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賠近43億,前CTO把寒武紀告了

2025年10月31日晚間,國產算力領域的龍頭企業——寒武紀突然發布一則重磅公告,瞬間引發資本市場與科技行業的高度關注。

公告顯示,公司原副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梁軍,以股權激勵相關權益受損為由,向寒武紀提起訴訟,索賠金額高達42.87億元。截至公告披露時,該案件已獲得法院立案受理,寒武紀也已收到法院送達的起訴狀副本,但尚未進入開庭審理階段。

這一42.87億元的索賠金額,不僅刷新了國內AI行業股權激勵糾紛的賠償紀錄,更像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出當前算力行業在快速崛起過程中,企業與核心員工之間圍繞股權激勵所產生的矛盾與衝突。

在AI技術飛速迭代、算力需求呈爆發式增長的當下,核心技術人才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資源,而股權激勵作為綁定人才與企業長期利益的重要手段,一旦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爭議,往往會引發激烈的利益博弈。

《智百道》看來,要理解這場糾紛的核心矛盾,首先需要回顧寒武紀近年來亮眼的業績表現,這也是此次股權糾紛背後最關鍵的“利益基石”。

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寒武紀營收同比增長43倍,淨利潤超10億元。

與業績同步飆升的,還有寒武紀備受關注的股價。在短短兩年時間裏,寒武紀的股價從低穀一路攀升,累計漲幅超過百倍。2025年8月28日,公司股價收盤價一度達到1587.91元,憑借這一價格,寒武紀成功超越長期占據A股股價榜首的貴州茅台,成為當時A股市場股價最高的上市公司。

股價的暴漲讓公司早期股權激勵的價值水漲船高,也為此次梁軍與寒武紀的股權糾紛埋下了伏筆——巨大的利益蛋糕麵前,雙方對股權權益的界定產生了根本性分歧。

01 梁軍立場:從核心技術官到原告,42.87億索賠的背後邏輯

根據寒武紀公告披露的信息,梁軍的訴訟請求包含三項核心內容,每一項都直指雙方爭議的焦點。其一,梁軍要求法院確認其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2年2月10日期間與寒武紀存在合法勞動關係;其二,也是最受關注的一項,要求寒武紀賠償其股權激勵損失42.87億元,這一金額的計算依據是梁軍間接持有的1152.32萬股寒武紀股票,按照2024年1月2日(其持股解禁日)至起訴時公司股票的最高價372元/股測算得出;其三,要求寒武紀承擔本次案件的全部訴訟費用。

要厘清梁軍索賠的合理性,需要回溯他與寒武紀的合作淵源。

時間回到2017年7月31日,彼時的寒武紀正處於發展初期,急需核心技術人才支撐研發。公司向梁軍發出《入職意向書》,雙方經過協商約定,梁軍將在2017年11月30日之前正式入職,並明確了梁軍的年薪標準以及股權授予等關鍵權益。從後續履行情況來看,梁軍按約定加入寒武紀,擔任首席技術官這一核心崗位,深度參與公司技術研發,並如期獲得了公司承諾的股權激勵。

2020年7月20日,寒武紀成功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為國內“AI芯片第一股”。上市後,根據公司披露的股權結構,梁軍通過員工持股平台間接持有上市公司1152.32萬股股份,這部分股權也成為他日後主張權益的核心依據。

然而,雙方的合作關係在2022年2月出現裂痕。梁軍在訴訟中稱,2022年2月10日,寒武紀未履行《入職意向書》中約定的相關權益,且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為其提供必要的勞動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他被迫解除勞動合同。

更關鍵的時間節點出現在2024年1月2日,按照此前股權激勵計劃的約定,梁軍間接持有的寒武紀股票正式解禁,具備了減持變現的條件。梁軍表示,他在解禁後曾向寒武紀提出減持申請,但公司卻以各種理由不配合辦理減持手續。

從梁軍的個人履曆來看,他無疑是寒武紀早期發展的核心功臣之一。寒武紀招股書顯示,梁軍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通信與信息係統碩士學位,自2000年起便入職華為及海思半導體,在芯片領域深耕17年,期間曆任高級工程師、技術專家、高級技術專家等重要職位,積累了豐富的芯片研發與管理經驗。

加入寒武紀後,他以副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的身份,深度參與了公司早期核心技術的研發、產品路線的規劃以及整體發展戰略的布局,為寒武紀在AI芯片領域的早期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也成為梁軍主張自己應享有足額股權激勵權益的重要支撐。

02 寒武紀立場:離職觸發回購條款,多起訴訟已有敗訴先例

麵對梁軍的高額索賠,寒武紀迅速在公告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核心觀點集中在“梁軍離職前未直接持股”以及“其持股權益已觸發回購條款”兩點上。

寒武紀在公告中明確表示,在梁軍2022年2月離職前,其並未直接持有公司股份,而是通過員工持股平台間接持有相關權益。

具體來看,2019年,梁軍與其他參與公司持股計劃的主體共同簽署了《持股計劃》,根據該計劃,梁軍所主張的“股權激勵”,對應的是公司股東暨員工持股平台北京艾溪科技中心(有限合夥)的出資額25067.4元,以及另一員工持股平台天津玄算九號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出資額27574.1元,兩項出資額合計僅5萬餘元。

