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一則關於匹克“全員降薪”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不脛而走,據藍鯨新聞報道,多位受訪匹克在職員工證實了降薪一事基本屬實,並按照梯度降薪,最高降幅達50%。業界分析,匹克可能遭遇經營困境。
然而,就在“全員降薪”風波發生前不到兩周,匹克在家鄉泉州的“中華慈善日”活動上宣布向泉州慈善總會捐贈1億元。一麵是向內收緊褲腰帶,對員工薪酬“動刀”;另一麵是對外一擲億金,彰顯企業社會責任。強烈的反差,更是引發外界對其真實財務狀況的猜測。
自2016年從香港交易所私有化退市後,匹克逐漸遠離公眾視野。在這近十年時間裏,曾同屬“晉江係”同袍的安踏通過一係列並購,成為營收逼近400億元的全球性體育用品集團;特步深耕跑步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增長曲線。唯有匹克,與時常因“野性消費”而短暫出圈的鴻星爾克一起,成為“難兄難弟”,在光環外承受著市場份額被擠壓的陣痛。
降薪、捐款、掉隊,這三個看似不相關的詞匯,共同描繪出匹克當下麵臨的複雜處境。
億級捐贈背後的降薪風波
據藍鯨新聞報道,匹克體育計劃進行降薪,且部分崗位的降幅可能高達50%。多位匹克在職員工證實降薪一事基本屬實,並透露出公司在發薪日的前四天才口頭通知此事,並未發布任何正式文件,也沒有進行一對一的溝通的關鍵細節。這種突然且缺乏透明度的操作方式,加劇了員工的不安與猜測。
輿論發酵數日後,匹克董事長許景南在最近的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此次薪酬調整並非“全員降薪”,而是針對特定範圍,且公司整體的降薪幅度實際上不到10%。很明顯,這一官方回應旨在為事件降溫。
無論降薪幅度是否為官方口徑的“不到10%”,降薪已是既定事實。在宏觀經濟承壓、消費市場複蘇乏力的背景下,企業通過調整人力成本來應對經營壓力本是常見的商業行為。但對匹克而言,這次事件的特殊性在於,它暴露出的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成本控製問題。
就在降薪風波前的9月5日,在泉州市舉辦的第十個“中華慈善日”主題宣傳活動上,匹克現場宣布捐贈1億元,用於支持家鄉慈善事業。這筆巨款,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堪稱大手筆。
降薪與捐贈,這兩件看似非常矛盾的事件背後,匹克極有可能麵臨現金流危機與潛在的公司治理問題。業界分析,降薪以一種倉促的方式進行,企業短期內支付薪酬等剛性成本的能力可能出現了問題,這或是現金流緊張的信號。億元捐贈,即便可以分期支付,也代表一筆巨大的未來現金流出承諾。
有分析認為,作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匹克的重大決策很可能仍由創始人家族主導。億元捐贈的決策,也可能更多體現創始人許景南的個人意誌、家族的社會責任感,未必是基於公司整體財務狀況和運營需求的理性商業決策。
從港股明星到A股“釘子戶”
匹克,是一個典型的“晉江模式”創業樣本。創始人許景南從閩南山路上運送貨物的板車夫做起,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先後開辦了磚廠、木箱廠等多個小型企業,完成原始資本積累。
1984年,國際巨頭耐克在泉州設廠。許景南也正是在此時,與朋友合夥投身運動鞋行業,準備為耐克做配套生產。就在他的廠房建成之際,耐克卻突然撤離泉州。這次沉重的打擊沒有擊垮許景南,反而逼他走上了一條自創品牌的道路。
1989年,許景南正式成立了自己的鞋服企業,最初取名為“豐登”。但很快,他將品牌改名為“匹克”(PEAK)。為了迅速站穩腳跟,他高薪聘請了耐克撤離時留下的技術人員和工人,並果斷將重心放在當時國內尚屬藍海的籃球鞋領域。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建立嚴格質量管理體係,匹克從一開始就站在了一個高起點上,為其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憑借在籃球領域的深耕和品牌營銷,匹克迅速崛起成為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2009年9月,匹克體育登陸港交所主板。上市不僅為匹克帶來了充裕的發展資金,也極大地提升了其品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
