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降價突圍,中國市場難掩隱憂

9月10日淩晨,蘋果公司發布了iPhone17係列。麵對在中國市場日益突出的競爭壓力,蘋果試圖通過“加量不加價”的iPhone17標準版,以及主打輕薄的全新產品線iPhoneAir來穩住基本盤。

但發布會後的資本市場並未給出積極反饋,蘋果股價當日下跌1.48%。投資者的謹慎態度凸顯出蘋果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麵臨的不確定性:從曾經的行業定義者,到如今不斷調整策略的追隨者,蘋果正處在戰略轉折點。

精準定價卡“國補”,蘋果放低身段保份額

發布會的焦點並不是突破性的新功能,而是標準版的定價。iPhone17標準版起售價保持在5999元人民幣,但存儲容量提升至256GB,並且首次配備120Hz高刷屏。市場普遍認為,這些改動是一次“務實”的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5999元恰好低於中國“國補”政策的6000元門檻。業內人士分析,蘋果的定價策略經過精確計算,目的在於最大程度觸發補貼,吸引主流消費群體。在此之前,華為剛剛發布三折疊旗艦手機和麒麟9020芯片,憑借技術創新在高端市場製造了聲勢。蘋果選擇通過價格和配置守住份額,顯示出不同的應對思路。

根據財報,蘋果大中華區收入在經曆連續下滑後,今年二季度依靠大幅降價才恢複4.35%的同比增長。這也解釋了蘋果為何選擇在iPhone17標準版上采取“以價換量”的策略。隨著華為和本土品牌持續向高端市場發起衝擊,蘋果的市場份額已跌至第五,其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高端形象正在被削弱。

iPhoneAir主打輕薄,卻被質疑性價比不足

除了標準版,蘋果還推出了新的產品線iPhoneAir,以取代銷售表現不佳的Plus係列。iPhoneAir厚度僅為5.6毫米,成為有史以來最薄的iPhone。市場研究機構Omdia認為,這一命名和定位與MacBook產品線的思路類似,蘋果希望通過“輕薄”創造新的高端賣點,同時為未來可能的折疊屏機型進行技術鋪墊。

但這種嚐試並非沒有代價。為了實現極致輕薄,iPhoneAir的後置攝像頭從雙攝縮減為單攝,續航能力也弱於標準版,僅能維持27小時視頻播放。此外,它全麵采用eSIM方案,但目前在國內僅有中國聯通支持,且用戶需要線下辦理手續。這提高了消費者的使用門檻,也限製了產品的市場滲透率。

摩根大通在研報中分析,iPhoneAir定價7999元,但其功能配置並不突出,整體性價比偏低。市場普遍預計,它在銷量上難以成為主力擔當。換句話說,iPhoneAir更多是一次麵向未來的試水,而非眼下的增長引擎。

AI服務缺席,國內用戶體驗差距拉大

在硬件上,蘋果采取了多種補救措施,但在AI層麵卻顯得被動。國內廠商已將大模型廣泛集成至係統和應用,而蘋果的AppleIntelligence迄今已在全球部分市場啟用,但在中國大陸尚未正式開放。這使得蘋果在人工智能方麵的差距被進一步放大。

這種滯後直接削弱了生態體驗。例如,剛剛發布的AirPodsPro3將“實時翻譯”作為最大亮點之一,但在國內市場,如果缺乏AI服務支持,該功能很可能無法使用。長期以來,蘋果引以為傲的“硬件+軟件+服務”的閉環優勢因此被打破。

硬件上也存在差異。資料顯示,國行版iPhone17Pro係列因保留物理SIM卡槽,內部空間受到擠壓,電池容量小於海外eSIM版本,續航表現受到影響。AI缺位且硬件縮水,讓國內消費者更明顯地感受到與海外市場的差距。

iPhone17的發布並不僅僅是一場常規的產品迭代,而是蘋果在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的一次戰略調整。蘋果正在放棄“以小見大”的產品哲學,轉而通過擴展產品線、追趕配置差距、強化價格策略來維持競爭力。

短期來看,這種做法可能有助於穩定銷量,緩解營收壓力。但長期風險同樣顯而易見:當蘋果越來越多地采用對手的邏輯來應對競爭,它的品牌差異化優勢正在被削弱。在全球供應鏈加速向印度、越南等地轉移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對蘋果的重要性仍然無可替代。如何在保持銷量與維護品牌定位之間找到平衡,或許是蘋果比推出一款更薄手機更艱難的考驗。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