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初秋的夜宴在江蘇盱眙的小城街頭拉開序幕。夜色中,十裏飄香的十三香小龍蝦濃鬱撲鼻,數千食客圍坐在長桌旁,麵前是一盆盆紅彤彤的小龍蝦,熱氣騰騰。而在每年6月的盱眙龍蝦節的萬人龍蝦宴上,來自各地的“蝦迷”舉箸品嚐這一鮮香麻辣的美味,場麵如同狂歡嘉年華。
一位當地餐飲老板高學文感慨道:“若不是盱眙龍蝦節,誰能想到守著一口鍋炒龍蝦,也能有今天的事業?”
這盛況經由數十個網絡直播間傳向全國,“盱眙龍蝦”從一個地方特產變成了全民味蕾的共同記憶。一隻小龍蝦,正悄然撬動著一個縣域的命運,引發我們探究盱眙小龍蝦崛起密碼的興趣。
盱眙龍蝦節盛況,圖源:澎湃新聞
小縣崛起傳奇:
外來蝦種如何變身致富寶貝
盱眙縣,地處淮河下遊、洪澤湖南岸,曾經是江蘇省的經濟薄弱縣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這裏的人們開始嚐試將一種外來物種:克氏原螯蝦(即小龍蝦)端上餐桌。
彼時誰也不曾料到,小龍蝦會成為盱眙的“金字招牌”。
盱眙擁有得天獨厚的水域生態:千裏淮河在此與洪澤湖交匯,形成數十萬畝灘塗濕地,水草豐茂、餌料充足,孕育出的龍蝦個大肉嫩、品質上佳,被稱為“蝦中白富美”,具有“三白”(腮白、腹白、肉白)的顯著特征。得益於這樣的自然稟賦,盱眙小龍蝦天生便有了聲名鵲起的資本。
然而,光有好食材不足以造就傳奇。一道“十三香小龍蝦”的誕生,為盱眙龍蝦注入了靈魂。1993年,調料師傅許建忠攜家人來到盱眙,在山城市場開了一間“老許調料行”。
他根據祖傳藥膳配方和五香粉、鹵料的特點,研製出一種融合肉桂、丁香、花椒、砂仁等十幾味中草藥的十三香調料,恰巧當地小飯店老板王學禮得知此事,萌生了用十三香烹製小龍蝦的念頭。
王學禮從許建忠處購得一批十三香調料一試,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小龍蝦鮮香麻辣又帶一縷藥材的回甘風味,食客讚不絕口。不久,這家名叫“三元飯店”的小館子在周邊地區名聲大噪,甚至跑到南京開出了分店,十三香小龍蝦的美名由此傳開。
可以說,十三香配料的巧妙應用,讓平平無奇的小龍蝦搖身一變為淮揚菜中新貴,也為盱眙龍蝦後來風靡全國奠定了基礎。
順勢而為:
節慶IP打造全國知名品牌
一鍋熱騰騰的十三香龍蝦飄香之餘,盱眙人更是借勢打造了“大龍蝦節”。2000年,盱眙縣委政府首次試水“龍年龍蝦節”,僅兩天就吸引了三萬多名食客到場,賣出近百噸小龍蝦。
嚐到甜頭後,2001年盱眙正式舉辦首屆“中國龍蝦節”,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模式籌集資金,舉辦萬人龍蝦宴、民俗水上婚禮等活動,並通過媒體全方位傳播,徹底叫響了“盱眙小龍蝦”的品牌。
此後,每年一屆的龍蝦節不斷推陳出新:早期開捕式、萬人宴、巡遊秀;後期跨城聯動、國際交流,讓節慶從飲食盛事升華為文旅嘉年華。
隨著品牌力的增強,盱眙龍蝦成為全國知名的“美食名片”。
權威數據顯示,盱眙龍蝦已連續多年占據中國水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價值榜首,成為連結盱眙與全國消費者的金色橋梁。由此可見,不斷沉澱的文化IP和節慶運營,讓原本默默無聞的小縣城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與其他也嚐試小龍蝦產業的縣域不同,盱眙依托龍蝦節這一文化平台,不斷豐富品牌內涵:開幕式巡遊、龍蝦開捕儀式、萬人龍蝦宴、煙火秀、水上婚禮等活動將飲食、文化與旅遊巧妙融合,吸引各地遊客紛至遝來。
盱眙還建成了中國第一家小龍蝦博物館,把龍蝦的曆史故事、烹飪文化乃至民間趣聞都呈現給遊客。這些舉措讓“小龍蝦之都”這塊招牌更具文化溫度和故事性,增強了品牌黏性。
早在2004年,“盱眙龍蝦”就成功注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盱眙全縣上萬農民從養殖、烹飪到流通各環節紛紛投入,湧現出一大批身家百萬的“蝦王”。
2023年,盱眙龍蝦榮膺全國品牌農業領域的“神農獎”,真正實現了由地方特產向國家級知名品牌的跨越。直至目前,盱眙龍蝦品牌價值已連續10年位列全國水產類公用品牌第一名。
