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房地產!中國最大的支柱產業,要變了

第四次科技革命,全麵加速了。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三步走”發展目標,2027年AI應用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智能經濟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2035年全麵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

這被稱為“人工智能2035規劃”,也是繼10年前“互聯網+”行動之後,我國祭出的又一個重量級國家行動,吹響“全麵AI”的集結號。

兩年應用普及,五年成為重要增長極,十年全麵邁向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這是時間表和路線圖,也是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

未來已來,AI即將成為新一代的“水電煤”。“人工智能+”行動,影響有多大?

01

國家文件首提“智能經濟”,釋放了什麽信號?

任何一種新技術,一旦以“經濟”來命名,足以說明從實驗室走向千行百業,從科技革命轉向產業變革,從新興產業成長為支柱產業。

根據此前規劃,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10萬億級的超級體量,隻有房地產才能與之相匹敵。

但論對經濟、產業、消費、民生的全麵拉動效應,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重要性,卻非房地產所能比。

當房地產遭遇大轉折,智能經濟將取而代之,成為未來最重要的增長極,也是未來10年重塑大國博弈、區域競爭格局的最大變量。

從房地產到智能經濟,不隻是一個產業對另一個產業的替代,更是支柱產業的全麵重構與升級。

房地產經濟依賴的是最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而智能經濟背後則有“第四生產要素”之稱的數據,這是更高的技術範式,也是更高的經濟形態。

如今,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迎來“奇點”時刻。

這輪支柱產業之變,不是紙麵上遙不可及的未來,而是未來幾年就將到來的現實。

按照“三步走”路線圖,2030年智能經濟將成為重要增長極,2035年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將全麵形成。

智能經濟的大爆發,“人機共生”的智能社會遙遙在望,有望帶動一批世界級人工智能企業的誕生,引領新一輪城市大洗牌。

在這場時代變革中,中美科技企業正在走向前場。一邊以英偉達、OpenAI、微軟、穀歌、亞馬遜、Meta為龍頭,一邊以華為、阿裏、騰訊、字節跳動、科大訊飛、DeepSeek為代表。

這是全球人工智能競爭的生力軍,也是再造智能經濟新支柱產業的領跑者。

02

中美AI競爭,中國何以搶回主動權?

放眼全球,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無不把人工智能置於核心戰略高位。

美國提出人工智能曼哈頓計劃,將其視為21世紀重塑全球力量平衡的關鍵;歐盟發布人工智能大陸行動計劃,劍指全球AI領導地位。

中國連續兩年將“人工智能+”行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出台國家級頂層設計文件,將此作為“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抓手”。

過往幾次科技革命,中國更多作為追隨者而存在,但人工智能革命,中國已經走在前場乃至主場,競爭格局悄然逆轉。

一方麵,人工智能核心科技“卡脖子”的局麵不複存在,從算法、算力到大模型,正在形成全方位破局之勢。

今年初,DeepSeek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過去經由高端算力芯片構築的AI長城,通過算法創新形成階段性的“彎道超車”。

隨後,華為推出新一代昇騰芯片,“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用群計算補單芯片“,打破算力芯片壟斷。

英偉達專為中國市場定製的閹割版芯片H20的停產,與此不無關係。

同一時期,科大訊飛推出國內首個也是迄今唯一基於全國產算力平台訓練的深度推理大模型星火X1,整體效果對標OpenAI o3等一流大模型,在幻覺治理準確率上大幅領先業界,將“自主可控”推向新的高度。

從DeepSeek的算法突破,到華為昇騰的算力破壁,再到科大訊飛的全棧自主可控大模型,中國在AI核心領域正在迎頭趕上乃至後來居上。

另一方麵,人工智能成於技術突破,而興於大規模應用。“人工智能+”的成敗,決定了AI發展的未來。

正如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所說,決定中美AI勝局的關鍵,不在於誰的技術更先進,而在於誰能在全球市場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AI資本開支動輒上千億元乃至數萬億元,如果沒有商業化的應用場景,無法形成科技、資本、產業、應用的正向循環,恐怕難以為繼。

與美國相比,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係完備,應用場景廣闊,市場空間巨大,構成“人工智能+”時代的主場優勢。

正因為這一點,高層強調將“突出應用導向”與“自立自強”相提並論,“人工智能+”行動就是這一邏輯的體現。

根據文件,“人工智能+”聚焦於六大行動,即AI+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擘畫出大規模應用的路線圖。

從六大行動來看,人工智能絕非簡單的降本增效,而是賦能千行百業;不隻是生產力之變,更有生產關係的重塑。

它惠及的不隻是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更有提振消費、改善民生、強化治理能力乃至全球競爭合作格局。

大規模應用,直接打開人工智能更大的想象空間。

如果局限於AI本身,哪怕增速一路狂飆,產業規模勢必有限;一旦立足於“人工智能+”,整個市場能級將迎來十倍乃至數十倍的大擴容。

先行者總能率先享受到科技的果實,而深紮AI“根紅利”的企業,則有望後來居上,成為新的龍頭。

近日,各大科技企業發布2025年中報,從美國的Meta、微軟、英偉達到中國的騰訊、阿裏雲、科大訊飛,營收紛紛實現兩位數增速,科大訊飛上半年收入更是創下同期新高。

AI正是共同的驅動力,“人工智能+”行動更讓中國企業如虎添翼。

今年上半年,科大訊飛AI+教育收入增長23%,AI+醫療業務同比增長21%,AI辦公本、翻譯機、錄音筆等智能硬件產品在中、日、韓、美等重點國家營收增幅達346%。

AI相關產業全線飄紅,得益於其建立起的涵蓋底層技術、產業場景、消費體驗、社會服務、公共治理到全球擴展的產業矩陣,與國家“人工智能+“六大行動形成全方位對接,堪稱“人工智能+”行動的落地樣板。

一家企業如此,無數家龍頭企業匯聚的磅礴之力,終將帶動“人工智能+”的全麵騰飛,成為重塑全球AI競爭的重要力量。

03

人工智能+,何以擎起大國經濟“重要增長極”?