在港股上市的七年間,匹克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隨著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競爭加劇和庫存危機爆發,包括匹克在內的眾多品牌都麵臨著巨大的增長壓力。資本市場上,港股投資者給予中國消費品牌的估值普遍偏低,這讓匹克的市值長期處於一個不溫不火的狀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匹克於2016年5月宣布停牌,並於同年11月正式完成了私有化。根據其退市前的最後一份完整年報,匹克在2015年的營業收入為31.07億元。對於私有化的原因,公司當時的官方解釋是“為更有效地整合資源,掌握發展機遇,推動公司長期發展” 。
業內普遍認為,這套官方說辭背後,隱藏著一個更具雄心的資本運作計劃:從估值偏低的港股退市,轉而謀求在估值更高的A股市場重新上市,以實現公司價值的重估和最大化。這在當時是一種頗為流行的資本操作路徑,許多中概股都曾嚐試通過私有化回歸A股,以獲取更高市盈率。
私有化退市後,匹克便將全部重心押在了回歸A股上。為了讓自己的“故事”對A股投資者更具吸引力,匹克進行了一係列布局。2018年起,公司先後收購了休閑服裝品牌“旗牌王”、童裝品牌“嗒嘀嗒”以及瑞士戶外品牌“奧索卡”,試圖構建一個多品牌、多品類的業務矩陣。
2020年,許景南公開表示,計劃用三年時間成功在A股上市。為了給上市“輸血”,2021年9月,匹克體育宣布完成一輪近15億元的戰略融資。這筆巨額融資,將匹克的投後估值推高至百億元以上。時任CEO許誌華表示,融資將加速公司的A股上市進程,並宣布了雄心勃勃的渠道擴張計劃:未來3年內,在一二線市場開設800-1000家匹克態極店,在三四線市場增加1000-1500家匹克綜合店。
然而,資本的加持並未能鋪平匹克的A股之路,匹克的IPO申請遲遲沒有出現在公眾視野。近年來,國內IPO審核趨嚴,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合規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匹克在退市後的經營業績並未公開,但從此次降薪風波來看,其盈利狀況難言樂觀。上市進程的無限期拖延,無疑會給匹克管理層帶來巨大的壓力,迫使他們采取更激進的手段來改善財務報表,而降薪,或許正是這種壓力傳導下的結果。
在匹克還在為A股上市而苦苦掙紮的這些年裏,國內體育用品市場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踏體育以“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戰略,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85.4億元,歸母淨利潤70.31億元,營收規模超過了李寧、特步、361度三家之和。李寧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2025年上半年營收也有148.2億元。特步則在跑步這一垂直領域找到第二增長曲線,上半年實現營收68.4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21.5%,表現亮眼。
反觀匹克,雖然沒有公開的財務數據,但其2015年退市時約31億元的年營收,早已被昔日的對手們遠遠甩在身後。安踏如今半年的營收,是匹克當年全年的12倍以上。這種差距已經不是量級上的,而是維度上的。安踏通過收購FILA、始祖鳥等國際品牌,成功實現了品牌向上突破;李寧憑借“中國李寧”的國潮風和核心科技,抓住了年輕消費群體;特步則用索康尼等專業品牌,在細分市場建立了護城河。
在競爭對手們完成從“批發”到“零售”、從“品牌”到“心智”的全麵升級後,匹克似乎仍停留在傳統的經營思維中。2016年的那次私有化,本意是跳出港股的價值窪地。但回望近十年,這次“跳躍”更像是一次戰略誤判,讓匹克錯過了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並逐漸掉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