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出海東南亞:價格戰血拚、混動技術碾壓

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深度變革的當下,中國汽車出海正成為行業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連續兩年保持全球第一,這一成績標誌著中國汽車產業在國際舞台上的強勢崛起。在此背景下,騰訊汽車推出“出海”係列策劃,旨在深入探尋中國汽車走向世界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本期《車市熱議+》邀請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一苒一刻創始人一苒,德國EAC歐亞谘詢合夥人韋舒琪,以及騰訊汽車產業觀察主編-郭亦非,以“中國車深耕東南亞”為主題,重點圍繞中國汽車出海東南亞地區的現狀、機遇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深入探討中國汽車東南亞地區出海突圍戰下的機遇、挑戰與破局之道。

核心觀點

1)汽車消費特點

韋舒琪:東南亞市場的獨特優勢有三點:本土汽車品牌稀缺;地理、氣候與中國相似度高,與中國企業在情感和文化上緊密相連;投資環境穩定。

一苒:泰國民眾對電動車的態度卻普遍謹慎。原因是充電樁設施不足,油電價差較小,補貼和綠牌政策力度弱於中國,缺乏換購電動車的迫切理由。

2)日係長期紮根

韋舒琪:日企出海常以“聯合艦隊”形式推進,背後有商社等資本力量支撐,不僅車企OEM主導,更有資本與當地資源深度協同。日係品牌在東南亞的核心競爭力,源於其長期沉澱的“DNA”,包括產品可靠性,幾十年積累的高知名度,以及深度的本地化深耕。另外,日企更注重長期社會責任。

3)車市價格戰

韋舒琪:基於成本優勢的合理調價是正常市場競爭,但若陷入無利潤“內卷”,既不可持續,也可能損害產業生態,需平衡市場份額與長期信譽,避免因短期價格策略影響海外可持續發展。

一苒:長期看價格是中國汽車出海的優勢,當前國內車企盈利艱難,海外市場前期投資重、盈利周期長,需持續輸血。若持續低價內卷,利潤將進一步壓縮。在“適者生存”的競爭下,企業能否扛過長期低價壓力是存疑的。

4)高產能與出口“橋頭堡”

一苒:在海外市場布局中,“本地生產、輻射全球”的設想看似美好,實則落地困難重重,更多是吸引投資的概念,實際執行中麵臨市場容量、法規差異、投資成本等多重挑戰,難以成為可持續的出海路徑。

韋舒琪:在海外產能布局上,"本地生產輻射區域市場"的設想麵臨現實挑戰,各國間存在隱性貿易壁壘,實際出口時會遭遇諸多阻礙,輻射東盟整體市場尚且困難,更不用說以此為跳板進軍歐洲。

5)當地建廠成必然趨勢

韋舒琪:中國車企赴東南亞建廠決策需綜合評估市場容量與風險。主流品牌如比亞迪、上汽通過本地化生產攤薄成本,未入局品牌如極氪則更趨謹慎,若市場規模有限,貿易進口或代工模式更劃算。

6)智能化接受度

韋舒琪:東南亞消費者對車輛智能化配置的需求遠超車企預期,這是中國產品與日係競爭的關鍵亮點,但東南亞卻常因係統適配問題,國內生態無法帶入、被閹割,導致體驗降級。

一苒:中國汽車在東南亞的核心競爭力並非智能化標簽,而是成本優勢。智能座艙體驗會出現“錯位”的情況,短期內需解決係統本土化適配問題。

7)未來如何對抗日係?

韋舒琪:快速補齊品牌建設與營銷宣傳能力,中國車企在渠道控製力、配件完整度及維修機製等售後服務方麵差距明顯。當地生態構建如政府關係、金融保險、市場宣傳等合作夥伴等亦需時間沉澱。

一苒:中國車企出海存在“各自為戰”問題,而日韓企業則組團出海,例如車企、金融公司、保險公司協同,形成“跟團遊”式的生態合力。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協同作戰能力上的不足,需借鑒日韓經驗,加強產業鏈上下遊合作,以更穩健的方式推進電車普及。

以下為直播對話實錄(在不改變原有觀點的前提下,有刪減、精編和提煉)

騰訊汽車:東南亞地區的汽車消費市場整體呈現了哪些特點?

