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還沒鬧明白,人民幣穩定幣又是什麽?

“人類正在進行一場新貨幣革命,中國需要參與,不能掉隊。”

上周剛剛結束的外灘大會,堪稱一場關於數字資產未來的“思想核爆”。

對於普通人來說,它們的內容大都晦澀難懂,但落實到未來,有兩個專有名詞,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

其一,是老朋友“數字人民幣”。自2019年啟動試點以來,這一完全由國家監管、央行背書的官方數字人民幣,已經逐漸滲透到地鐵公交、商超零售、政府補貼發放等日常場景中,成為國內支付體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一環。

2020年,支持數字人民幣付款的超市

其二,是新朋友“人民幣穩定幣”,這個未成型的概念,隸屬於“法幣穩定幣”的一種,目前尚未落地,仍在業內人士的議論之中。

所謂“法幣穩定幣”,就是錨定某種法定貨幣、價值穩定的加密貨幣。例如,USDT(泰達幣)發行方承諾“1:1錨定美元”,即每發行1枚穩定幣,發行方的銀行賬戶裏就有1美元的資金作為保障。

目前,穩定幣被認為有助於提升跨境支付效率、降低成本,為企業出海和個人匯款提供便利。對國家而言,在未來的全球數字金融競爭中,誰能率先布局穩定幣,或許就能在國際金融格局中掌握更多主動權。

4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STABLE法案,旨在為支付型穩定幣建立聯邦監管框架;5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指導和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關鍵程序性投票,可能在年底前完成立法;英國發布了關於穩定幣發行、加密資產托管及加密資產公司財務穩健性的監管提案……

手機App裏的穩定幣

中國也在布局——長期作為“金融橋頭堡”的香港,正在加快“法幣穩定幣”的探索。8月,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實施,明確要求在香港發行法幣穩定幣或發行錨定港元價值的穩定幣主體必須申領牌照。這正是香港為穩定幣製度化、合規化發展鋪設的軌道。

三個月前,央行行長潘功勝首次提到穩定幣時,同樣指出,數字貨幣和穩定幣的發展,讓跨境支付更高效的同時,也對金融監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與此同時,因使用場景相近且看似都是透過“虛擬世界”完成支付,當人們熱議人民幣穩定幣時,數字人民幣也不可避免地被拿來比較——

有人認為,兩者是互補關係:一個主打在岸,一個拓展離岸,共同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但也有人擔心,兩者可能存在競爭,例如,在跨境支付中,如果人民幣穩定幣更高效、更容易被接受,會不會擠壓數字人民幣的空間?

在公眾輿論中,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穩定幣仿佛隻能“擇一而用”。

實際上,圍繞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穩定幣的爭論,不僅關乎金融科技創新和人民幣國際化,也涉及我國在國家金融安全與全球金融話語權方麵的戰略抉擇。

那麽,什麽是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穩定幣?它們有何不同?人民幣穩定幣是否會推出,又將走向何方?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多位專家,請他們為我們深入解析。

大頭有話說

Q1

“數字人民幣”“人民幣穩定幣”分不清楚?

劉興亮

知名數字經濟學者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發行與法律屬性:

數字人民幣由央行主導、雙層投放、定位M0現金的數字形態,法償性、可控匿名、可編程,政策工具屬性強,體係穩健性最高。

人民幣穩定幣(港版“法幣錨定穩定幣”)由持牌機構發行、要求1:1高質量儲備、穿透監管與托管安排,更貼近商業化創新與Web3生態。

適用場景:

數字人民幣在小額高頻、民生惠補、政務繳費等零售支付與精準投放更有優勢,可“可編程+可控匿名”。

穩定幣在鏈上場景、24×7跨平台清結算、DeFi/鏈遊/資產代幣化(RWA)等“原生鏈上”生態更靈活,但需強約束以防擠兌與鏈上風險外溢。

跨境與互操作:

數字人民幣跨境更多走官方互聯互通(如mBridge批發型多央行平台),強調即時、原子結算與合規。

穩定幣跨境天然24×7可達、對接全球鏈上流動性,但反洗錢/製裁合規與儲備安全是命門。

數字人民幣=“國家級底座”(穩與管),穩定幣=“市場化前端”(活與快)。互補>對立,但在用戶心智與支付入口上會存在一定競爭。

廖望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律師

數字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直接發行,其政策目標聚焦於國內支付體係現代化與金融主權維護,強調中心化監管與反洗錢合規。更多的是在岸的場景。

