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的火,燒到又一個千店品牌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溫穎穎

羅永浩與賈國龍的一場罵戰,掀起了全網對預製菜的討伐。

起因是羅永浩在微博上質疑西貝使用預製菜,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迅速否認,並放話要起訴。但輿論的走向出乎意料——網友幾乎一邊倒站在羅永浩一邊,“西蘭花保質期兩年”“冷凍魚能放18個月”的爆料接連出現,把西貝推到風口浪尖。

西貝的麻煩還沒有完全結束,其他類似的預製菜品牌相繼被揪了出來。而更讓人意外的是,一家原本與餐飲風馬牛不相及的高端冰淇淋品牌——野人先生,也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

近日有消費者指出,野人先生使用隔夜奶漿製作冰淇淋,實際售賣的並非“現製”,而是從後廚直接取出冷凍產品售賣。據媒體實地調查的結果,這種牛奶漿料包的保質期長達半年。

野人先生之所以被推上風口浪尖,是因為賣點與西貝相似,宣稱“當天現做,拒絕隔夜”,以此支撐冰淇淋的高定價。如果預製質疑坐實,無異於擊穿消費者信任。

野人先生小程序顯示,冰淇淋售價為28-38元。其中,爆款產品開心果冰淇淋賣38元/130g、雙口味冰淇淋賣38元/155g。

這價格比DQ、鍾薛高還“瘋狂”。DQ的大杯裝冰淇淋為370g左右,售價約31-38元,與野人先生價格相近,但分量是其2倍有餘;長期被吐槽“雪糕刺客”的鍾薛高,絲絨可可等經典產品“也就”賣13-20元/支。

令人意外的是,野人先生在線上被調侃為“精英冰淇淋”,線下門店卻經常排長隊。有店員表示,每逢周末必排隊。今年8月,市場上還一度傳出野人先生要赴港IPO的消息,雖然被創始人否認了,但是資本市場的關注度可見一斑。

消費降級的語境下,鍾薛高走到破產邊緣,38元一個、還可能是預製的冰淇淋,為什麽反而能火?

意式手工的故事

討論預製爭議前,先聊聊什麽是“現製冰淇淋”。

目前,市麵上的冰淇淋分三類——以哈根達斯為代表的美式工業冰淇淋,由工廠大規模生產後送到門店,店員隻要進行“挖一下”的操作;以波比艾斯、蜜雪冰城為代表的軟冰淇淋,由統一的設備製作,質地比美式冰淇淋更軟;野人先生所屬的意式手工冰淇淋,是將原料配送至門店後,現場手工做成冰淇淋,由此獲得“現製”標簽。

意式手工冰淇淋普遍賣得更貴。此品類的頭部品牌VENCHI,兩個冰淇淋球售價59元。另一品牌il laboratorio deligelato,三個冰淇淋球則賣到70元。

貴的原因,除了人工製作費高,還有原料成本高。意式手工冰淇淋強調“不加任何添加劑”,並以牛奶為主原料,僅加入少量奶油,因此更低脂、更新鮮、更健康,但最佳賞味期也更短——甚至可能隻有到手的那一刻。

基於“短暫而美好”的消費心智,意式手工冰淇淋吸引了大量向往精致健康生活的年輕人,艾媒谘詢數據顯示,2024年,意式手工冰淇淋市場規模突破120億元、增速達10%,成為冰淇淋市場的新增長點。

野人先生的走紅,依托於市場紅利。

而在現有的消費心智基礎上,其又推出晚上9點買一送一的優惠活動,強化“絕不隔夜”的品牌印象,並通過不同口味分時段銷售的策略,一方麵傳遞“純手工製作,一次性做太多會忙不過來”的信號,一方麵又營造了饑餓營銷的氛圍。

這或許便解釋了,為何野人先生門店前總有這麽多人。一位小紅書網友曾表示,多數人不是在排隊點單,而是在等餐,“即便不用排隊,從點餐到拿吃上冰淇淋也要等40分鍾”。

但問題是,野人先生是否真有足夠的溢價力,來匹配“意式手工”的價值?

這次的預製爭議中,除了原料被曝是保質期長達半年的冷凍奶漿,新浪財經《BUG》欄目更在采訪野人先生門店員工時得知,牛奶漿料包是每周才進貨一次,由公司統一配送。

另有消費者表示,沒有在野人先生門店裏看到冰淇淋機器,懷疑是半成品。而野人先生客服的回應僅僅是,冰淇淋機不會在門店前台出現。

種種言論似乎都指向了,野人先生的產品,與意式手工冰淇淋的核心競爭力“新鮮現做”相悖。正如一位網友的吐槽:“現做是指,從機器裏擠出的那一下嗎?”

野人先生創始人崔漸為曾向媒體袒露成本高昂:“我也知道38塊貴,28塊就已經夠貴了,但我們用的是高品質的應季水果,成本確實高。”

但賣高價,真的是高成本下的無奈之舉嗎?據多位野人先生加盟商的表述,品牌毛利率超過60%,與蜜雪冰城毛利率相當,遠超霸王茶姬、滬上阿姨等品牌,“通常在6-12個月內就能回本,業績突出的門店甚至2-3個月就能盈利”。

可見,高價不僅是成本推動,更多是品牌定位和客層篩選的結果。正如一位野人先生工作人員曾在接受采訪時直言:“定價是我們篩選客層的一個戰略。”