使得小龍蝦“盱眙”品牌崛起的背後,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協同發力同樣功不可沒。盱眙縣將龍蝦產業作為“第一富民產業”,持續在政策、資金、組織上保駕護航。
縣裏成立了龍蝦產業黨工委,統籌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資源,構建“大黨建”引領產業的格局;設立每年1500萬元的龍蝦產業扶持專項資金,用於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品牌推廣等。
行業組織方麵,組建了全國最大的淡水龍蝦產業社團:江蘇省盱眙龍蝦協會,該協會擁有“盱眙龍蝦”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商標專用權,負責區域品牌的獨立運營,並牽頭成立了中國龍蝦產業聯盟,統一品牌形象與標準。
此外,盱眙先後製定了《地理標誌產品盱眙龍蝦》等一係列標準,覆蓋從養殖、加工到餐飲服務的全流程,建立起完善的產業規範體係,牢牢掌握了行業話語權。
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協會運作、多方合力,盱眙在區域品牌打造上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治理協同之路。
遊客體驗小龍蝦捕撈
一二三產聯動:
打通龍蝦全產業鏈閉環
如果說美食是名片,那麽產業鏈就是根基。如果說精彩的節慶和營銷把“小龍蝦”這張名片推向全國,那麽完善的全產業鏈布局則將這張名片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盱眙人深知,“一隻蝦要富一方”,離不開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實現從田間池塘到餐桌餐館的閉環運作。
因此,經過30多年的發展,使產業從最初的“捕撈+蝦仁加工+餐飲”,形成集苗種選育、生態養殖、加工出口、餐飲旅遊、節慶文化、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截至目前,盱眙龍蝦總產值達到378億元,其中一產產值90.65億元、二產產值70.62億元、三產產值216.73億元。
在第一產業,盱眙率先創新出“蝦稻共生”生態種養模式,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當地充分利用110萬畝水稻田資源,在稻田中養蝦,龍蝦以田間害蟲和雜草為食,稻穀則因不施農藥化肥而更加有機綠色,形成良性循環。與傳統“稻麥輪作”相比,“蝦稻共生”每畝增收約2500元,讓廣大稻農額外增利。
截至目前,盱眙全縣小龍蝦養殖麵積近98.5萬畝,其中“蝦稻共生”達78.5萬畝,湧現出4000多戶種養大戶(經營麵積50畝以上)。
“北有五常大米,南有盱眙龍蝦米”,盱眙選育出適合稻漁共作的優質水稻品種,推出了獨具特色的“盱眙龍蝦香米”,榮獲全國稻漁綜合種養優質稻米金獎、江蘇好大米特等獎等稱號。有機蝦稻米售價每公斤40元以上仍供不應求,稻蝦共生不僅產出了綠色好糧,也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此外,盱眙還與科研機構聯合攻關,成功培育出全國首個克氏螯蝦新品種“盱眙1號”,相比普通品種生長速度快、個頭更大,在相同養殖條件下50天收獲體重提高18%以上,被譽為“超級小龍蝦”。新品種的推廣有望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並鞏固盱眙在全國小龍蝦種業領域的領先地位。
在第二產業,盱眙大力延伸龍蝦加工鏈條,提升附加值。
縣裏建成占地1200畝(約369畝)的現代化龍蝦加工產業園,引進和培育了祥源農業、泗州城、叮咚買菜、和善園等龍蝦深加工龍頭企業。全縣每年可加工整肢速凍龍蝦逾1萬噸,產值約5億元;70多家調味品企業年產各類龍蝦調料上萬噸,再創產值5億元。
