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層墓地”,賣不動了

近日,殯葬業龍頭福壽園發布2025年中期業績。這家長期以高利潤著稱的公司,一度被外界稱作“殯葬茅台”,卻交出了自2013年港股上市以來的首份虧損報告。

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福壽園實現營收約6.11億元,同比下降44.5%,淨利潤由盈轉虧,虧損額達2.61億元,這一反轉令外界意外。

福壽園成立於1994年,是國內最早進入殯葬服務的民營企業之一。公司業務涵蓋墓地銷售、殯儀服務等,從上海起步,已擴展至全國40多個城市,主要麵向中高端客戶群體。

憑借特殊行業的壁壘,疊加老齡化趨勢加劇,殯葬行業長期被認為是一門賺錢的生意,福壽園更是其中的“優等生”。2010年至2023年,公司營收從3.5億元一路攀升到了26.28億元,利潤翻數倍,最高時利潤達到近8億元。

但另一方麵,“天價墓地”、居民購買商品房存放骨灰盒等現象在近年來屢屢引發爭議。近年來,多地出台墓地限價、限製經營性墓地占地麵積等政策,整個殯葬行業開始調整,主攻高端市場的福壽園首當其衝。

福壽園旗下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的玫瑰園,借鑒了日本小型節地花園的設計

墓穴單價接近腰斬

在福壽園的收入結構中,約八成來自墓園服務,其餘來自殯儀服務等業務。過去幾年,福壽園的高端墓穴價格一路攀升,2018年至2023年,平均售價從10.25萬元漲到了11.95萬元,2024年進一步升至12.12萬元。

但在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墓地業務成了虧損的主要原因。

截至2025年6月30日,福壽園墓園服務收入約4.77億元,同比下滑47.35%,在總營收中的占比降至78%左右。經營性墓穴作為主要產品,上半年銷售了6253個,僅比去年同期減少451個,但總收入卻縮水了約4億元,降幅達到51%,平均售價從12萬元驟降至6.3萬元,幾乎腰斬。

福壽園在公告中解釋稱,公司為適應不同地區的經濟環境、消費行為和競爭格局,不得不下調產品均價,通過調整高、中附加值產品供給結構,增加中價位產品類別,疊加墓穴銷售服務增值稅等多因素,拉低了整體銷售均價。

作為大本營,上海市場的表現尤其明顯:上半年墓園及殯儀服務收入僅2.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4.2%。此外,河南、黑龍江等地跌幅也超過50%。

這背後,與地方政策有一定關係。因土地資源稀缺、經濟發展水平高等,上海的墓地價格普遍高於許多城市。上海民政部門近年來積極推行墓穴小型化,倡導海葬、草坪葬、花壇葬、壁葬、室內葬等節地生態葬式,要求公墓豐富葬式品種、降低價格水平。今年2月,上海還發布《殯葬服務項目清單》,明確提出對價格進行規範和引導。

事實上,直到2023年,福壽園的墓地售價仍在持續上升。由於早期土地多為劃撥,成本極低,上海福壽園原始土地收購價僅190元/平方米,直到2016年,福壽園公開的墓地毛利率超過80%。2024年,福壽園遭遇上市以來的首次利潤“腰斬”,歸母淨利潤降至3.73億元,同比下滑52.8%,為今年的虧損埋下伏筆。

福壽園國際集團首席品牌官鄔亦波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解釋,和其他城市相比,上海業務在集團整體業績中占比最高,今年上海地區主要推廣節地生態創新類產品,均價在五六萬元。雖然新產品仍處於市場接受階段,但整體拉低了墓地的平均售價。

他指出,非經常性因素是導致福壽園上半年業績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公司公告,2025年上半年,福壽園確認約2.18億元資產減值,涉及4個公墓項目的商譽及其他長期資產。

“這些項目是我們在兩三年前收購的,階段性財務表現未達預期,隻是出於財務審慎原則,我們計提了相應的減值準備。”鄔亦波解釋,“如果剔除上半年這些非經營性因素,公司盈利仍近2億元,雖然有所下滑,但整體仍保持在可控的盈利軌道。”

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內,逝者家屬在公益骨灰牆前祭奠親人

先把骨灰寄存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福壽園並非孤例。

2025年上半年,多家殯葬企業營收下滑甚至虧損。成立於2003年、總部位於南京的萬桐園,同樣麵向中高端客戶群體,2015年在港股上市。其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收益僅1106萬元,同比下降54%,由盈利轉為虧損。此外,安賢園、中國生命集團等公司也在半年報中提示殯葬收入承壓。