寒武紀強調,《持股計劃》中明確約定了股權回購的觸發條件:持股主體在持股權益不得被處分的期間內離職的,將觸發回購條件,其持有的持股權益應按照計劃約定被回購。而梁軍因與公司存在分歧,於2022年2月10日主動通知公司解除勞動合同,其離職時間正處於《持股計劃》約定的“持股權益不得被處分的期間”內,因此完全符合回購條件。但在離職後,梁軍卻拒絕配合公司辦理相關的回購手續,導致雙方的股權爭議遲遲無法解決。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訴訟並非雙方首次就股權問題對簿公堂。

寒武紀在公告中披露,早在2023年,公司相關主體就已就持股權益回購事宜向法院起訴梁軍,要求其配合辦理工商變更登記,目前該回購案件已完成開庭審理,但尚未收到法院的判決結果。此外,梁軍此前曾就持股權益相關事項先後提起過兩起案件,最終均以敗訴告終。

相關仲裁機構在裁決中明確認定,梁軍在簽署《持股計劃》時已充分了解計劃內容,並同意其中的所有條款,因此應當受《持股計劃》相關約定的約束,其主張的權益缺乏法律依據。

對於此次42.87億元訴訟對公司的影響,寒武紀在公告中進行了風險提示:由於此前的回購案件尚未判決,且本次訴訟尚未開庭審理,因此預計對公司本期利潤不會產生影響,而對期後利潤的潛在影響,需待相關案件的生效裁判結果出具後進一步評估。同時,寒武紀強調,公司已聘請專業的律師團隊積極應訴,目前案件不會對公司的日常研發及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實質性影響。

為了穩定市場信心,寒武紀還透露了當前的業務進展。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達到4.56億元,持續加大對核心技術的投入;新一代智能處理器微架構及指令集的迭代工作有序推進,在大模型訓練推理場景的優化方麵取得顯著成果;相關產品已在運營商、金融、互聯網等重點行業完成規模化部署,核心業務推進順利。

03 糾紛背後:業績暴漲、股價飆升與行業人才流動的三重交織

要真正理解這場42.87億元的股權糾紛,不能僅僅局限於雙方的法律爭議,更需要放在寒武紀業績爆發、股價飆升以及AI行業人才流動加劇的大背景下審視。

從寒武紀的業績表現來看,2025年無疑是公司的“爆發之年”。

2025年前三季度,中科寒武紀營業收入達到46.07億元,上年同期為1.85億元,同比增長2386.38%。

業績的持續高增長,背後是全球AI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而寒武紀作為國內AI芯片領域的領軍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迅速搶占市場份額,成為行業增長的直接受益者。

業績的爆發直接推動了公司股價的飆升。

值得注意的是,自梁軍2022年2月離職以來,寒武紀的股價累計上漲已超過7倍。如果從梁軍持股對應的早期出資額來看,其股權的賬麵價值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暴漲。

《智百道》認為,正是這種“造富效應”使得原本看似普通的股權激勵條款,在股價暴漲後成為雙方爭議的核心焦點——梁軍認為自己作為早期核心技術人員,理應享受股價上漲帶來的收益;而寒武紀則堅持認為,梁軍在禁售期內離職,已觸發回購條款,無權享有後續的股權增值收益。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是AI行業的人才流動與競爭。

在梁軍2022年從寒武紀離職後,並未離開AI芯片領域。公開信息顯示,2024年8月,梁軍正式出任上海昉擎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昉擎科技”)的CEO,一個月後,他進一步成為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而昉擎科技的成立時間恰好是2022年9月,也就是梁軍從寒武紀離職後不久,其業務方向明確指向“上下文相關”與“上下文無關”解耦的分布式計算架構研發,核心目標是為客戶提供AI計算產品與服務,與寒武紀的業務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

更具行業信號意義的是,2025年7月30日,昉擎科技宣布完成了總計數億元的天使輪融資,領投方包括小米戰略投資部、蔚來資本和上海臨港科創投等知名機構。

這一融資進展表明,梁軍及其創立的昉擎科技已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這也意味著寒武紀在AI芯片領域又多了一個由前核心技術官領銜的競爭對手。在這種競爭背景下,雙方的股權糾紛不僅關乎曆史權益的劃分,更可能對未來的行業競爭格局產生潛在影響。

寒武紀與梁軍之間42.87億元的股權激勵糾紛,是當前AI算力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它暴露了企業在設計股權激勵計劃時,可能存在的條款模糊、風險預判不足等問題,也反映了核心技術人才與企業之間在利益分配上的深層矛盾。

無論最終判決結果如何,這場糾紛都將為國內AI企業、核心技術人才以及資本市場提供重要的啟示。在技術驅動、人才密集的AI行業,股權激勵既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利器”,也可能成為引發利益衝突的“導火索”。

隻有通過更嚴謹的製度設計、更清晰的權利義務約定,才能讓股權激勵真正發揮“雙贏”作用,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而寒武紀與梁軍的這場42.87億博弈,也將持續牽動整個AI行業的目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