而人民幣穩定幣,應該是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是區塊鏈上的“人民幣”,會由市場機構推動,服務於中小企業跨境匯款、電商平台結算與鏈上貿易融資等場景。

所以,我認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更多地應該在當下出海的環境中去拓展,服務“人民幣出海”這一重要戰略。同時,也能夠充分利用區塊鏈與穩定幣的優勢,在跨境場景中得到體現。

目前,由於海外的場景更加市場化,企業更傾向於直接使用法幣穩定幣,而非數字人民幣。想要使用數字人民幣,需要考慮交易對手是否接受的,就像貿易場景,進口方想要支付非洲的小幣種,而中國出口方不接受,就需要美元結算。

劉曉博

財經評論員

公眾號“劉曉博說財經”

數字人民幣從2019年開始試點,逐步進入推廣期,但在普通人生活中使用的頻率仍然不高,有待進一步創新應用場景。未來將側重於國內零售支付和小額匿名、大額可追溯的官方跨境結算通道。

對於大宗的跨境貿易結算和國際收支,客戶首先考慮的是合規、安全,所以使用數字人民幣的可能性較大,但也看政策要求,而小額支付、參與加密貨幣炒作,估計更傾向於使用穩定幣。

未來,人民幣穩定幣是否可以廣泛使用,要看產品的設計,是否好用、是否安全,是否能保護客戶隱私等。未來中國人的支付方式,可能是第三方支付、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穩定幣三者並存的局麵。數字人民幣如果不努力,可能是市場份額最小的。

外商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

Q2

為何要探索人民幣穩定幣?

廖望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律師

區塊鏈的本質是分布式賬本,這與傳統複式賬本完全不同。美國證監會已經明確提出,未來將把資本市場遷移到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之上,而目前鏈上的美元資產已占到90%。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在這一新的賬本體係中占據一席之地。

如今,圍繞中國在全球金融市場地位和人民幣國際化的競爭,已不再局限於傳統法幣體係,而是轉向了鏈上的新戰場。

Circle的USDC和Tether的USDT已經分別在不同區域為美元穩定幣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種背景下,人民幣穩定幣的切入顯得尤為迫切,無論是通過人民幣穩定幣計價的鏈上金融資產,還是以其推動的跨境貿易,都是提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路徑。

向遠之

廣西科技大學老師

數字貨幣是全球趨勢,發展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穩定幣,不僅能提升我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話語權,主導中國版本的數字貨幣方案,還能擴大人民幣在結算場景中的應用,削弱美元在國際支付中的壟斷地位,吸引更多國際客戶配置人民幣資產,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最根本的是,需要數字人民幣和穩定幣與實體經濟深度結合,尋找更多賦能實體的應用場景,同時加強監管,防範金融詐騙,確保其健康發展。

劉興亮

知名數字經濟學者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發展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穩定幣,對我國資本市場、國際話語權、全球地位、人民幣國際化等均具有戰略意義:

第一,支付—清算—定價一體化能力增強:e-CNY與CIPS/mBridge的協同,提升跨境直聯效率與主權清算能力,在合規、可追溯與風控可編程上形成新優勢。

第二,參與並塑造國際標準:通過BIS項目與HKMA等同業協作,在多央行互操作、鏈上合規技術(合規模塊/合規即結算)上貢獻方案,增強規則話語權。

第三,資本市場與數字資產生態:合規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的並行,為RWA、跨境ETF申贖、數字債券等提供T+0或近實時結算基礎,降低交易對手與結算風險。

第四,人民幣國際化的“可選路徑”:在傳統通道(CIPS/SWIFT gpi)與新型通道(mBridge/穩定幣)之間提供組合拳,提升使用便捷性與網絡外溢。

在發展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穩定幣的過程中,有以下核心參與者:

央行/監管當局:人民銀行(e-CNY頂層設計、運行規則)、港金管局HKMA(穩定幣持牌與CBDC研究)、BIS創新樞紐(mBridge平台協作)。

金融基礎設施:CIPS(人民幣跨境清算主幹網)、mBridge(多央行批發CBDC平台)、SWIFT gpi(全球銀行間加速通道,與人民幣業務並行互補)。

持牌金融機構與清算行:承擔錢包、結算、做市、托管等職能,是雙層投放與穩定幣儲備/贖回的關鍵樞紐。

科技平台/場景方:電商、出行、跨境貿易平台、RWA/鏈上應用方,為支付入口與應用落地提供土壤。參考e-CNY大規模零售試點與鏈上穩定幣應用的全球經驗。

Q3

“人民幣穩定幣”可能的走向?

