MIT、普林斯頓、斯坦福等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為什麽大學畢業後沒有他們那樣出色?這對中國年輕人不公平。”

姚期智在講課

姚期智認為,大學畢業之時的優秀程度,對一個人終身發展影響很大,對於這個人的未來、視野都息息相關。所以堅定要創辦姚班,給這些學生一個更富挑戰性的環境。

2004年9月的一天,正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張勝譽像往常一樣與導師姚期智碰麵交流近期研究進展。姚期智突然對他說:“我要回中國了,permanently(永遠地)。”

張勝譽後來回憶說:“當時有些訝異,但隨即感到釋然。單純從研究角度講,的確沒有一個地方比普林斯頓更舒服。他回國,應該是要去做一件大事。”

此後不久,姚期智辭去普林斯頓終身教職,正式加盟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成為清華全職教授,在清華園裏,開啟了人生下半場全新的探索。2005年,姚期智主導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共同合作成立“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由此而生。

姚班的成立,成了中國AI發展曆程當中的一座劃時代的標杆。

AI公司創始人一半來自清華,而清華人當中又有一半來自姚班,創立了Pony.AI的“教主”樓天城、曠世科技的“三劍客”印奇、唐文斌、楊沐,無一不是姚班的少年、姚期智的學生。

姚期智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講、授課,他習慣在ppt上放上兩家公司的logo,一個是曠視科技(Face++),另一個是小馬智行(Pony.ai)。

對於學生們的成就,他的自豪之情往往溢於言表。姚期智曾說,十幾年來做到現在這個地步,有這樣的影響力,姚班成績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2017年,在創業的第六個年頭,印奇、唐文斌和楊沐重回清華,向姚期智求教,與他們一同前來的還有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在這場名為“人工智能的本質創新”的對話上,三位徒弟再次把恩師請出山——成立學術委員會,請姚期智擔任首席顧問。同年,樓天城也把姚期智請出山,擔任Pony.ai人工智能研究院榮譽院長。

從學堂恩師到公司首席科學家,姚期智始終是姚班學子們依靠著的那座山,創業遇到困難了,重回清華園,還要像往日那樣,坐在熟悉的教室裏,向師傅討教。

“關鍵先生” 黃煦濤

如果說湯曉鷗和姚期智是那種懷著滿腔熱血把畢生所學帶回國、反哺於人的導師,那麽在太平洋彼岸,有一類學者則用一種更為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AI的種子播撒在了廣袤的中國大地。

有一些徒弟,或許沒能趕上姚期智回國設立姚班的時代機遇,或許遠離AI風水寶地中關村,也沒有年紀輕輕就能追隨大師的幸運,他們選擇了遠渡重洋,直接來到人工智能的求學聖地拜師問道。

這樣的年輕人,包括雲從科技的周曦,近期從360跳槽到依圖科技的顏水成,文遠知行的韓旭和寧華中,奇點汽車的黃浴和文安智能的陶海。

在赴美留學期間,他們是同一位大師的弟子——美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視覺華人鼻祖黃煦濤(Thomas Huang)。

雲從有兩位關鍵先生,台前是創始人周曦和他的中科大電子係同窗好友溫浩、李繼偉,幕後則是周曦在圖像識別研究領域的引路人黃煦濤。

左一為周曦 左二為黃煦濤

2006年,時年25歲的周曦揮別呆了七年之久的中科大,進入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成為黃煦濤當年在全球招收的三個學生中的一個。中科大是眾所周知的語音研究高地,頭部語音AI公司科大訊飛和雲知聲創始團隊均來自中科大。

但周曦就讀中科大期間,語音的研究已經趨於成熟,源於中科大的科大訊飛,也已經把語音技術的商業落地做得純熟。周曦想要做更有挑戰的事情,他對當時在中國發展仍然很不充分的圖像識別技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而美國恰好擁有當時最好的圖像識別研究環境。

