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等人減持套現,或許隻是個人財務安排,但結合競爭格局加劇、新玩家湧入的背景,這場股權變更更像是攜程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
9月初,攜程向美國SEC提交的文件顯示,公司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計劃出售100萬份ADS,價值約737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5.27億元)。
“ADS”全稱是American Depositary Share(美國存托股份),它是一種專為非美國公司設計、便於其股票在美國資本市場流通的金融工具,核心是通過“存托”機製解決不同市場的交易規則、貨幣和法律差異問題。
這是梁建章2025年以來首次披露減持計劃。與此同時,攜程聯合創始人、總裁範敏也提交了減持文件,擬出售7萬股ADS,價值約454.44萬美元。
高管減持背後,攜程的股權結構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全球資管巨頭BlackRock(貝萊德)新晉成為大股東,持股數量超3481萬股,持股比例與梁建章持平,均為5.3%。
老板套現,外資入局
梁建章這次減持,算是攜程今年以來最受關注的高管套現動作了。
從攜程提交給美國SEC的文件能看到,他計劃賣掉100萬份ADS,按現在的股價算,這些ADS價值7375萬美元。
不光是梁建章,聯合創始人範敏也加入了減持隊伍,打算出售7萬股ADS,大概值454.44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就是3242萬元。這已經是範敏今年第四次減持了。
1月7日他賣了26萬股,套現1328.08萬美元;2月27日又減持15萬股,拿到859.5萬美元;到了5月27日,再賣7萬股,套現427.42萬美元。把這次計劃中的減持算進去,範敏2025年累計套現已經有3069.44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19億元。
高管減持的背後,攜程的股權結構也在悄悄發生大變化。
截至2025年2月28日,攜程核心管理層的持股情況是穩中有升的。梁建章持股數量超過3647萬股,持股比例從之前的5%漲到了5.3%;CEO孫潔持股超1420萬股,占股2.1%;所有董事和高管加起來持股超過5956萬股,整體持股比例達到8.5%。
機構股東這邊的變動就更明顯了。之前的第一大股東百度,持股數量降到了4595萬股,持股比例從9.4%掉到7.0%,不過目前還保持著最大股東的位置。
最值得留意的是,全球資管巨頭貝萊德(BlackRock)新躋身大股東行列,持股數量超3481萬股,持股比例和梁建章一樣,都是5.3%。
這種變化說明攜程的股權結構越來越多元,外資機構投資者正在成為攜程的重要持股方。
悶聲發大財
高管套現、外資入局的背後,其實是攜程相當亮眼的財務成績單在支撐。
今年上半年,攜程營收做到了287億元,差不多40億美元;經營利潤有76.65億元,約合10.7億美元;淨利潤更亮眼,直接衝到91.94億元,換算成美元是12.83億。
單看第二季度,表現也不含糊:營收148.64億元(約20.75億美元),淨利潤48.8億元(約6.81億美元)。跟2024年同期比,淨利潤整整多了差不多了10億元。
而且攜程手裏的“彈藥”也很足。到2025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加上受限製現金、短期投資,還有那些持有至到期的定期存款和理財產品,加起來有941億元,大概131億美元。
再拆成具體業務看,攜程各條線的增長節奏不太一樣,但整體都在往前走。
2025年二季度,住宿預訂業務是妥妥的“優等生”,收入62億元,同比漲了21%,成了拉著營收往前走的核心動力;交通票務業務緊隨其後,收入54億元,同比增長11%,穩穩保持著增長態勢;旅遊度假和商旅管理業務也沒掉隊,分別賺了11億元和6.92億元,同比增幅各是5%和9%。
從這個業務結構能看出來,住宿和交通票務還是攜程的兩大“支柱”,靠著這兩條主線在帶動整體發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跨境業務的表現。2025年二季度,攜程國際OTA平台的機票預訂量同比漲了60%多,入境遊預訂量更是翻了一倍還多;出境的酒店和機票預訂量,已經恢複到2019年的120%,比行業平均的複蘇速度快了不少。
隻是在這樣亮眼的業績背景下,高管們大規模減持就顯得特別耐人琢磨:這到底隻是他們個人的財務安排,還是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有別的判斷呢?
