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買不起,中產看不上”,迪卡儂的文案又“翻車”了

一場由“處女地”一詞引發的修辭爭議,讓平價運動品牌迪卡儂卷入輿論漩渦。

近日,多位網友發帖稱,迪卡儂產品宣傳頁麵出現,“海洋是一塊尚未開發且無邊無際的處女地”的表述,並質疑處女地“用詞不當”,消息引發廣泛討論。

有人認為,將女性身體符號用於自然景觀的修辭是對女性的物化與不尊重。也有網友表示,“處女地”是一個中性詞,平時使用非常廣泛,並不帶其他色彩,用在文案中並無不妥。

(圖源:新浪微博)

(圖源:官網)

01 文案秒刪,客服打太極,網友吵翻天

爭議爆發後,迪卡儂官方迅速撤下了相關廣告圖片和文案。迪卡儂官方客服對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表示:“我們一直在關注,也在持續地跟進中,已經反饋給相應負責人。”

《現代漢語詞典》為“處女地”提供了中性的注腳:“未開墾的土地。”在過往的語言體係中,它確實常被用來形容純淨、待開發的領域。然而,在社交媒體的顯微鏡下,每個詞語都被賦予了超越其字麵意義的聯想與解讀。

(圖源:中華網)

當“處女”的性別隱喻與“地”的被動性相結合,便觸動了公眾對女性物化議題的敏感神經。一封封投訴信湧向迪卡儂,社交媒體上,“不買、抵製、湊單退”的聲浪,匯聚成一場用錢包投票的抗議。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網友認為無需過度敏感,“處女座再過幾年都得改名,Virgin/maiden直譯過來的,這兩個詞都有純潔的特性”。

而這場“詞語風波”,對迪卡儂而言,或許隻是其“身份危機”的又一幕。這個曾以“高性價比”和“專業大眾化”俘獲無數中國消費者的運動品牌,近年來卻屢屢卷入輿論漩渦。

02 討好中產的迪卡儂,讓人高攀不起了

曾幾何時,迪卡儂這個法國運動體育品牌是運動愛好者的“快樂老家”。那片藍色的倉庫式賣場,是“平價樂園”的代名詞。幾十塊的T恤,百元級的裝備,閉眼入不心疼的暢快,為它贏得了“平民運動天堂”的桂冠。

從1976年創立,到2025年在中國擁有200多家門店、2024年全球銷售額約合人民幣1200億元‌的成績,迪卡儂一路發展靠的就是“低價不低質”這張王牌。

然而,時過境遷,那個平價衣櫥裏的老朋友,突然讓老粉們“高攀不起了”。

當99元的經典速幹T恤漲到149元,249元的抓絨外套飆升至499元,甚至一雙登山鞋標價1099元時,評論區炸了。

“被背刺了!”“迪卡儂開始拋棄窮鬼了嗎?”話題衝上熱搜,閱讀量破億。冰冷的數據印證了這種體感:據三聯電子廠Pro報道,2022-2024年間,迪卡儂的商品銷售均價從128.81元漲至196.32元,漲幅高達52%。

(圖源:新浪微博)

這波漲價,讓迪卡儂陷入了一個無比尷尬的境地:“窮人買不起,中產看不上”。

現在,走進任何一家迪卡儂門店,你都能看到這種割裂的消費圖景:左邊是幾十元的純色T恤,右邊是69999元的全碳纖維公路車。

這仿佛是迪卡儂內心掙紮的寫照:既舍不得放棄大眾市場的基本盤,又眼饞中高端賽道的高利潤。

(圖源:官網)

這背後,是迪卡儂對“薄利多銷”模式的焦慮。2021到2023年,其全球營收增幅從21.3%驟降至1.15%。根據其2024年業績報告,迪卡儂全球收入微增,利潤卻下跌15.5%至7.87億歐元,創下十年新低。零售商的身份,似乎走到了瓶頸。

於是,在2022年首位女性CEO、擁有穀歌和宜家背景的芭芭拉上任後,一場“品牌重塑”運動轟轟烈烈地拉開序幕。換Logo、講專業、上探高端,迪卡儂想撕掉“運動界優衣庫”的標簽,擠進中產的購物車。

但問題來了:中產憑什麽買賬?

有人說,中產消費,買的從來不隻是產品本身。花5000元買始祖鳥,買的是“戶外精英”的人設;排隊搶lululemon,買的是“自律給我自由”的生活方式。這些品牌販賣的是故事、是文化、是情緒價值。

而迪卡儂給了什麽?一件漲價後的抓絨衣,Logo沒變,設計沒變。在別人眼裏,它和你三年前買的那件沒什麽不同。這種缺乏“身份賦能”的漲價,在老用戶看來是“背叛”,在中產眼中則是“自不量力”。

今年8月,有媒體報道,迪卡儂正計劃出售中國子公司約30%的股權。該業務初步估值區間約10億-15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00億元)。迪卡儂則以“不予置評”作回應。

“處女地”的文案爭議,不過是這場轉型困境的冰山一角。它暴露了迪卡儂更深層次的迷茫:在拋棄“平價”之後,它並未真正學會如何“討好”中產。

當老用戶因“被背刺”而轉身離去,新用戶又因“不夠格”而駐足觀望時,這場豪賭的籌碼,或許正在被一點點耗盡。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