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創業不易,離開更是難上加難

Setting Up a Business in India Is Hard. Leaving Is Even Harder.

通用汽車退出印度之路障礙重重,凸顯的難題讓外國企業對印度市場望而卻步。

美國東部時間2025年9月21日晚上11點

通用汽車花了四年時間才脫手其位於印度西部浦那的工廠。圖片來源:Dhiraj Singh/彭博新聞社

新德裏——對通用汽車而言,退出印度市場的過程堪稱一場耗時數年的漫長征程。

這家美國汽車製造商早在2017年就停止了在印度的汽車銷售,並於2020年宣布將關閉其在這個南亞國家的最後一座工廠。但直到去年,通用汽車才在很大程度上徹底退出印度市場。

通用汽車的這段經曆,為美國企業敲響了警鍾,讓它們意識到在印度開展業務仍麵臨諸多挑戰。

分析師表示,退出印度是通用汽車收縮全球業務版圖、聚焦高利潤市場戰略的一部分。然而,該公司幾乎從一開始就遭遇了重重麻煩。

2021年,通用汽車某工廠約1100名員工拒絕接受公司自認為優厚的遣散方案,反而提起一係列訴訟,指控通用汽車存在違反勞動法及薪酬規定的行為。此外,通用汽車還麵臨稅務糾紛,同時受到印中地緣政治關係破裂引發的連鎖反應影響。

根據勞動法規定,通用汽車在解雇工廠員工時,除了提供公司擬定的遣散方案外,還需向員工支付約一年的薪資作為補償。某法院還裁定,在糾紛解決前,通用汽車必須繼續向員工支付一半薪資——不過通用汽車對此判決提起上訴並最終勝訴。

“我們當初完全沒想到事情從一開始就會變得這麽糟,”通用汽車印度公司前員工關係主管普拉約特·高恩卡(Prajot Gaonkar)表示,“當時的情況太瘋狂了,簡直不可理喻。”

盡管計劃在印度建廠的跨國企業看重該國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及其作為消費市場的潛力,但繁瑣的官僚程序往往讓它們望而卻步。這些障礙不僅存在於企業設立階段——盡管印度官員近期已在努力簡化相關流程——還體現在企業經營不善時的退出環節。相關法規使得裁員難度極大,政客們通常不願看到投資者撤離,而且即便在事實相似的情況下,法院也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決。

“退出壁壘是印度製造業發展滯後的關鍵原因之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經濟學助理教授、一篇關於印度製造業的新論文合著者舒米特羅·查特吉(Shoumitro Chatterjee)指出。這種壁壘“相當於一種準入成本,會阻礙潛在企業進入印度市場”。

通用汽車最初申請關閉浦那工廠的請求遭到了拒絕。圖片來源:Dhiraj Singh/彭博新聞社

當前,印度正麵臨美國50%關稅帶來的新經濟壓力,有觀點認為,此時解決阻礙其經濟潛力釋放的障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

查特吉參與撰寫的論文中引用的政府數據顯示,在印度,一座工廠完全關閉平均需要4.3年時間。相比之下,新加坡為1年,德國為15個月,英國則為1至2年。

分析師稱,通用汽車退出印度市場,是當時其戰略決策的一部分——該公司計劃縮減虧損的國際業務,將資金投入電動汽車領域。法律文件顯示,在印度運營的20年間,通用汽車累計虧損超過10億美元。

據前高管透露,2017年,通用汽車出售位於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一座工廠時,過程相對順利。原因是該公司提出將員工轉移至鄰近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的另一座工廠。

而出售第二座工廠(即浦那工廠)的過程則拖延了四年之久。

通用汽車最初試圖將浦那工廠出售給中國汽車製造商長城汽車。但2020年印度政府拒絕批準這一交易,導致出售計劃泡湯。

同年12月,通用汽車停止了浦那工廠的生產,並申請關閉該工廠。馬哈拉施特拉邦勞工部長隨即拒絕了這一請求,聲稱通用汽車有能力承擔虧損並實現業務複蘇。

馬哈拉施特拉邦勞工專員辦公室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法律規定,一旦員工指控通用汽車在關閉工廠過程中試圖規避勞工保護法規,邦政府就必須將相關糾紛提交勞資法庭處理。

該辦公室稱,馬哈拉施特拉邦致力於為國內外投資者營造友好的營商環境,並補充說,在工廠關閉等複雜流程中遵守既定法律,是構建可預測投資環境的一部分。

高管們表示,工廠工會拒絕協商,反而不斷向法院提交請願書。

曾負責通用汽車印度公司員工關係的高恩卡表示,這種對抗態度尤其令人震驚,因為數十年來通用汽車與員工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而且此次提出的遣散方案也十分優厚——員工每工作滿一年,就能獲得110天薪資的補償。

