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航空、蜜雪冰城、拚多多…為何越低價越賺錢?

做低價生意的企業都在賺錢,難道廉價時代來臨?

近期多家航空公司陸續發布2025年中報。國內最賺錢的航司是哪家?不是國航,不是東航,不是南航,因為上半年國航虧損18.06億元、東航虧損14.31億元、南航虧損15.33億元,其中國航和南航連續3個季度虧損,東航則連續22個季度虧損。均在2024年虧損的基礎上持續虧損。

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現在春秋航空竟然成為國內最賺錢的航空公司。2025年上半年,春秋營收為103.04億元,同比增長4.35%;淨利潤為11.69億元,同比下降14.11%。雖然增收不增利,但在大部分航空公司出現虧損的情況下,春秋航空的盈利依然讓不少消費者詫異。

春秋航空的半年報財報發布後,作為最能賺錢的航空公司卻並未引來資本市場的青睞,在8月29日、9月1日和9月2日三個交易日股價三連跌,隨後一波連漲之後又是一波連跌,截至9月10日,春秋航空的股價較財報發布前依然處於微跌狀態。2025年年內,春秋航空股價由年初的開盤價56.83元微跌至9月10日收盤的53.32元,整體跌幅為6.2%。反而是虧損的國航股價在財報發布後股價漲了2%,同樣虧損的南航股價也有小幅上漲,東航和春秋航空類似,財報發布後股價微跌1.4%。

截至9月10日收盤,國航、南航和東航最新市值為1349億元、1100億元和916.2億元,春秋航空同期的市值為521.6億元,市值方麵春秋航空和頭部三大航空公司的市值差距明顯。

隻有經濟艙的低價競爭

公共衛生事件後航空公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衝擊,中國航協在2024年曾發布通報稱,該年經濟艙平均票價同比下滑超10%,在行業票價水平普遍同比下降的情況下,原本票價水平相對偏低的春秋航空,受到的影響也相對更小。

299元、199元、99元甚至低至9元的低廉票價,是春秋航空“攬客”的重要手段,這也是春秋航空客座率一直偏高的根本原因。2025年一季度,春秋航空的客座率高達90.6%,同期國航、東航和南航的客座率分別為78.5%、79.1%和80.3%,和春秋航空最少差了10個百分點。同樣作為民營航空公司的華夏航空的客座率也隻有85.4%。這意味著春秋航空的飛機更“滿”,成本攤得更薄。同時春秋航空同期的票價降幅5%,為各大航空公司最低,國航、東航和南航的票價降幅分別為9%、11%和8%。

春秋航空的CEO王煜曾說過:“我們的目標不是讓乘客舒服,而是讓乘客便宜地飛。”這種理念比較適合國內或東南亞等鄰近國家的短途。而在國際航線複蘇緩慢的情況下,此舉倒顯得頗為明智。

相比國航等三大航購買了大量A350、B787的寬體機,春秋航空更偏愛A320窄體機,在國際航線達不到預期的情況下,寬體機在國內的競爭優勢全無,畢竟成本太高,導致利用率偏低,遠沒有春秋航空A320窄體機那般靈活調度,A320窄體機的成本更低,可以更低地卷價格。

在座位間隔保持不變的前提下,春秋航空通過降低座椅的厚度來增加座位數,A320機型由180座增至186座,2020年又引進240座的A321neo機型,截至2024年擁有92架A320機型和12架A321neo機型,甚至有媒體報道稱春秋航空不僅是降低座椅厚度,還縮短了座椅間的距離,此舉可以增加40%的載客量。

和三大航不同,春秋航空沒有頭等艙和公務艙,隻有經濟艙,如此一來比三大航的座位數多出10%到15%,經濟艙的客座率更高,可以有效攤薄運營成本。

在降成本方麵,春秋航空簡直做到了極致。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都在行業中“墊底”,比如2024年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僅為2.49億元和2.72億元,分別占總成本的1.43%和1.57%。同期國航兩項費用為35.31億元和26.12億元。東航為29.15億元和20.16億元,南航為35.32億元和20.49億元,均遙遙領先春秋航空。2025年上半年春秋航空兩項費用為1.248億元和1.485億元,依然處於行業低位。

另類“生財之道”?

論實力春秋航空遠不如三大航,春秋航空另辟蹊徑實行差異化運營策略,比如‌紅眼航班占比高‌,利用非黃金時段降低起降費用‌。‌直銷渠道為主‌直接降低銷售費用,官網直銷比例超90%,大幅度減少分銷成本。今年上半年其單位成本0.303元/ASK,同比下降3.5%。‌‌

和三大航提供免費餐食不同,春秋航空並不提供免費餐食。如果乘客在飛機上餓了想吃餐食,隻能額外加錢,省下的餐飲成本直接降低運營成本,成為淨利潤。

餐食是客機運營重要成本之一。航協數據顯示,2024年國航的航空餐飲費用同比增長38.74%。以三大航的東航和南航為例,2024年東航的餐食相關費用為42.27億元,同比增長41.23%,南航餐食相關費用高達44.06億元,同比增長71.91%。而東航同期虧損為42.26億元,南航同期虧損16.96億元,如果他們都和春秋航空一樣操作,都是處於盈利狀態。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國航、東航、南航的旅客人均餐食成本分別為26.82元、30.07元和26.75元。春秋航空實力無法和三大航相比,以每份成本20元計算,其A320機型186座,2025年客座率90.5%,每趟航班則直接節省成本約3400元。