周之遠在西南地區一家福壽園做了10年墓園銷售,過去兩年,他明顯感覺到客戶變了。高消費仍在,但伴隨經濟轉型,不少中產群體對買墓地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以前的客戶都覺得,買墓地是必要的,並願意承擔高價,但如今不少人傾向於觀望。

重慶殯葬從業者關萬芬也有同感。他從2018年進入殯葬行業,近期注意到,在重慶,骨灰寄存量近年來明顯上升。過去客戶都會選擇“熱葬”,客戶會在逝者去世三天內辦完喪事,其間一定會定下墓位,銷售抓住這個心理,交易非常容易。但近兩年他接觸的不少客戶,會選擇先把骨灰寄存起來,一年寄存費用隻需要不到300元,逝者安葬的周期被無限延長,銷售員的快速成交路徑失效。

關萬芬回憶,2020年之前,當地骨灰堂有8000個存放格位,卻一直沒滿;2020年以後,新建了15000個格位,卻依然供不應求。

此外,受訪的銷售普遍提到,近幾年客戶購買力下降。周之遠在推薦高端墓位時,聽到最多的回應是“錢不好掙,能辦喪事就行了,不用追求太高檔的墓地”。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銷售補充說,如今中介大量湧入,行業競爭空前激烈。大批中介圍著同一批潛在客戶反複遊說,場麵像極了早年保險行業的“跑單大戰”。高端客戶的殯葬認知,也從最初的懵懂,被科普成了半個專家,決策愈發謹慎。除了中介,高價服務帶來的可觀利潤還吸引了不少風水師暗中角力,進一步拉長客戶的決策周期,整體成交節奏明顯放緩。

相比之下,中低端市場受影響較小。一般來說,低價客戶的訴求很簡單,隻要便宜夠用,比如壁墓隻需3000元左右,一些生態葬價格更低,還能拿到政府補貼。

上海福壽園公墓的工作人員在進行“代祭服務”

公益屬性不斷強化

受訪的墓地銷售都坦言,中高端墓位的需求並未消失,但政策調控加劇了客戶的觀望心態。

殯葬服務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既是公共服務,也是一門生意。我國墓園分為公益性公墓與經營性公墓,前者屬於社會福利設施,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麵向本轄區居民提供安葬服務,占比更大;後者則由企業市場化運作,以盈利為目標。

近年來,違規收費、捆綁消費、“天價殯葬”等市場亂象頻發,傳統墓葬方式對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也日益顯現。“國家在別的領域可以鼓勵消費,但婚喪嫁娶曆來禁止大操大辦。如今我國的基本殯葬服務理念,已經基本明確為減項目、降費用、優服務。”一位殯葬領域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殯葬的公益性與生態性開始不斷被強調。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深化殯葬改革,推進公益性生態安葬設施建設”,改革範圍從農村延伸到城市。4月,民政部發布《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明確殯葬服務必須“堅持公益屬性”,並細化了墓位占地和墓碑高度上限,同時對殯葬價格違法行為和監管措施作出具體規定。

各地紛紛開展殯葬領域專項整治行動,並積極推廣多種節地生態葬形式。據公開信息,2024年,江蘇省徐州市專項整治“活人墓”“豪華墓”,對全市公益性公墓的價格開展集中普查,市本級殯葬告別服務平均降幅30%以上、經營性公墓銷售均價降幅近2萬元。江蘇省宿遷市建立跨部門綜合監管機製,本地5家經營性公墓價格降幅達5%—54.62%,並製定了統一的延伸服務收費清單。

監管必然衝擊高端墓地市場。關萬芬觀察到,當前地方對活人墓、超標墓的嚴格管控,致使一些高端客戶對墓位未來的擔憂明顯增加。人們通常會把買墓穴和買房子作比較,但兩者背後的購買邏輯並不相同。買房可以多地置業,但墓園涉及地段、環境、風水等因素,一旦選定,客戶往往不願再改變位置,這在高端客戶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不過,廣西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廣西大學價格收費監管研究中心主任董篤篤在近期關於“天價殯葬”的研究論文中分析指出,當下的政策,雖對殯葬領域的價格違法行為的打擊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沒有解決不合理高價的根本問題。所謂“天價墓地”“天價骨灰盒”,並不隻是利潤率過高,而是價格突破消費者心理閾值,形成交易壁壘,根源在於殯葬服務市場供需失衡與公共屬性的雙重偏離。

董篤篤認為,單純通過調控價格或利潤率的“一刀切”並非治本之道,矯正價格失真,同時要求供給端主動披露服務和價格,強化信息對稱,才能讓殯葬服務回歸理性、可預期的合理區間,營造平等、公平的交易環境。