薛清和

智本社社長

首席中心宏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當前央行並未推出人民幣穩定幣相關的條例,可能處於論證或計劃階段。

未來,更可能在香港推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而境內大概率不會推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運行機製可能類似於現在的港元穩定幣條例。

需要注意的是,穩定幣和加密貨幣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去中心化和全球自由流通,這對當前全球範圍內各國政府的金融與稅收監管、跨境結算與打擊洗錢等犯罪行為都是一個挑戰,同時鏈上金融對傳統金融形成的替代與競爭存在巨大的確定性。中國政府對穩定幣與加密貨幣也一直保持謹慎態度。

那麽,為什麽美國的穩定幣條例還會出台?兩個競爭邏輯是主要推動力:

??第一,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的民間力量,與基於國家組織的中心化的政府力量之間的博弈。最近五年,美國傳統金融交易者逐漸接納比特幣,意味著民間力量逐漸形成勢能並影響美國的黨派、政府和國會,而特朗普政府借勢將加密貨幣納入監管,二者從對抗逐步走向合作。

??第二,各國法幣與金融市場之間相互競爭。盡管最初各國政府對加密貨幣都保持警惕,但是在去中心化大勢下,政府也擔心錯失新技術潮流和鏈上金融機遇,被其他國家捷足先登。美國政府率先推出穩定幣條例,從而激活了全球不少政府關注並跟進。

7月18日,特朗普簽署天才法案

因此,在謹慎的態度與競爭的壓力相互作用下,這是一個博弈與探索的過程。

廖望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律師

未來,我認為我國應該推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采用雙軌製。在離岸場景,使用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充分發揮區塊鏈及穩定幣的特性,降本增效,並覆蓋國家“一帶一路”的大戰略。而在在岸場景中,可以設計好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與數字人民幣的機製,將離岸合法合規地回歸到在岸。

劉興亮

知名數字經濟學者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目前,香港已先行落地穩定幣持牌製度,等於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CNH圈層)”提供合規通道;內地層麵仍以數字人民幣為主線。

未來的發展,我更看好“雙軌製”:

軌一:數字人民幣繼續擴大零售應用,並在官方主導的跨境試點中與批發CBDC平台(如mBridge)對接。

軌二:(持牌)人民幣穩定幣先在香港與跨境鏈上業務試水,圍繞RWA、鏈上貿易融資、港交所數字資產生態逐步拓展——但需滿足高強度審慎監管與儲備合規,並與內地監管口徑保持一致性。

目前,企業在國際支付/跨境貿易中,存在場景化選擇:

標準貿易、B2B批量結算:傾向CIPS+傳統跨境銀行網絡(含SWIFT gpi),因其覆蓋度、合規與開票對賬流程成熟;若與mBridge逐步對接,可獲得更低時延與原子結算。

鏈上原生或需24×7鏈上清結算(如RWA、鏈上抵押/保理):傾向持牌人民幣穩定幣(待牌照落地後的合規發行人),因其與智能合約原生兼容、跨平台互通。但必須滿足KYC/AML與儲備披露要求。

零售與政務、補貼直達:e-CNY勝在政策工具屬性與可控匿名/可編程,便於普惠、補貼、場景券等。

此外,企業可行替代方案清單包括:CIPS(人民幣跨境清算)、SWIFT gpi、離岸人民幣賬戶(CNH)體係、銀行直連/銀團現金管理、以及(試點中)mBridge批發CBDC。

對企業而言,我有三條“操作建議”:

左一點:先把“底座”打通。企業應優先接入CIPS與SWIFT gpi、打通多幣種現金池與對賬體係;關注mBridge試點機會,提前做賬務與合規模塊改造。

右一點:鏈上要“持牌合規+場景牽引”。若涉及鏈上資金流,堅持持牌穩定幣與可審計托管,優先選擇有真實貿易/融資/RWA場景的閉環;不要為“收益農場”而犧牲合規與品牌風險。

下一點:把e-CNY當作“政策工具接口”。用e-CNY做補貼發放、消費券、應急保障、員工福利等“高頻小額+可編程”場景,既順應政策,又能降低手續與對賬成本。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