同時和三大航免費托運行李不同,春秋航空在行李托運這塊也成為不少乘客的“噩夢”,本以為低價買到機票,能夠便宜出行,結果卡在行李托運上的費用往往比三大航的機票都貴不少。春秋航空官網也明確表示超惠飛等機票不可免費托運。

在春秋航空的行李托運頁麵有諸多對乘客行李的限製條件,比如嬰兒旅客無免費行李,比如免費攜帶的行李不超過7KG,且對高寬厚各有明確限製,甚至連行李箱的輪子都包含在內,符合免費攜帶的行李高寬厚分別為40cm、30cm和20cm,經常出行的乘客都很清楚,這樣的苛刻條件幾乎無人能符合。

以9月22日春秋航空大連到上海浦東機場的9C8844航班為例,票價487元,但乘客若攜帶30KG的行李,則要額外收取450元,行李托運費比機票貴出40%。總計費用約937元。再以春秋航空9月22日邯鄲至廈門的9C7025航班為例,票價320元,同樣攜帶30KG行李,行李托運費為450元,行李托運費比機票還高出40%,總費用為770元。

三大航中的東航和國航也有大連至上海浦東機場的同樣路線航班,其中東航MU5647的票價為475元,國航CA8953的票價為481元,春秋航空的票價相比其他航空公司的票價並不便宜。而一旦乘客購買乘坐,在機場被收取幾乎和機票等價甚至高於機票價格的行李托運費,會是怎樣的心情?黑貓投訴平台關於春秋航空的投訴累計超過14000件,除了不少投訴退票手續費太高之外不少是投訴行李托運的。

這些不起眼的行李托運和客艙餐飲等輔助業務,每年最少為春秋航空帶來6億元的營收,2024年財報顯示該項業務營收10.3億元,同比增長了14.4%,占總營收的5.2%。機票價格看似便宜,托運費用不便宜的春秋航空,讓一些本想省錢的乘客,花了更多的錢。

低價為什麽能賺錢?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最近低價的公司反而往往都是最會賺錢的,春秋航空在眾多航空公司中以低價著稱,卻是最能賺錢的航空公司。茶飲賽道裏最賺錢的是最便宜的蜜雪冰城,2024年淨利潤44.54億元,電商這幾年增速最快的是主打低價的拚多多,2024年淨利潤1124億元,而以優質但價格相對偏高的京東同期淨利潤隻有413.6億元,淨利潤約為拚多多的1/3,市值也隻有拚多多的1/4。

低價商業模式的盈利邏輯在整體消費降級的大環境如魚得水,公開數據表明,目前國內對價格敏感的用戶高達6.8億,這也給低價策略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土壤。

春秋航空、蜜雪冰城和拚多多都有極致的成本控製體係,通過供應鏈的垂直整合,極大降低運營成本。春秋航空單一機型戰略降低30%維修成本,蜜雪冰城自建檸檬/茶葉種植基地,原料成本降低40%,拚多多農產品直連產地,流通環節減少3-4級。而三家的運營效率堪稱行業的“革命”,春秋航空人機比35:1,效率超行業均值40%,蜜雪冰城單店日均銷量800杯,坪效達行業3倍,拚多多農產品48小時直達,損耗率從30%降至8%。

精準市場定位策略成為低價企業的生存法寶,尤其是在‌下沉市場具備一定的統治力。春秋航空紅眼航班占比達35%,填補非黃金時段需求,蜜雪冰城縣城市場占有率超60%,拚多多農產品GMV突破5000億,覆蓋3億新用戶。下沉市場主要針對價格敏感用戶,春秋航空客座率91.5%,票價僅為同行50%,蜜雪冰城4-8元價格帶形成絕對壁壘,拚多多百億補貼轉化率超行業均值3倍。

創新盈利模式設計上低價企業也大同小異,都有另類的‌基礎服務免費+增值收費“生財之道”,春秋航空通過增大客容量,以及餐飲收費和托運行李費等其他業務收入來盈利,2024年該項業務貢獻10.3億元。蜜雪冰城通過2元冰淇淋引流帶動茶飲銷售,拚多多8元包郵商品帶動高客單價商品銷售。通過極致的成本控製,春秋航空單位成本0.3元/公裏,蜜雪冰城單杯成本控製在3.2元,拚多多農產品數字化改造降低40%運營成本,同時,春秋航空空乘銷售提成占工資30%,蜜雪冰城加盟商毛利率穩定在55%,拚多多通過砍一刀等社交裂變獲客成本僅為阿裏1/5。

低成本模式的核心在於“用服務減法換價格優勢”,但這一邏輯在消費降級與競爭升級的雙重衝擊下同樣麵臨挑戰。比如三大航現在也在內卷票價,傳統的低成本航空采用的高密度座艙布局+高客座,進而形成成本優勢,在票價方麵足以吸引旅客,免費餐食和免費托運,以及高鐵普及下的全麵競爭,或對春秋航空帶來不小影響,同樣茶飲賽道如今都進入下沉市場,蜜雪冰城的低價策略也麵臨考驗,而拚多多因商品質量也麵臨挑戰。

以極致低價吸引海量用戶,通過規模化和成本控製實現盈利。這種“低價高量”模式精準契合當前消費趨勢——在經濟不確定性下,消費者更趨理性,追求性價比。三者均把握了大眾市場對“實惠”的強烈需求,用規模效應將低價轉化為競爭優勢,證明低價不僅可持續,更是主流消費趨勢的體現。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