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女兒接班第二年,鋰礦巨頭成功扭虧!

周期之下,鋰礦行業的景氣度,再度提升。

伴隨著一輪新周期的開啟,鋰礦巨頭業績率先扭轉。

從虧損79億元到實現盈利需要多長的時間?

天齊鋰業給出的答案是“半年”。

據此前披露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天齊鋰業實現營收48.33億元,同比下滑24.71%;實現淨利潤8441萬元,同比增長101.62%。

雖然營收下滑超過兩成,但瑕不掩瑜,因為天齊鋰業的淨利潤相當搶眼,即便盈利隻有8441萬元,但相比去年全年虧損79.05億元已經大幅扭虧。

對於這樣的半年度成績單,資本市場也選擇了用真金白銀進行“投票”。截至最新收盤,天齊鋰業總市值突破700億元,年內漲幅超過了30%。

具體來看,上半年天齊鋰業之所以能夠大幅扭虧,和此前的一樁並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根據財報披露,上半年SQM業績同比大幅上升導致天齊鋰業投資收益增加,僅SQM確認的投資收益就達到2.35億元,天齊鋰業上半年的投資收益借此由去年同期的-11.21億元增至2.05億元。

回看天齊鋰業這些年的發展史,其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市場地位,跟這些年的兩次海外並購有著很大關係,而這兩次海外並購其實就是相當於兩次的“豪賭”。

在此背景下,天齊鋰業的實際控製人蔣衛平的財富也開始止跌。根據股權穿透顯示蔣衛平持有天齊鋰業22.83%的股權,按照最新收盤價格計算,持股市值超過了160億元。根據2025年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蔣衛平家族以210億位列全球第1306位,較去年下滑561位。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4年4月,蔣衛平就將企業交到了“85”後女兒蔣安琪手中。在此前的業績重壓時,蔣衛平曾公開聲援蔣安琪。蔣衛平說:“交班是我到了歲數一定會交,這個交班不僅僅是把董事長名號交出去,而是一個傳承。”

兩次“豪賭”

“賭性堅強”,這是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掛在辦公室的四個大字。

實際上,在鋰礦領域“賭”已經十分常見。比如寧德時代,正是通過“豪賭”三元鋰才奠定了動力電池巨頭的地位。

例如,同樣作為鋰業巨頭的贛鋒鋰業,過去十幾年裏其在全球範圍內瘋狂並購礦產資源,而這背後同樣也是一場又一次的豪賭。

天齊鋰業也是如此,作為鋰業巨頭之一,天齊鋰業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市場地位,正是源於兩次大的“豪賭”。

而這兩次“豪賭”也一舉讓其成為全球鋰業巨頭。

時間拉回2008年,當時天齊鋰業的前身射洪鋰業,還隻是一家年產能不足5000噸的鋰鹽加工廠,麵臨上遊資源受限、下遊市場狹窄的雙重困境,發展並不順利。而當時為天齊鋰業提供鋰精礦的是泰利森鋰業,其核心資產是位於西澳大利亞的格林布什鋰輝石礦,這是當時世界上正在開采的儲量最大、品質最好的鋰輝石礦藏,曾供應全球約65%的鋰礦石產量,鋰資源占全球35%的市場份額,市場地位可見一斑。

2012年,同樣是全球鋰產品主要供應商之一美國洛克伍德控股公司宣布,擬以每股6.5加元、總價約7.24億加元的對價全麵收購泰利森。如果洛克伍德最終收購成功,那麽全球鋰資源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而天齊鋰業不僅將失去穩定的原料來源,更可能在未來麵臨巨頭的壓製。

麵對生存危機,天齊鋰業做出了第一次的“豪賭”的決定,搶在洛克伍德之前,收購泰利森。資料顯示,當時天齊鋰業的總資產不到16億元、年淨利潤還不到5000萬元。

雖然自身實力和資金都不足,但還好天齊鋰業獲得了中投公司的幫助。2013年,天齊鋰業母公司天齊集團成功收購泰利森母公司文菲爾德100%的股權。在這樁“蛇吞象”並購成功後,天齊鋰業從一家單純的鋰加工企業升級為資源+加工一體化企業,體量快速膨脹。