周曦很快在UIUC搭建了Cluster服務器陣列,將語音識別領域的算法跟思想與圖像識別領域巧妙交叉碰撞。此後的幾年,周曦跟團隊先後戰勝MIT、東京大學、IBM、Sony等著名研究機構,拿到六次世界智能識別大賽冠軍。

2011年,中國科學院計劃在西南地區籌建研究院,急需拔尖人才與頂尖技術。籌備人袁家虎(現任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院長)三次赴美與周曦和黃煦濤見麵,希望能夠為國內引進全球頂尖的科技人才。

本來,在UIUC讀博期間,周曦本想追隨黃煦濤,留下來繼續從事圖像識別領域的研究。中科院三顧茅廬,終於把周曦和黃煦濤請回重慶,於是有了雲從。黃煦濤後來不僅幫助雲從建立一套核心技術體係,也給周曦帶來了寶貴的人脈資源。

雲從科技的核心技術同樣以黃煦濤的深度學習框架“李鯤”為基礎。在周曦看來,師從黃煦濤最大的收獲並不是那些論文上可以看見的研究成果,“背後多年的技術積累與理論知識才是最重要的。”

從踏入黃煦濤門下到創立雲從的九年時間,周曦從美國回到中科院,又從中科院出來創業,黃煦濤是把周曦從懵懂學子引入計算機視覺研究殿堂的人,也是為周曦創業的鋪路的人。

直到現在,雲從的官網上依舊寫著“源於計算機視覺之父”的字樣,周曦一直感念著恩師,助他成為了如今滾滾AI浪潮中衝在前方的弄潮兒。

師出同門的“UIUC創業幫”

2006年,與周曦一同拜入黃煦濤門下的,還有顏水成。兩個此前並無過多交集的人從此成了師兄弟,開始在同一個實驗室裏做研究、發論文,也在同一個時間段裏開啟各自新的人生。

黃煦濤和學生們 左前方為黃煦濤

顏水成念舊,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呆了9年,學習計算數學和應用數學,而真正與人工智能結緣,則是在2001年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

顏水成的整個PHD期間,幾乎都是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渡過。但在微軟呆了三年多之後,顏水開始有些不適應逐漸穩定下來的生活,他覺得是時候出去走一走了。

顏水成先來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湯曉鷗教授的實驗室,繼續從事人臉識別相關的研究工作。但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之後,顏水成轉而前往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師從黃煦濤(Thomas Huang),在這裏他遇到了一群算法和編程能力都很出色的師兄弟,見證了與這群人一起投9篇CVPR中7篇,剩餘的2篇又快速中其他會議的完美經曆。

從北大到微軟亞洲研究院,又到湯曉鷗在香港的實驗室,繞了一圈又一圈,顏水成的求學之旅,終於在黃煦濤老師門下劃上一個完美的注腳。

當時與顏水成和周曦幾乎同一時間來到黃煦濤門下的,還有文遠知行的韓旭和寧華中。

從UIUC畢業後,韓旭先是去了密蘇裏大學成為終身教授,而後回國擔任百度自動駕駛部門首席科學家。

而韓旭的同門師兄弟寧華中,離開UIUC後則前後輾轉於Facebook和Google。在Facebook期間,寧華中曾參與完成了備受關注的深度學習平台;而在Google期間,他同樣參與了從無到有實現Google Play大規模機器學習的開發。

同門師兄弟後來一位成了百度首席科學家,一位成了矽穀出色的華人工程師,二人都稱得上是站在AI金字塔尖上的人物。

然而在頂尖的科技公司裏按部就班地做研究似乎並不是二人的第一選擇,在這樣一個AI創業的黃金時代裏,二人最終還是選擇與無數科學家一道,離開大公司和象牙塔的懷抱,轉身踏入創業的滾滾浪潮。