例如,當年的十三香創始人許建忠如今成立了許記味食公司,研發出70多款龍蝦調料產品,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同時,盱眙發展龍蝦配套產業,2家企業年產10萬噸龍蝦專用飼料,產值6億元;打造副產品“龍蝦香米”製品加工中心,29家企業加工“龍蝦香米”,年工業產值達10億元。
可以說,小龍蝦從苗種、飼料,到調料、速凍食品、休閑零食,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產業集群。
從前,小龍蝦經濟的產值主要集中在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而如今,盱眙正通過深加工“二次創業”,不斷提高第二產業比重,實現產業結構更均衡、更抗風險。
在第三產業,盱眙的餐飲、文旅、電商等“龍蝦經濟”也風生水起。
全縣擁有各類龍蝦餐飲門店上千家,其中不少是加盟連鎖店,遍布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每年龍蝦季節,“夜經濟”火爆:大排檔裏座無虛席,食客們啤酒龍蝦走一波,盱眙縣城的不夜街區燈火通明。
據統計,2024年盱眙龍蝦超過一半產值由餐飲旅遊等第三產業創造。可見,小龍蝦撬動的不僅是農業和加工製造,更帶旺了餐飲服務、文化旅遊等整個消費市場。
為了進一步放大品牌效應、激活城市消費場景,盱眙以“龍蝦+夜市+文旅”的融合模式,打造出一批龍蝦主題街區,成為縣域旅遊的流量入口和情緒錨點。
尅街自2024年改造開街以來迅速躥紅,借助“盱眙龍蝦”這一金字招牌IP可謂得天獨厚。當地政府將原本經營慘淡的商業廣場升級改造成以龍蝦美食文化為主題的街區,在開街之初即通過官方宣傳、達人探店、高速路牌等線上線下渠道為尅街造勢聚人氣。
短短一年內,尅街已成長為席卷社交平台的網紅美食街。今年“五一”假期尅街創造單日客流峰值超5萬人次、銷售小龍蝦200噸的紀錄;整個假期街區接待遊客累計達15萬人次,成為城市夜經濟的新地標。
食客們置身其中,大快朵頤,從經典的十三香、蒜泥、麻辣口味,到近年流行的花雕、白灼,甚至創意十足的簋街、幹煸、蛋黃,應有盡有。許多遊客專程為這一口地道味道而來,體驗“深夜在盱眙街邊吃龍蝦”的獨特樂趣。
尅街上吃龍蝦的市民遊客,圖源:人民網
這種“舌尖的美味帶動腳下的旅行”現象,使得吃一頓龍蝦搖身變成體驗一個龍蝦嘉年華,讓小龍蝦從餐桌美食升華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和旅遊名片。
通過持續運營龍蝦節這一IP紐帶,盱眙已成功把“吃一頓龍蝦”升級為“過一個龍蝦節”,將過境的流量變成了留駐的留量。近年來“五一”等假期期間,遊客在盱眙過夜停留的比例高達76%,全縣酒店入住率接近90%,創曆史新高。
“美食引流、景區留客”的閉環效應顯現:美食把人吸引來,完善的文旅配套和特色體驗讓人們樂於多停留幾日。
通過打造龍蝦博物館、龍蝦主題公園、“兩天一夜”精品線路等文旅新業態,盱眙正在將縣域旅遊從以往的“過境型”升級為“目的地型”,讓小龍蝦IP成為撬動地方文旅經濟的新支點。
而在今年夏天,借助“蘇超”賽事的東風,把體育的激情與小龍蝦的鮮香融為一體,讓“體育+文旅+美食”的消費熱潮不斷升溫。
盱眙龍蝦節盛況,圖源:澎湃新聞
數智賦能:
縣域製造與直播電商融合助推產業升級
新時代的盱眙,不僅依托傳統,還借助數字和科技的翅膀。
政府與企業合作推動冷鏈物流建設,大幅降低活蝦運輸損耗,讓95%以上的城市可實現下單次日達。電商直播興起後,盱眙加快布局,以“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模式,大規模組織本地電商節目和網紅直播,一場場線上龍蝦盛宴推送至千家萬戶。
近年來,江蘇省級龍頭電商產業園、縣級直播基地等不斷落地,鄉村農戶和新農人紛紛扛起話筒、開起直播間售蝦,原本循序漸進的農村電商已經駛上了“高速列車”。
值得一提的是,在盱眙官方主導的龍蝦產業“二次創業”浪潮中,“縣域製造+直播+產業升級”的融合發展模式正日趨成熟。當地依托國有龍蝦產業集團整合養殖、加工、流通各環節資源,引入社會資本共建產業項目。
2021年,盱眙與叮咚買菜合作共建的小龍蝦工廠投入試運行,15,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車間每天可加工4萬斤活蝦,實現從清洗、油炸、急凍到包裝的全流程標準化生產。