每一個超級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總是有跡可循的。房地產背後的大基建大投資,工業背後的大製造大生產,無不如此。

“人工智能+”之於經濟增長,可用國家文件中的“四新”來形容:

新基礎設施、新技術體係、新產業生態、新就業崗位。

新基建著眼的是有效投資,新技術帶來的是新質生產力,新產業訴諸的是新供給和新需求,新就業對準的是高質量就業。

單看人工智能本身,以算法、算力、數據為核心的新基建,就足以帶來每年數千億的高能級投資,更不用說大模型釋放出的增長新動力。

購機機構預測,2028年,全球AI支出將從2000多億美元躍升到6000億美元以上,年複合增長率為28%。

今年初,美國四大科技巨頭宣布向AI投資逾3000億美元,中國龍頭企業的AI資本開支也達數千億元。

阿裏、騰訊、華為、科大訊飛等企業紛紛擴大資本開支,布局智算中心、數據標注基地等AI新基建,足跡遍布國內外多個城市。

科大訊飛、華為、合肥市國資企業斥資超百億元,聯合打造中國國產超大規模智算平台“飛星二號”,就是其中的代表,該平台已於今年初交付首批算力。

一個平台投資動輒上百億,遍布全國的智算中心,能為城市經濟、產業發展帶來多少新的增長空間,不難想象。

如果將視野拓寬到“人工智能+”,AI正在滲透到無數行業,帶動產業升級,催生眾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通過“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創造出10萬億乃至更大的超級市場。

從工業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從智能駕駛到無人駕駛,從智能製造到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AI將通過對勞動力、資本、全要素生產率的重塑,帶動經濟增長的再躍升。

“AI+產業發展,是走得最快的領域之一。

不說智能工廠、黑燈工廠、無人車間早已俯拾皆是,智能駕駛、無人駕駛也在深入日常生活,就連一些傳統行業,借助行業大模型等AI底座,也已搭上AI的高速快車。

石化、煤炭、鋼鐵產業,一向以“傻大黑粗”的麵貌示人,但華為、騰訊與煤礦企業共同打造的無人礦卡,中國石油、中國移動、華為、科大訊飛共建的昆侖大模型,正在讓傳統產業充滿科技範。

“時尚”是麵子,進步才是裏子。無人礦卡對高危行業人力的解放,3000億參數的昆侖大模型對於油氣勘探、煉油化工的智能化改造,無不帶來顯著的經濟效應。

生產力的提升隻是一方麵,AI催生出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更為經濟發展、消費升級帶來全新增長點。

這在教育、醫療、健康等核心領域體現得最為明顯,智能學伴、智能教師、智能健康助手早已屢見不鮮。

該圖片疑似AI生成

未來一旦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取得突破,智能體將從線上走到千家萬戶,“智能社會”將會成為現實。

這是巨大的發展增量,也是再造世界級企業的重要變量,最早布局的企業已經享受到“AI+”的行業紅利。

這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不隻是規模意義上的增長,更是產業升級、消費提質、民生改善、就業擴容等高質量的發展。

04

搶灘10萬億級大產業,誰能走在前列?

AI已來,人工智能浪潮浩浩蕩蕩,10萬億級的大產業,勢必引來無數國家、城市、企業競相爭奪。

外有大國博弈、科技競爭,內有技術迭代、產業內卷,無論對於企業還是城市來說,唯有不斷進化,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其一,在國家戰略中率先卡位乃至拿下“國家隊”名號的企業和地方,越能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市場紅利,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早在2017年,我國就開始打造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以此作為“國家隊”引領科技產業創新,騰訊、阿裏、科大訊飛躋身首批成員。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23家人工智能國家隊成員,廣東、北京、上海、安徽等地位居前列,這些地方正是人工智能的第一方陣,也是智能經濟的生力軍。

其二,率先實現從算力、算法到應用與生態完整閉環,形成“人工智能+”六大行動的集成優勢,有望先行拓展產業化的龐大版圖。

與傳統產業相比,人工智能以產業鏈長、賦能麵廣、帶動力強、生態效應突出而著稱,從算力到大模型再到全行業應用,無不存在龐大的商業空間。

正因為AI能夠賦能千行百業,每一個領域都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騰訊、阿裏、聯想、科大訊飛等企業不約而同喊出“ALL in AI”或“AI in ALL”的口號。

作為先行者之一,科大訊飛已構建“1+N”的產業閉環和G端、B端、C端的商業閉環,為“AI+”大規模應用提供可複製的樣板。

其三,自主可控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擁有自主可控核心技術,在源頭上做自主創新,走“難而正確的路”的企業,才能走得最遠。

大環境越是變幻莫測,國際環境越是充滿不確定性,“自主可控”就越是未來政策的最大確定性,關乎戰略安全,更關乎長遠發展。

正如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所說的,“沒有自己的算力底座和技術生態,就等於在別人的地基上建高樓,隨時可能塌掉。”

華為為何對國產算力芯片念茲在茲,科大訊飛為何將“全棧國產化”作為追求,原因就在於此。

“堅持自主可控、麵向民生剛需、麵向國家戰略需求以及賦能科研與生產”,這套AI方法論,當成為所有企業的共同追求。

第四次科技革命已在路上,時代大幕正在拉開,但競爭不會一戰而終,唯有不斷“自我革命”,才能一直走在前列。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