成功收購泰利森後,天齊鋰業又將目光放到了智利化學礦業公司(即SQM)身上。資料顯示,SQM是當時全球最大的碘和硝酸鉀生產企業和領先的碳酸鋰和氫氧化鋰生產商,其運營著全球範圍內含鋰濃度高、儲量大、開采條件成熟的智利阿塔卡瑪鹽湖資產,行業地位十分突出。另外,SQM分支機構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其生產的產品銷往110多個國家,如果能夠成功入股SQM就意味著進入全球最優質的鹽湖鋰資源領域。

2016年,天齊鋰業斥資2.09億美元收購了智利的鋰鹽生產企業SCP,後者持有SQM發行在外B類股約2.1%的股份,這是天齊鋰業對收購SQM的首次嚐試。2018年5月,收購SQM的機會再次出現,天齊鋰業公告擬以每股65美元的價格,總計約40.6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9億元)收購SQM 23.77%的A類股股權。交易成功後,加上此前持有的B類股,天齊鋰業將間接持有SQM總股本的25.86%,成為SQM的第二大股東。

在收購SQM股權後,天齊鋰業形成了“澳洲鋰輝石+南美鹽湖”的全球頂級鋰資源布局,真正躋身全球鋰業第一梯隊,成為鋰業巨頭之一。

“豪賭”仍在繼續

今年上半年,在鋰價格依舊低迷不振的背景下,天齊鋰業卻成功扭虧為盈,實現了8441萬元的淨利潤。

要知道,在去年天齊鋰業的全年虧損高達79.05億元,即便去年上半年虧損也高達52.06億元,所以今年上半年天齊鋰業堪稱“絕地大反擊”。

而推動天齊鋰業業績扭虧為盈的關鍵,正是此前的海外並購。在半年報中,天齊鋰業將扭虧的原因總結為三點:

第一,得益於公司控股子公司文菲爾德鋰礦定價周期縮短,其全資子公司泰利森化學級鋰精礦定價機製與公司鋰化工產品銷售定價機製在以前年度存在的時間周期錯配的影響已大幅減弱;

第二,公司重要的聯營公司SQM上半年的業績同比大幅上升導致投資收益增加,僅SQM確認的投資收益就達到2.35億元,公司上半年的投資收益借此由去年同期的-11.21億元增至2.05億元;

第三,澳元兌美元持續走強,導致匯兌收益金額增加。

在這三點中,SQM業績增長帶來的投資收益提升最為關鍵。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SQM鋰鹽銷量達到10.8萬噸,同比增長13%,其中智利鋰鹽10.4萬噸,Holland項目4000噸。SQM預計今年智利鹽湖鋰鹽銷量同比增長10%,約為22萬噸,Holland項目全年銷售指引上調至2萬噸LCE,全年鋰鹽總銷量將達到24萬噸,同比增長近20%。今年上半年,SQM實現營收149億元,淨利潤16.2億元,確認投資收益2.35億元。

東吳證券在研報中指出,今年上半年SQM貢獻穩定投資收益,下半年隨著銷量增加,天齊鋰業的投資收益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從目前來看,天齊鋰業這兩筆海外並購已經相當成功,但天齊鋰業並未就此止步,而是瞄向了下一個方向,固態電池上遊材料。

資料顯示,在穩步推進鋰鹽產能的同時,天齊鋰業正大力拓展固態電池上遊領域,此前,天齊鋰業在接受調研時透露,公司通過投資布局、技術研發與上下遊協同合作等方式,積極參與固態電池產業鏈的發展。從目前來看,天齊鋰業在布局固態電池產業鏈已經有實質性的進展,比如天齊鋰業通過子公司成都天齊持有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約3%的股權,以跟蹤固態電池行業的前沿技術趨勢和商業化進程。

不過,天齊鋰業想要在固態電池上獲得成功並不容易,因為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還有很多難題亟待解決。在技術層麵上,硫化物固態電池仍存在界麵阻抗高、循環壽命短等技術難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指出:全固態電池的界麵阻抗問題尚未突破,產業化至少還需要5到8年。在成本方麵,目前全固態電池的成本遠高於傳統液態電池。據行業數據,硫化物固態電池的成本目前高達每千瓦時150美元以上,是現有液態電池的3倍左右。

整體而言,天齊鋰業選擇發力固態電池,相當於再一次的“豪賭”,至於這一次“豪賭”能否成功,或許隻有時間能給我們答案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