學奶茶店極速擴張

要不是這次預製爭議將野人先生推至輿論中心,外界未必會注意到野人先生的擴張速度。

崔漸為曾透露,野人先生門店已突破1000家。據窄門餐眼數據,野人先生門店規模在全國冰淇淋品牌中排第三,已超過哈根達斯,僅次於DQ和波比艾斯。

野人先生的前身叫“鮮果會”,創立於2011年,是北京語言大學裏的一個15平米小檔口,主要賣軟冰淇淋。創業初期,崔漸為過得頗為艱辛,每天要去批發市場批發水果,運貨的車被重貨壓得“幾乎拖底”。

崔漸為做冰淇淋生意的動力,源自國際冰淇淋大師安吉羅·貝爾傑拉諾的一番話,大致內容是,當年以星巴克興起為代表的美國消費升級現象,也會在中國上演,而冰淇淋就是下一個機會。

崔漸為將這番話進一步理解為,冰淇淋將承接茶飲行業的消費力,“消費者每天喝奶茶,有點審美疲勞了,這時候,冰淇淋就成了最自然的替代選項”。

然而,野人先生追趕茶飲行業的方式,卻是挖走茶飲品牌的加盟商。崔漸為甚至毫不避諱地表示,優先考慮喜茶、霸王茶姬、1點點的加盟商。

為了篩選出優秀的加盟商,野人先生還製定了一套嚴苛的“四部曲”。

申請加盟的商家首先要經曆網篩、排查履曆、驗資三個步驟,其中驗資門檻是單張銀行卡100萬元,並用3個月的流水來佐證這筆錢不是臨時轉入。而最後一步,是接受崔漸為的親自麵試,據悉,此環節淘汰率高達50%。此外,從今年4月開始,野人先生不再接受零經驗的加盟商。

成為加盟商,僅僅是開始。野人先生的單店投入在60-70萬元左右,是蜜雪冰城的3倍。據蜜雪冰城招商在線谘詢顧問的表述,預開店總投資額為21萬元起。

盡管加盟門檻高,但野人先生毛利率高、回本與盈利周期短的特點,仍吸引了大量實力、財力兼具的加盟商,其中不乏有3-5年奶茶店經營經驗的商家。更有加盟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加盟野人先生之前,自己開過十幾家名創優品和蜜雪冰城。

依托加盟戰略和茶飲行業的人才紅利,野人先生從2023年起迎來爆發式擴張,在短短兩年內完成“跑馬圈地”。

從2011到2018年,品牌僅積累了約50家直營店;然而進入2023年,其新增門店數量已超過此前三年的總和;2024年再增160多家,2025年前五個月又新增280多家,最終拚出如今的“千店規模”。其中,加盟門店占比超過80%。

在單店層麵,目前門店月均營收在20–30萬元之間,基本都實現盈利。按照這一水平推算,野人先生的年度營收規模已達到2–3億元。

品控與單品風險

然而,加盟驅動帶來的最大挑戰是品控。

除了公司統一配送的牛奶漿料包被指保質期過長,旗下多家門店也曾因食品安全問題被投訴。

黑貓投訴平台和社媒上,有多位消費者表示“吃出了異物”,包括毛發、蟲子、碎屑等。

更有消費者表示,吃出了認知之外的東西,“開始還以為是果肉或者果皮,結果感覺很像塑料,趕緊吐出來仔細查看,根本就扯不斷”。這位消費者詢問店員後,得到的答複卻是“凍過的果皮”。

出現異物的主因,是野人先生的開放式製作模式,導致了原料暴露,其門店又多位於人流量大的商場,空氣中的碎屑便容易飄進冰淇淋裏。野人先生想讓大眾看到“現做”的程序,但也自添了風險。

另外,野人先生部分門店曾被媒體曝光“外賣分量隻有展示模型的一半,但價格沒變”。即便是自取的訂單,消費者也隻能拿到提前冷凍起來的冰淇淋,與宣傳的“新鮮”概念不符,當這名消費者提出疑問時,店員卻態度強硬地表示“外賣就是這樣的”。

至於口味,網友們的評價也兩極分化。社媒上,喜歡的人表示“吃了一口五常大米口味後就無法自拔”“開心果與奶香完美融合”,不喜歡的人則表示“像冰冷的隔夜粥”“愛喝水的人有福了,口感特別稀,一點都不醇厚,還沒有便利店賣的口感好”。

更深層的擔憂,則在於野人先生的“大單品模式”。

它的菜單上,隻有6種冰淇淋口味、2種雪葩口味,再無其他品類,並且采取“分時段售賣”的策略,比如12:30-13:30隻能買到開心果、牛乳、海鹽焦糖三種。看似營造稀缺,實則讓選擇更加單一。社交媒體上能被頻繁提及的,也始終是“開心果”“大米”這些有限的口味,很難形成更廣泛的產品聲量。

單一結構還帶來季節性挑戰。畢竟,冰淇淋天然受氣溫影響,冬季需求下滑時,隻靠幾款單品支撐的野人先生,能否順利過冬,還需要時間驗證。

野人先生的“老前輩”哈根達斯,則已陷入上述困境。

在中國冰淇淋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哈根達斯因為創新力不足、口味單一、價格貴等原因,逐漸被消費者拋棄。2024年1月-2025年6月,其在華門店數量減少了17.4%;2025財年,其高端冰淇淋業務在華銷售額同比下降3.2%,客流量降幅高達兩位數。

這讓問題顯得更為尖銳:當新鮮與獵奇感褪去,野人先生能否避免步哈根達斯的後塵?在品控、品類結構和加盟模式都存在短板的前提下,它還能說服消費者心甘情願地掏出38元買一支冰淇淋嗎?還能繼續擴張,甚至叩響資本市場的大門嗎?

如果答案要成立,野人先生恐怕需要編織出更多的新故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