韋舒琪:東南亞市場的獨特優勢在於:其一,本土汽車品牌稀缺,目前僅馬來西亞有自主品牌,為中國車企提供了天然的進入空間;其二,地理、氣候與中國相似度高,且受儒家文化影響,與中國企業在情感和文化上緊密相連;其三,多數東盟國家與中國政治友好,投資環境穩定。

基於此,中國車企會更看重東南亞的市場潛力,包括中產階級逐漸壯大,汽車消費需求釋放等等。

一苒:泰國民眾對電動車的態度卻普遍謹慎。除曼穀外,多數人認為當前生活方式無需電動車,原因包括充電樁設施不足,油電價差較小,補貼和綠牌政策力度弱於中國,缺乏換購電動車的迫切理由。

當地大學老師和學生認可中國車品質,但認為“當下買電車為時尚早”,現階段更傾向過渡到混合動力。

騰訊汽車:為何日係車企能夠長期紮根東南亞市場?

韋舒琪:日企出海常以“聯合艦隊”形式推進,背後有商社等資本力量支撐,不僅車企OEM主導,更有資本與當地資源深度協同,例如從建廠給予資金支持,到生產、銷售、售後全環節提供資金、當地資源及政府關係助力,商業模式更倚重資本紐帶與資源整合。

而日係品牌在東南亞的核心競爭力,源於其長期沉澱的“DNA”。一是產品可靠性,二是幾十年積累的高知名度,三是深度的本地化深耕。

除產品力、渠道、資金、售後等基礎優勢外,日企更注重長期社會責任,如在柬埔寨機場的慈善項目、泰國洪災援助、基建與學校建設等,通過持續為當地社會貢獻贏得消費者高度認可。

相比之下,中國企業雖正加大本地慈善投入,但在經營模式協同性與長期社會貢獻的深度上,與日係存在差距,這也是日係品牌深受東南亞消費者青睞的重要原因。

騰訊汽車:如何看待中國車企在東南亞市場的價格戰?

韋舒琪:我認為價格戰需辯證看待:基於成本優勢的合理調價是正常市場競爭,但若陷入無利潤“內卷”,既不可持續,也可能損害產業生態。中國車企在發揮成本優勢的同時,需平衡市場份額與長期信譽,避免因短期價格策略影響海外可持續發展。

從企業競爭力看,中國產品成本優勢顯著,合理降價本是市場行為;但從海外社會視角,低價搶占份額易引發“產業空心化”擔憂,影響政府與民眾對華商信任。

去年泰國價格戰激烈時,某車企降價新聞引發震動,政府高度緊張,此前鈴木、日產相繼關停泰國工廠,中國產品憑借成本與供應鏈優勢快速搶占市場,雖屬“降維打擊”,卻導致當地企業受衝擊、工人失業,引發社會連鎖反應。兩個月後,部分中國車企因此被泰國政府約談。

一苒:長期看價格是中國汽車出海的優勢。泰國市場更直觀:比亞迪新車從130萬泰銖驟降至90多萬,五菱賓果接力降至70多萬,隨後又有廠商喊出60多萬,如今哪吒清倉價僅29.9萬泰銖,兩年間價格腰斬再腰斬。

當前國內車企盈利艱難,海外市場前期投資重、盈利周期長,需持續輸血。若持續低價內卷,利潤將進一步壓縮。在“適者生存”的競爭下,企業能否扛過長期低價壓力存疑的。

騰訊汽車:如何看待東南亞市場的汽車高產能與本地銷量有限的現象?是否會成為出口其他國家的“橋頭堡”?