多方圍獵
雖說攜程業績做得不錯,但身邊的競爭對手可是越來越多了,京東、抖音這些互聯網大廠都在盯著OTA這塊市場,動作頻頻。
今年6月,京東直接闖進酒旅賽道,給酒店經營者發了封公開信,說隻要商家加入“京東酒店PLUS會員計劃”,最多能享三年0傭金。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說得很直接:“我覺得我們能夠為酒店餐飲提供一個新通路,為行業創造價值。京東比拚的是讓產品變得更好、價格更便宜、服務更好。”
一個月後,到了7月中旬,航旅縱橫也有新動作,整合了37家航空公司的資源,推出“民航官方直銷平台”,賣的是源頭機票,還特意強調“六大承諾”,像價格透明、不搞捆綁銷售、嚴格按航司規則退改這些,都是用戶平時關心的點。
抖音這邊則靠著內容優勢,在OTA領域發力。同樣也是7月份,抖音宣布給本地生活業務砸了億級平台補貼,不管是連鎖品牌酒店自己做官方直播,還是區域矩陣號、商家員工直播,甚至明星達人探店,都給支持。交銀國際還預測過,2024年抖音酒旅的GMV能到900億元,規模差不多是美團的28%。
除了外部競爭,攜程的用戶口碑也成了個麻煩事。
大家都知道攜程毛利率高,2024年更是飆到81.13%,反觀同期的騰訊、快手、美團,毛利率分別是52.9%、54.6%和38.44%,差距很明顯。
但高毛利率背後,攜程的經營模式卻老被人質疑。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搜“攜程”,能找出十幾萬條投訴,用戶吐槽得最多的就是大數據殺熟、默認搭售,還有那些讓人不舒服的霸王條款。
2024年7月,億歐EqualOcean的創始合夥人黃淵普就寫過文章,直接說攜程存在大數據殺熟的問題。更早之前,2017年演員韓雪也在社交平台上提醒大家:“攜程在手,看清楚再走。”
麻煩還不止來自C端用戶,攜程和B端供應商的關係也挺緊張。今年6月,不少酒店商家都反映,攜程逼著他們開通“調價助手”功能,要是發現酒店在攜程上的定價比其他平台高,就會直接強行把價格往下調。
新的階段
眼看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攜程也在找新的增長方向。梁建章在業績發布會上特意提到,人工智能對旅遊業影響很大,還把AI當成了攜程未來發展的關鍵事來抓。
在他看來,AI大模型在旅遊業裏能發揮的空間特別大,不光能幫OTA平台找到新的獲客路子,還能給平台服務添把力,做重要的補充。
其實攜程早就開始琢磨AI了。2023年7月就推出了“攜程問道”大模型,同年還搞出了“TRIPGENIE”旅行助手。
為了把AI產品布局做得更完善,攜程最近還調整了一波重要人事:讓陳剛當首席產品官,專門負責推進AI產品的創新和發展;譚煜東則出任首席科學家,專心搞AI技術的研發和落地。
有意思的是,這邊高管在減持,攜程董事會卻在8月27日批了個新的股份回購計劃——允許公司在未來回購總價值不超過50億美元的股票或ADS。
這金額可不小,占公司現在市值的10%還多,算得上是大手筆了。而且在這之前,攜程已經照著今年2月批的上一輪回購計劃,累計買回了大概700萬股ADS,花了差不多4億美元。
這種“左手回購、右手減持”的情況,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一方麵,公司回購股票,通常會被解讀成管理層對公司內在價值有信心,覺得現在股價被低估了;可另一方麵,高管減持,又常被看作是對未來股價沒那麽高的預期。
有分析說,攜程回購股份,可能是想抵消大股東減持帶來的拋壓,穩住市場情緒,同時也優化一下資本結構、提高每股收益。
梁建章等人減持套現,或許隻是個人財務安排,但結合競爭格局加劇、新玩家湧入的背景,這場股權變更更像是攜程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隨著貝萊德成為攜程大股東,這家中國在線旅遊巨頭正迎來資本國際化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