高恩卡透露,工會卻提出了三項要求:要麽通用汽車重開工廠並重新雇傭所有員工,要麽保證新買家為所有員工提供工作,要麽提供遣散方案,向員工支付全職工資並承擔醫療福利,直至員工達到退休年齡。

高管們表示,勞工糾紛嚇跑了幾位潛在買家,他們不願接手任何存在問題的資產。為打消買家顧慮,通用汽車曾試圖讓每位員工簽署協議,放棄起訴權以換取補償,但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勞工問題無疑造成了破壞性影響,”高恩卡說,“很多企業都認定,我們不能也不想麵對這樣的情況。”

2023年,浦那勞資法庭最終裁定通用汽車有權關閉工廠。

工會隨後向孟買高等法院提起上訴,部分工會成員還與反對黨政客一起發起了一場備受關注的絕食抗議。六個月後,孟買高等法院維持了勞資法庭的判決。

2017年,通用汽車宣布停止在印度銷售雪佛蘭品牌汽車,經銷商對此表示抗議。圖片來源:Imago/Zuma Press

“在決定逐步停止印度業務後,通用汽車與所有相關部門保持合作,以確保獲得必要的批準,”通用汽車發言人喬治·斯維戈斯(George Svigos)表示。

高管們稱,工會最終同意回到談判桌前,並表示將撤回所有訴訟,以換取通用汽車最初提出的遣散方案。

通用汽車浦那工廠前工會主席桑迪普·貝加德(Sandeep Bhegade)表示,通用汽車一直善待員工。但工會反對關閉工廠,是因為成員們擔心難以找到另一份薪資優厚的工廠工作。這些員工原本指望靠這份高薪買房,並送孩子去私立學校讀書。

“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在拉人力車、開出租車之類的,”他說。

韓國汽車製造商現代汽車(該公司在印度生產汽車,既供國內銷售也用於出口)在法院做出判決後不久宣布,已收購通用汽車的浦那工廠。

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表示,不應將通用汽車的案例“視為反映監管障礙的警示故事”,並稱通用汽車工廠關閉耗時長久,並非單純由勞工法規導致。該政府指出,由於地緣政治問題導致出售給長城汽車的計劃告吹,大量時間被白白浪費。

“在兩年多的時間裏,這座工廠的命運與一項在國家和國際層麵陷入停滯的商業交易緊密相連,”該邦勞工專員辦公室表示。

專家稱,如果地方政府支持企業退出,整個局麵可能會完全不同。

2021年福特汽車宣布將關閉在印度的兩座工廠時,塔塔集團(Tata)收購了其位於古吉拉特邦的工廠。由於這家印度企業同意接納所有員工,此次交易過程相對順利。

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金奈市,員工們曾多次提交請願書,試圖阻止福特當地工廠的關閉。

盡管員工試圖阻止,但福特仍獲得了關閉其位於印度東南部金奈工廠的許可。圖片來源:Idrees Mohammed/EPA-EFE/Shutterstock

泰米爾納德邦工業秘書阿倫·羅伊(Arun Roy)表示,該邦政府在法庭上公開支持福特,批準其關閉工廠,並允許該公司從工廠運走部分設備。

“不歡而散沒有任何好處,”他補充道,“畢竟,他們在這裏投資過,也在這裏創造了就業機會。”

羅伊指出,為退出企業提供便利,也能為未來的合作保留好感。

羅伊表示,福特保留了金奈工廠的所有權,以維持在印度市場的立足點。

福特在一份聲明中稱,印度“對我們而言仍是一個重要的地區”。

該汽車製造商去年宣布,計劃重啟金奈工廠的生產,主要用於出口。金奈還設有福特的業務與技術中心,雇傭了超過1.1萬名員工,為軟件工程、財務分析等領域提供支持。

經濟學家認為,較高的工廠關閉率是充滿活力的商業環境的體現——在這樣的環境中,效率較低的企業會被淘汰。但印度的數據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

查特吉參與撰寫的論文顯示,在印度,關閉企業的成本極高,導致每年僅有3%的工廠關閉,這一比例在全球處於最低水平之列。相比之下,越南每年有超過17%的工廠關閉,中國約為10%,美國則為9%。

該論文通過對政府數據的分析發現,印度約20%的製造企業處於“苟延殘喘”的狀態——它們占用資金卻毫無產出,實際上已淪為“僵屍企業”。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