一苒:在海外市場布局中,“本地生產、輻射全球”的設想看似美好,實則落地困難重重,更多是吸引投資的概念,實際執行中麵臨市場容量、法規差異、投資成本等多重挑戰,難以成為可持續的出海路徑。

全球市場容量有限,除東南亞外,澳洲市場雖百萬規模,卻執行比歐盟更嚴的安全法規,如額外偏置碰撞標準,中國車型需大量二次開發才能準入,且需為不同市場定製開發,額外投資巨大。

非洲市場整體規模小,南非市場有限,難以承載產能。更嚴峻的是,全球多地均在擴張汽車產能,而澳大利亞因人工成本過高,汽車工廠難以存活,最終投資者紛紛撤離。

韋舒琪:在海外產能布局上,"本地生產輻射區域市場"的設想麵臨現實挑戰。盡管東盟國家同屬一個區域,但各國間存在隱性貿易壁壘,實際出口時會遭遇諸多阻礙。理論上,泰國、印尼等國的產能或可相互調配,但對中國企業而言,更現實的策略是"local for local",產能優先滿足當地需求。

輻射東盟整體市場尚且困難,更不用說以此為跳板進軍歐洲。歐洲主機廠如大眾選擇中國安徽工廠出口歐洲,是看重中國成熟的供應鏈、物流體係及熟練工人。唯一可能的例外是左舵市場如越南、菲律賓,部分車企可能規劃國內產能來兼顧。

騰訊汽車:不僅僅是東南亞,基於現在的政策壁壘,當地建廠是不是將成為必然趨勢?

韋舒琪:中國車企赴東南亞建廠決策需綜合評估市場容量與風險。預期年銷不足2萬輛的車型使用貿易進口或代工模式更劃算,可規避建廠的高固定投資與產能閑置風險。中間地帶如某新勢力品牌在馬來西亞采用代工模式在本地組裝成為靈活選擇。如果代工費低於5000元/台,成本可控且風險分散,適合新進入品牌輕資產試水。

騰訊汽車:東南亞市場對汽車智能化如何看待?

韋舒琪:東南亞消費者對車輛智能化配置的需求遠超車企預期,這是中國產品與日係競爭的關鍵亮點。

調研顯示,泰國等市場消費者即便對A0/A00級小車也要求高階配置,而日係同級產品功能極其基礎,例如印尼本田熱銷車型中,七八成消費者不知自動駐車功能,反映出日係配置理念的滯後。

中國產品在國內已普及的智能化功能如智能車機、生態應用,在東南亞卻常因係統適配問題,國內生態無法帶入而被閹割,導致體驗降級。

盡管智能駕駛與生態突破麵臨法規、安全等複雜挑戰,短期內難完全實現,但消費者對高階功能的需求趨勢明確。

一苒:中國汽車在東南亞的核心競爭力並非智能化標簽,而是成本優勢。同等價位下配置更高、質感更好、空間更大或價格更優,這是吸引當地消費者的根本。智能座艙體驗會出現“錯位”的情況,例如國內先進的智能終端因無法匹配穀歌地圖等當地常用應用,導致功能實用性受限,短期內需解決係統本土化適配問題。

騰訊汽車:中國車企出海東南亞市場,未來如何更有效的對抗日係?

韋舒琪:品牌層麵,對比日係、歐洲品牌,中國品牌文化底蘊薄弱,需快速補齊品牌建設與營銷宣傳能力。渠道與服務上,日係通過與經銷商控股深度綁定渠道資源,中國車企在渠道控製力、配件完整度及維修機製等售後服務方麵差距明顯。

另外,當地生態構建如政府關係、金融保險、市場宣傳等合作夥伴等亦需時間沉澱。東南亞人均GDP低,消費者依賴金融分期購車,但中國車企金融支持不足,直接製約銷量。

一苒:中國車企出海存在“各自為戰”問題,而日韓企業則組團出海,例如車企、金融公司、保險公司協同,形成“跟團遊”式的生態合力。這種對比凸顯了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協同作戰能力上的不足,需借鑒日韓經驗,加強產業鏈上下遊合作,以更穩健的方式推進電車普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