中國殯葬協會原秘書長孫樹仁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也提到,殯葬服務涉及死亡教育、地方風俗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中國殯葬行業長期存在三大短板:先進的殯葬文化供給滯後、適應現代化進程的管理體製機製供給滯後、殯葬政策法規供給滯後。這些短板是導致行業暴利和部分腐敗亂象的深層原因。

在他看來,要真正改變現狀,讓殯葬事業體現應有的人性關懷和社會文明底線,不僅要做服務項目與價格的減法,更要將傳統喪葬文化提升到現代生命文化,根本整治行業頑疾,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同時建立完善的現代殯葬治理體係,並以健全的政策法規作支撐。補齊這三大短板,行業才能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

代際變化正在發生

前述不願具名的殯葬專家坦言,目前殯葬服務的公益性、節地化將是大勢所趨,經營性墓地作為公益性墓地的補充,必須順應政策與需求轉型。眼下,包括福壽園在內的多家企業都在調整產品結構,應對政策與市場的雙重變化。

在一線從業者看來,這種變化已經迫在眉睫。周之遠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以前他接待客戶時,策略是盡量推高價墓位;如今的目標變成了“先留住客戶”,不再執著於單價,而是希望提升銷量。他所在的本地福壽園也開始縮小墓位麵積、優化綠化設計,推出更多平價產品。不過,他直言,福壽園動作調整仍然偏慢,也是今年公司業績承壓的原因之一。

對於福壽園來說,調整並不輕鬆,受訪的墓地銷售從業者都提到,福壽園長期以高標準建設墓園,綠化、設計、用材成本都很高,降價空間有限。此外,作為連鎖龍頭,任何調整都需層層審批,少則幾月,長則半年。

相比之下,關萬芬所在的公司反應更快,衝擊較小。近一年多來,公司主動下調產品定位,把原本中高端墓位在麵積和配套上“減配”,“就像把房子從兩室兩廳改成小兩室”,既符合節地生態葬政策,也貼合客戶訴求。價格也同步下調,一些原本定價5萬—7萬元的產品,下調至2.5萬—3.5萬元,相當於打了對折,也直接刺激了客戶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調整後產品數量增加,同樣一畝地,過去隻能布置三百個墓位,如今可以設計到五六百個。在殯葬服務體係中,墓地價格除了一次性支付的墓地購置費用,還有一個重要收入是一定期限的管理維護費,類似物業管理費。銷售的墓位數量增加,公司增加了相關服務收入。“我們用量來彌補高端萎縮的趨勢,雖營收下滑幅度加大,但還是會堅持平穩過渡。”關萬芬說。

周之遠提到,行業的競爭也在加劇,因門檻不高,近年來建築、房地產等行業的從業者也開始進入殯葬市場。在他看來,眼下殯葬企業拚的是反應速度,誰能快速順應環境,誰就能占得先機。

鄔亦波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提到,此次半年報也讓公司內部開始重視和思考,如何在強化公益屬性的政策指引下順勢而為,確立新的發展坐標。除了拓展價格可及的中段產品,他坦言,福壽園成立31年以來,最主要的業務就是提供人生百年以後的各類殯葬服務,如今計劃把服務範圍拓展到“全生命周期”。

鄔亦波曾參加公司策劃的“生前葬禮”,主角是一位年輕人,要求來賓穿二次元服裝。隨著代際更替,人們對死亡的認知正在變化。有醫學院老師想要提前規劃自己的安葬方式,也有人希望殯葬服務能覆蓋遺產托管、遺物收納等環節。

此外,福壽園還與上海大學合作,開展千人社工培養項目,培養生命教育工作者,並探索骨灰小型化、紀念形式數字化等模式。“很多模式我們自己都還沒完全悟透,也沒開始深度推廣,但代際殯葬觀念變化已經發生。”鄔亦波說。

在關萬芬看來,盡管當前政策調整對行業帶來了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是利好。殯葬行業長期以來野蠻生長,“天價墓地”背後,折射出人們對墓穴大小和規格的盲目攀比,進而加劇大眾對墓地的偏見。如今的規範調整,有助於市場回歸理性。

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市場需求並未減弱。到202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億,殯葬服務總體需求依舊在上升。但生態葬的推廣、年輕一代對傳統喪葬觀念的轉變,正在重新切分傳統公墓的市場蛋糕。對企業而言,未來隻有一條路:轉型並提供更具創新性的服務。如今,關萬芬也在思考,如何借助AI技術,讓年輕一代重新理解和接納殯葬,這將成為企業能力的新考驗。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