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美聯儲降息的加入,宣告著新一輪全球大放水序幕的開始,也宣告著全球經濟開始進入到同一個周期。
一般來說,單個經濟體宣布降息並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可怕就怕,許許多多的經濟體都開始降息,步調一致,開啟共振。
遠的不提,就拿2020年來說,由於突發疫情,各國貨幣財政聯動著放水,不管以何種貨幣計價,黃金、股票、房地產等都齊刷刷地往上漲。
然而,疫後由於各國抗擊通脹的情況不一樣,放水的動作也開始錯位——我們降息,美歐加息。
如今,世界上能影響我們普通人的三大水龍頭:
美國因為就業大幅放緩即將於下周四(北京時間)開始降息,放水
歐盟已經於2024年6月開始降息,距離利率高點已經提前走了一半的路
我們則在水池裏已經連續泡了4年
毫不客氣的說,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周期又即將開啟新的共振,從“收緊”明確轉向“寬鬆”,開始重新大放水。
雖然大放水還沒正式開始,但資本卻早已開始行動。
具體信號有兩個:
其一,科技公司募資同比上升12%,4年來首次正增長;
其二,南下資金創紀錄。
截至9月5日,通過“港股通”南下的資金量已經突破10100億港元,刷新曆史紀錄,遠超去年全年。
其中絕大多數還集中在港股科技板塊。尤其是阿裏巴巴,連續11個交易日獲淨買入,總額超195億港元。
不僅如此,國內在香港上市的科技公司,近期還在不斷增加投資:
螞蟻數字子公司將80億美元能源資產搬到區塊鏈上
騰訊計劃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借錢擴張
阿裏巴巴領投機器人公司X Square Robot
......
這說明什麽?
說明資金正在搶先布局那些估值低、成長性明確的中國科技核心資產。
那麽,資本為何選擇香港呢?
我認為原因有二:
其一,香港資本足夠開放。
香港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對外的門戶,由於其資本流動不受限製,很容易受全球大放水的影響,特別是美聯儲降息的影響。一旦美元利率下降,國際資本就會回流湧入新興市場。
而港股正是最直接的“水位顯示器”。
其二,香港是我國創新的試驗田,更受風險資本追捧。
如今我們在區塊鏈上跟美元競爭影響力,穩定幣等新事物也隻在香港離岸展開,這奠定了香港在創新方麵資產的稀缺性。
總之,資本不等人。它們總是在政策、利好落地之前,就已經布好了局。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普通人該怎麽辦呢?
筆者以為,麵對即將到來的全球流動性寬鬆周期,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至少要做好三件事。
其一、認清大勢,保持清醒。
這一輪放水,背景不同於2020年。當時是為了應對疫情衝擊,有很多未知情況,所以水放的特別特別大。
而這一次,則是在抗通脹抑製經濟過熱的過程中開始的,雖然有貿易衝突等,但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這次全球放水雖然很大,但根上還是以“托底式放鬆”為主。
這意味著,資產價格會漲,但不會所有東西都漲,結構性行情將成為主流。
其二、關注科技時要選龍頭,選不準就選聚集龍頭的科技ETF。
今年開年,不管是港股還是大A,科技是主線、是共識幾乎沒有任何異議。
但在具體布局的時候,還是要遵循選強原則。
比如港股的科技ETF基金中,港股通科技ETF基金( 159101)因為成分股成分股數量少(共30隻),龍頭集中度更高(前三隻就占據了近一半倉位),為指數帶來更大彈性收益。2017年以來的年化收益為11.4%,遠高於中證港股通科技、恒生港股通科技、恒生科技和恒生互聯網。
其三、不要隨意追高。
大方向雖然向上,但科技股很容易受到放水速度和政策的影響而大幅波動。所以,不要盲目追高,更不要一把All in,逢回調分批更適合大多數人。
總之,新的放水周期已經開始,我們能做的,是看懂潮水的方向,提前站上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