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茅台批發價首次跌破1700元,茅台這是怎麽了?

這些年,飛天茅台可謂是市場的香餑餑,甚至被各種加價搶購,再加上不少媒體始終報道的買一瓶少一瓶的說法,讓茅台妥妥變成了金融投資品,然而就是這個曾經的金融投資品卻在最近出現了批發價首次跌破1700元的現象,茅台這是怎麽了?

一、飛天茅台批發價首次跌破1700元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消息,酒類行情監測平台“今日酒價”數據顯示,2025年53度500ml飛天茅台散瓶批發參考價報1690元,較前一日下跌25元,首次跌破1700元/瓶大關,再創上市以來的新低;原箱報1715元,較前一日下跌20元。兩款產品較上線時的2220元、2255元累計跌幅均已超過31%。

回顧2025年以來的市場走勢,飛天茅台零售價格呈現出單邊下行態勢。6月11日,茅台散瓶批發價首次跌破2000元重要心理關口,隨後價格一路走低。6月22日跌破1900元,6月25日再破1800元。雖然7月7日價格一度反彈至1880元,但8月29日再度失守1800元關口,直至10月底跌破1700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十月中旬,隨著電商平台的大促啟動,部分平台53度飛天茅台補貼後價格跌破1700元/瓶,價格一度低於市場批發價。

價格下行背後,貴州茅台麵臨顯著增長壓力。2025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總收入910.94億元,同比增長9.1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54.03億元,同比增長8.89%。雖仍保持增長,增速均降至十年同期最低。

二、茅台這是怎麽了?

飛天茅台首次跌破 1700 元大關,這一價格變動不僅震動了白酒行業,更引發了市場對茅台價值邏輯的重新審視,我們到底該怎麽看?

首先,從長期市場邏輯和消費趨勢演變的角度來看,這一價格回調其實並非突發事件,而是多年市場積累與結構性調整的必然結果。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消費觀念的理性化以及監管政策的持續加碼,茅台這瓶曾經被神化的“國酒”,正經曆一場深刻的去魅化進程。過去十年,茅台不僅僅是一款高端白酒,更被賦予了奢侈品、收藏品乃至金融投資品的多重身份。在政商宴請、禮品饋贈、資本炒作等多重因素推動下,其市場價格一度被推高至3000元以上,遠超其1499元的官方指導價。然而,這種脫離產品本質的價格泡沫終究難以持續。可以說,飛天茅台價格的回落,本質上是市場對其“祛魅”的過程,從神壇回歸人間,從金融資產回歸消費品。

其次,茅台之所以在過去多年能夠維持持續高價,其核心邏輯並不在於其作為一款酒精飲料的飲用價值,而在於其被廣泛接受的“金融屬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飛天茅台被視為一種“硬通貨”,具備保值、增值、易流通、抗通脹等金融產品特征。尤其是在2016年至2021年期間,茅台股價與酒價齊飛,形成了“酒價上漲-市場追捧-資本介入-價格再漲”的正向循環。許多投資者和黃牛囤積茅台,將其作為短期套利或長期持有的投資工具。甚至出現了“炒酒”產業鏈,包括專業倉儲、鑒定、拍賣、期貨交易等環節,儼然形成了一套類金融市場。這種金融化趨勢使得茅台的實際消費屬性被嚴重稀釋,其價格更多由投機需求而非真實飲用需求驅動。然而,金融屬性的建立依賴於市場共識和流動性支撐。一旦市場預期發生逆轉,這種“共識”便可能迅速瓦解。

第三,伴隨著市場的成熟與理性回歸,消費者和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茅台的本質——它終究隻是一種酒精飲料,而非不可替代的“金融神酒”。過去,茅台的稀缺性被過度放大,其產能受限、品牌壁壘高、曆史底蘊深厚等特點被解讀為“永遠供不應求”的理由。然而,從實際供需來看,茅台的年產量正在逐年提高,市場供應量顯著提升。盡管高端係列仍具稀缺性,但普通飛天茅台的市場供應已趨於穩定。與此同時,消費者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人意識到,白酒的飲用價值與其市場價格並不完全對等。此外,年輕消費群體對白酒的接受度相對較低,更傾向於啤酒、葡萄酒或低度潮飲,這也從需求端削弱了茅台的長期增長潛力。當市場共識從“茅台=投資”轉向“茅台=喝酒”時,其價格回歸消費本源便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第四,1700元隻是目前飛天茅台的批發價格,並不是其最終歸宿。伴隨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茅台價格仍有可能繼續調整。我們不妨大膽預測,茅台有可能會回歸到其官方定價1499元的水平上。這一預測雖然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但也並非空穴來風。畢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商品的價格都受到供求關係的直接影響。如果未來茅台的市場供應量增加或者消費者需求減少,那麽其價格下跌將是大概率事件。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