2017年3月,韓旭離開百度創立了自己的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2019年3月,韓旭請寧華中加入文員知行擔任感知團隊執行總監。

對於寧華中的加入,韓旭充滿期待:“我們很幸運,處於一個大時代。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偉業:六七十年代是登月,八九十年代是計算機,兩千年前後是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而現在則是自動駕駛的時代。我很榮幸,可以和華中一起,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寧華中也對韓旭講出了自己的心裏話:“那個時候的大潮流、大趨勢是推薦、搜索、排名,我也因為各種原因在這股潮流中一待就整整十年,不過,我對計算機視覺的執著從大學開始就沒有放棄過。讓機械看得見、做出決定,我一直想做這件事。”

的確,這是自動駕駛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而這對曾經在一個實驗室,一個師傅門下的同門好友,在闊別彼此將近十年之後,又因為創業而再次團聚,決心一起在自動駕駛的浪潮之中揮斥方遒、 一路高歌。

與韓旭和寧華中一道選擇創業的,還有他們的兩位師兄——文安智能的陶海和奇點汽車的黃浴。

博士期間,陶海和黃浴都曾在黃煦濤的研究組工作,後來陶海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教書育人、埋頭做研究將近十年,這期間的2005年,陶海還創立了文安智能。

黃浴則在百度美國研發中心一路做到自動駕駛資深軟件架構師。再後來的2016年,陶海創立的文安智能成功掛牌新三板,黃浴則在最近的2018年加盟了年輕的新造車公司奇點汽車。

少年們從四麵八方來到UIUC,在黃煦濤老師的帶領下成為各自領域內頂尖的研究者,學成之後又奔向屬於各自不同的前程,兜兜轉轉了幾圈之後,卻又一次在創業這條擁擠的賽道上狹路相逢。

李澤湘的“門徒”

如果說自動駕駛領域是清華人的江湖,圖像識別的Trump Card則握在湯曉鷗和黃煦濤的門徒們手中,在機器人創業界,最著名的老師當屬香港科技大學的李澤湘。

李澤湘是中國最早學習人工智能的一批學者之一,如今身為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早已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產學結合的道路,而他除了投資過汪滔外,也投資過不少學生,如今銷量過千萬的學生不在少數。

李澤湘在辦公室

說起大疆,很多人都會想到汪滔。如今大疆無人機可以說是全球無人機的霸主,去年大疆占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但是汪滔最開始創業時並沒有充足的資金,是他的老師李澤湘幫他渡過了最為艱難的創業階段。

時間倒帶回更早之前。

2003年,當時隻有二十出頭的汪滔從杭州來到香港,入讀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係。大四那年,汪滔開發了一套直升機飛行控製係統。為了這最後一個小組項目,汪滔可謂付出了一切,甚至不惜逃課熬夜到淩晨五點,在班級展示的前一晚還出了一些問題。

當時的李澤湘是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技術教授,他慧眼識珠,就此發現了汪滔的領導才能和對技術的理解能力。

在李澤湘的引薦下,這個性格倔強的學生上了研究生。“汪滔是否比別人更聰明,這個我倒是不清楚”,李澤湘說,“但是,學習成績優異的人不見得在工作中就表現得非常突出。”

在後來的創業曆程當中,李澤湘的身影也一直伴隨著大疆,汪滔在前方領導技術和產品的開發,李澤湘充當顧問,幫汪滔拉投資。直到現在,李澤湘依然是大疆的董事會主席。

2018年,李澤湘還與汪滔一同獲得了2019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大獎,這是全球工程技術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李澤湘和汪滔是首次榮獲該獎項的中國學者、企業家。

但對於李澤湘來說,大疆僅僅隻是一個開始。

2014年,李澤湘牽頭在廣東東莞成立了鬆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他的願景是連結香港、內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企業、上下遊供應鏈等資源,為機器人創業者們提供從探索期、種子期到天使期等全方位資金支持。

