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全球唯一下滑市場!蘋果再失守,誰蠶食了份額?

上一財季業績剛有所好轉,蘋果大中華區的營收便再次下滑。

2025財年第四財季,蘋果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降3.6%,也成為全球唯一業績下滑的市場。蘋果CEO庫克給出的原因是,主要是供應限製導致iPhone銷量環比下降。

不過專家認為,蘋果中國區營收下滑源於內外部雙重壓力。內部看,iPhone主力機型升級幅度有限,難以激發用戶的換機欲望。iPhone Air發售延遲,也直接衝擊第四財季銷量;從外部看,麵臨本土品牌強勢崛起與消費偏好變遷,華為的回歸直接衝擊了蘋果在中國高端市場的份額。內外因交織下,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地位麵臨嚴峻挑戰。

大中華區再成唯一下滑市場

近日,蘋果公布了2025財年第四財季財報。報告顯示,蘋果公司第四財季總淨營收為1024.66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949.30億美元相比增長8%;淨利潤為274.66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47.36億美元相比增長86%;每股攤薄收益為1.85美元,與上年同期的0.97美元相比實現增長。

蘋果公司第四財季每股收益和營收均超出華爾街分析師此前預期,從而推動其財報發布當天盤後股價上漲逾3%,突破52周最高價。

不過,該財季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並不理想。

第四財季,蘋果大中華區營收為144.93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50.33億美元相比下降3.6%;對比之下,美洲、歐洲、日本、亞太其他地區的營收均實現同比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第三財季起,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營收便開始下滑,其中季度跌幅最高達13%。2025財年第二財季時,蘋果大中華區收入160.02億美元,同比下降2.26%,同樣是唯一負增長的地區。直到第三財季,蘋果憑借618大促降價措施,終於扭轉了大中華區營收連續7個季度下滑的頹勢。

在電話會議中,蘋果CEO庫克解釋大中華區營收下滑時,給出的原因主要受iPhone銷量下滑的影響,而iPhone銷量環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限製。因此,可以說是供應限製導致了業績下滑。

他解釋稱,麵臨的限製並非在於產能本身,而是蘋果預估的iPhone 16係列產量略低於實際需求。也就是說,蘋果本可以賣得更多。至於iPhone 17係列,蘋果看到用戶對產品的需求非常強勁。因此,蘋果在第四財季積壓了大量訂單。

iPhone Air延期“背鍋”?

對於蘋果大中華區業績下滑,專家們給出了與庫克不同的解釋。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向《BUG》欄目表示,內部原因方麵,蘋果近年產品創新速度有所放緩,iPhone等主力機型升級幅度有限,難以激發用戶的換機欲望。同時,蘋果的定價策略保持高位,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對消費者吸引力減弱。軟件生態方麵,蘋果對中國本土化需求響應不夠及時,例如部分生活服務功能接入不如國產廠商深入。

外部環境來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加劇是重要因素。國產手機品牌在折疊屏、快充等差異化創新上進展迅速,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也向《BUG》欄目指出,蘋果中國區營收下滑源於內外部雙重壓力。內部看,產品節奏失衡與AI技術短板凸顯:iPhone Air因僅支持eSIM且國內運營商未適配,發售延遲至10月22日,直接衝擊第四財季銷量;生成式AI布局滯後於中國廠商,智能化體驗不足削弱產品吸引力。外部則麵臨本土品牌強勢崛起與消費偏好變遷:華為等國產廠商在高端市場突破顯著,中低端通過性價比策略擠壓蘋果空間;經濟環境波動疊加國產品牌認可度提升,高價iPhone需求承壓。內外因交織下,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地位麵臨嚴峻挑戰。

僅支持eSIM的iPhone Air在國內市場未如期上市,也確實打亂了蘋果的計劃。9月12日,iPhone 17係列正式開啟預購,而iPhone Air卻未在當天同步開啟預購。蘋果公司當時回應稱,正與監管機構緊密合作,力爭盡快在中國推出。三大運營商當時尚未準備好eSIM手機業務是主要的障礙。一直到10月17日,iPhone Air才開啟預購,並於10月22日起正式發售。

不過,主打輕薄的iPhone Air的用戶反饋也兩極分化。在社交媒體上,有用戶總結稱,手感確實很好,但為了輕薄也犧牲了很多配置,比如隻有單揚聲器,音質差、音量小;電池小、續航一般。另外,還有多位用戶吐槽,iPhone Air的後蓋比較脆弱,在沒有經受很大磕碰的情況下出現了後蓋碎裂。

日前,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表示,iPhone Air需求低於預期,導致供應鏈已經開始縮減產能和出貨量。預計到2026年一季度,大多數供應商的產能會縮減80%以上,部分出貨前置時間較長的零組件預計在2025年底前停產。郭明錤還提到,回溯蘋果過往推出的機型,無論是mini、Plus還是如今的Air,都未能成功開拓出新的市場區隔與定位。

高端地位正在動搖

對於中國市場的頹勢,庫克在電話會議中表示,目前蘋果門店流量同比增長顯著,iPhone 17係列也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綜上,預計在新一財季營收將逐步恢複增長。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向《BUG》欄目表示,未來蘋果在中國市場將麵臨更多挑戰。首先是AI技術落地速度,國產廠商正在快速將大模型等AI能力整合到手機中,而蘋果的AI布局相對謹慎;其次是本土化競爭,中國廠商更擅長把握本地用戶需求,在係統優化、生態互聯等方麵更具優勢。此外,供應鏈調整、數據合規要求等也都是蘋果需要應對的課題。

他特別提到,華為回歸對蘋果的影響是深遠的。華為憑借品牌忠誠度和技術突破,正在重建其高端市場地位,這直接衝擊了蘋果在中國高端市場的份額。更關鍵的是,華為帶動了國產供應鏈和技術自信,可能改變消費者對高端手機的認知標準。

他同時指出,蘋果依然擁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忠實的用戶群體,若能加速創新節奏、優化定價策略、加強本土化服務,仍有機會保持市場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高端手機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重塑,蘋果需要更積極地適應這一變化。

實際上,除了華為,一直喊出對標蘋果的小米也有新動作。iPhone 17係列發布後不久,小米也隨後推出了小米17係列,並且在中高配版本上推出了與眾不同的背屏設計,給出了不一樣的玩法。10月,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社交平台發文稱,小米17係列銷量已超過100萬台,比往代速度更快;不久前,盧偉冰進一步透露,小米17係列的總銷量比上一代增長30%,其中Pro版本占比超80%。

緊隨其後,OPPO、vivo等國產手機廠商們也紛紛出招。OPPO發布Find X9係列,vivo發布X300係列,而華為也即將在今年11月推出Mate 80係列。

值得注意的是,從蘋果手中搶奪高端用戶成為國產手機廠商們的共識。小米、OPPO和vivo均在新一代手機係統中強調兼容蘋果生態,連華為的鴻蒙6也加入了這一行列,華為在日前的鴻蒙6發布會上稱,將支持與蘋果 iOS / iPadOS / macOS互傳。

麵對國產手機廠商們的圍攻,以及目前中國市場的業績下滑,蘋果需要在新一財季中給出更好的表現。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