2023年起,盱眙進一步打造集小龍蝦繁育、研發、深加工於一體的供應鏈基地,讓小龍蝦從稻田到餐桌的流程壓縮到僅24小時。當日清晨6點捕撈的活蝦運抵工廠,經過去泥、三段式清洗、油爆入味等程序,當夜即可包裝完畢並於淩晨2點發出,次日清晨便送達北上廣深等主要消費市場。
同時,盱眙投資建成了全國首個全球龍蝦交易中心,集交易、集散、檢測、倉儲於一體,為小龍蝦提供從產地到餐桌的一站式流通平台,加速了“盱眙龍蝦”全國輸出的效率。
通過這一係列舉措,盱眙正在用工業化和數字化思維推動小龍蝦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在保持品質口味不變的前提下拓展出了千億級的市場空間。
此外,盱眙已啟動多條龍蝦深加工“超級工廠”項目,伴隨超級工廠建設,盱眙不斷拓展龍蝦深加工鏈條。
從預製菜到調味料,從休閑食品到飼料加工,多個板塊加速發展。政府和企業推動“小龍蝦+預製菜”模式建設,涵蓋養殖、生產、冷鏈倉儲、營銷等環節,大力發展蝦尾仁、調味整蝦等產品。
預計今年底前一期主樓建成並投入生產。該項目投產後年產值約15億元,可提供400多個就業崗位。這使得盱眙龍蝦正從單一的養殖生產向標準化工廠化邁進,使“小龍蝦”成為驅動縣域經濟提質增效的新增長點。
富民強縣:
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一蝦先行,諸業並進”。盱眙小龍蝦產業的崛起,帶動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百姓增收、城鄉互動的鄉村振興之路。
首先,在產業興旺上,小龍蝦已經成長為盱眙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和縣域經濟“壓艙石”。全縣龍蝦年交易量達17萬噸,龍蝦一產、二產、三產形成閉環,每個環節都解決大量就業。
據統計,目前盱眙直接從事養殖、加工、餐飲、銷售、文旅等與龍蝦相關行業的有約21萬人,占全縣人口近四分之一。可以說,小龍蝦提供了“富民”的廣闊舞台,不論是農戶、廚師、電商主播還是物流司機,“每一個想靠龍蝦增收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賽道”。
為提升從業者技能,盱眙當地持續開設龍蝦產業免費培訓班,內容涵蓋養殖技術、烹飪廚藝、電商運營等,每年培訓上萬人次,力求讓鄉親們人人有本領、戶戶有門路。
其次,小龍蝦產業鏈的壯大有效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通過蝦稻共作,盱眙廣大稻農實現了種養雙收益。“盱眙龍蝦香米”等農產品品牌的打造,則讓傳統糧食品質升級、價格倍增。
當地很多從前外出打工的青年返鄉創業,當起了養蝦能手或開起龍蝦館,不僅自己富了口袋,也反哺帶動了村莊的發展。村集體通過流轉土地發展稻蝦基地、參與龍蝦旅遊開發等,收入渠道更加多元。
一些貧困戶也在龍蝦產業中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門路,龍蝦養殖成為鄉村振興的大動力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小龍蝦成就了盱眙的“富民產業”,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的生動樣本。
此外,龍蝦產業還提升了盱眙的縣域治理水平和對外形象。在龍蝦的帶動下,盱眙完善了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強化了食品安全監管,培養了大批本土企業家和職業技能人才。縣裏連續多年舉辦龍蝦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招商引資推介會,吸引了八方資金和智力匯聚。
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都梁古城,如今因龍蝦蜚聲海內外,成為一張響亮的城市名片。