鬆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裏,孵化著一批李澤湘的學生們創立的企業,這其中包括石金博和俞春華創辦的李群自動化、陶師正的逸動科技還有魏基棟創辦的鬆靈機器人。石金博、俞春華和陶師正都曾是李澤湘的學生、汪滔的師弟師妹,魏基棟則曾是大疆的員工。

2011年3月,李澤湘、石金博、俞春華等六人湊了近90萬元,創立了李群自動化。經李澤湘推薦,李群自動化很快在當年6月接到了蘋果的訂單,並賺得了第一桶金——100萬元。

“蘋果的項目做成功了,大家都意氣風發地想做事情,但事與願違,此後很長時間,李群沉寂了。期間,我們也做成了一些小事情,也有一些沒有做成。”

改變來自於李澤湘為“散局”注入了新的變量。李澤湘勸說門下其他優秀弟子加入李群自動化,還幫助李群邀請他的多年朋友——擁有30多年機器人製造經驗的美籍台胞沙琪擔任公司的CTO。

在東莞見到李群自動化和石金博團隊,沙琪的第一印象是“這個team太年輕了”。然而在真正了解李群正在做的事情後,沙琪越來越認可這個群體。半年之間,沙琪也從最初的幫忙,變成了part time(兼職),再到後來的full time(全職)。

沙琪告訴團隊,李群接下來的五年是至關重要,是打基礎的五年。李群要像國外四大家、國內四小龍一樣,要把缺的東西補齊了。“我們要確定focus在哪一類行業,需要哪一類的產品來配合”。

好景不長,創業初期的李群再一次遇到困難,這回伸出援手的是石金博的師兄——大疆的汪滔。

石金博笑著回憶起當時那段窘迫的經曆,“當時剛搬了家,最可憐的就是賬麵上付完裝修費隻有七八萬。當時去找大疆的汪滔,說第一個項目不行了,趕緊給我個項目,我就給他報完價了,能不能先把錢給我。”幸運的是,汪滔慷慨解囊,很快把錢打到了石金博的帳上。

在汪滔的支持下,李群很快把產品做出來,並且得到了不錯的反響,後來接到了香港美心月餅的生產線,石金博說這時他們才“開始真正意義上接到第一單”。現在的李群已經脫離師父李澤湘和師兄汪滔的接濟,並且開始成長為國內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標杆之一。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楊沐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談到姚班“姚班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一些沒有人解決過的問題,這種培養機製讓我們把這種技術,沒有人解決過的問題,變成一種日常的行為。”或許姚班最大的魅力正在於這裏會把創新看成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老師們就像是科學與商業之間的一條紐帶。一端連著學術,為學生們授業解惑,精進學業;一端連著商業,憑著在業界多年積累下來的名聲,幫著創業的學生們拉融資,找人脈,做宣傳。

少年們則是幸運的,他們趕在一生中最需要啟迪的時刻,被一位有知識、有見地的老師引導,可能時間不多,可能隻有一位,但是或許隻需要一位,就足夠引領他們邁入學術的殿堂,甚至幫助他們打開商業世界的黑匣子,而那裏等待著他們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群曾在實驗室裏敲著代碼、以發頂會Paper為榮的書生,一個接著一個跑出來創業了。他們有幸趕上了最好的時代,資本的青睞、技術的成熟、上一輩人的支持與啟發,各種各樣複雜的因子混合在一起,成就了如今風口上的AI黃金一代。

參考資料:

1、姚期智:有一個精英計算機科學本科班,大家叫它姚班,浙江新聞客戶端,作者:李應全。

2、姚期智院士加盟曠視科技Face++學術委員會並擔任首席顧問,共同探討AI的本質創新(上),楊文。

3、【領跑者】湯曉鷗:用人臉識別技術領跑全球,央視新聞客戶端。

4、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出租屋小公司成長為人臉識別“國家隊”,澎湃新聞,王心馨,王盈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