當人們品嚐麻辣鮮香的小龍蝦時會自然想到盱眙,提起盱眙也必然聯想到小龍蝦,兩者實現了深度綁定。盱眙縣已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產業興旺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小龍蝦之於盱眙,不僅是美味,更是“富民金卡、城市名片、經濟芯片”,既讓百姓鼓了腰包,也提升了城市知名度與軟實力,走出了一條縣域特色產業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產業升級也催生出一批新業態和新職業。目前盱眙全縣活躍著上千家線上店鋪,年網絡銷售額在龍蝦總銷量中的占比持續提升。過去,它主要依賴節慶活動和夜市消費場景,如今,隨著冷鏈物流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一特色產業正悄然完成渠道轉型。
越來越多的盱眙龍蝦門店將業務從線下堂食延伸到線上配送,把“快遞龍蝦”作為新的增長引擎。
同時,“龍蝦之都”不僅湧現了新農人主播、網絡營銷師、供應鏈管理師等數字時代職業,還創辦了全國首家龍蝦產業學院,免費培訓本地青年學習龍蝦烹飪和電商運營技能。越來越多懷抱創業夢想的年輕人投身這一紅火產業,在家門口搭上數字經濟的快車。
以小龍蝦為媒,盱眙成功走出了一條“文旅帶動、製造支撐、電商賦能”三產融合的發展新路,持續擦亮了“中國小龍蝦之都”這張閃亮的縣域名片。
經驗啟示:
從“龍蝦之都”看縣域振興之路
盱眙小龍蝦產業的成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其中蘊含的經驗對其他縣域不乏借鑒意義:
堅持長期主義,繪就發展藍圖:盱眙人在小龍蝦這件事上整整耕耘了三十餘年,“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尤為難能可貴。
從1990年代末全民捕蝦吃蝦的風潮興起,到2000年首屆龍蝦節奠基,再到如今二次創業謀劃千億產業,盱眙始終錨定龍蝦不放,一任接著一任幹,踏實把一個產業做深做透。
對廣大縣域而言,選擇一個契合自身稟賦的特色產業,堅持久久為功、持續投入,才能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短視,打造真正的區域名片。
打造區域品牌IP,講好產業故事:盱眙深知品牌的力量,從注冊地理標誌、規範行業標準,到創辦龍蝦節、建博物館、出文創、拍宣傳片,多管齊下塑造了“小龍蝦之都”的整體形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文化元素的挖掘,如十三香配方、龍蝦民謠、美食典故等,使一隻小龍蝦承載了豐富的曆史和人情味。這種“產業+文化+旅遊”的IP打造模式,讓產品有了溫度,品牌有了粘性,可持續的發展後勁也就更足。
貫通全產業鏈,構建利益共同體:盱眙通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形成了種養加銷、吃住遊購全鏈條聯動的格局產業鏈上的各環節、各主體緊密協作,既提高了抗市場風險能力,又確保了價值更多留在本地,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從蝦農、加工廠商到餐飲商戶、電商主播,大家擰成一股繩,共享品牌紅利。其他縣域在推進產業振興時,也應注重縱向延伸鏈條、橫向聯合各方,打造命運共同體,避免“單打一”導致效益外流。
創業型政府與市場活力同頻共振:盱眙模式下,政府發揮了重要的引導和服務作用,先提供資金政策支持,再搭建協會平台對接市場,推動科研攻關和標準製定。但同時,政府又尊重市場規律,充分激發民營企業和農戶的積極性。
例如,通過“龍蝦節”這樣的舞台吸引市場營銷,通過電商直播讓新農人登場唱主角。這種政企協同、上下聯動的做法,使產業既規範有序又充滿活力,值得各地借鑒。
盱眙小龍蝦從地方小吃成長為撬動鄉村振興的大產業,說明隻要找準特色和路徑,特色產業便能“航行萬裏”。正如盱眙所踐行的那樣,當傳統農業遇見新業態,鄉村振興的畫卷正被一幅幅“龍蝦之都”的傳奇故事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