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成A股"股王",學霸陳氏兄弟如何締造傳奇?

寒武紀逆襲A股,陳氏兄弟攜技術抓機遇還是靠泡沫衝上風口?

2025年8月28日,A股市場見證了一個曆史性的時刻。寒武紀以1587.91元的收盤價成功超越貴州茅台,榮登“A股第一高價股”的寶座,完成了“股王”之位的交接。

這家2016年才成立、2020年登陸資本市場的芯片行業獨角獸企業,2024年的財報顯示,還背負著約5.3億元的淨虧損;然而僅僅半年之後,在2025年上半年,寒武紀便成功逆襲,實現了10.38億元的淨利潤。憑借這一耀眼的表現,寒武紀不僅被市場賦予了“中國的英偉達”的稱號,其超6200億元的市值更是震撼了中國資本市場。

該圖片可能由AI生成

寒武紀首次闖入媒體的視野是在2022年12月。當時,美國相關部門以國家安全為由,將寒武紀等36家中國芯片企業和研發機構列入“實體清單”,並實施出口管製等製裁措施。在那一年,寒武紀的股價一直在50-70元區間徘徊,甚至一度跌至46元的低穀。但2023年初ChatGPT的橫空出世,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熱潮,這一契機讓寒武紀的股價一路飆升,一度漲至270元。

圖源:寒武紀公眾號

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寒武紀又實現了驚人的飛躍,成為A股“股王”。多家財經媒體對此評論指出,這一轉變絕非僅僅是單一企業的成長奇跡,更是時代變遷的標誌性事件。折射出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前所未有的認可與熱情,也充分印證了硬核科技領域所蘊含的巨大成長潛力。隨著企業關注度的急劇攀升,其創始人——擁有中科大博士頭銜的陳天石和陳雲霽兄弟,也逐漸走入各界的視野。

登頂A股“股王”,這對江西親兄弟有什麽不為人知的故事?寒武紀的未來是否能坐穩A股王者的交椅呢?

江西親兄弟,拿下千億市值

要深入了解寒武紀,就必須先認識這家公司的兩位創始人——來自江西的親兄弟陳天石和他的哥哥陳雲霽。兄弟兩人分別於1983年和1985年,出生在江西南昌,他們的父親是江西省電力實驗研究所的工程師,母親則是南昌市八一中學的曆史老師。而陳天石與陳雲霽自幼便是遠近聞名的“神童”:5歲的陳雲霽便能熟練背誦乘法表,9歲小學畢業,14歲就順利踏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門,24歲博士畢業,25歲擔任國產芯片龍芯的主要架構師。

寒武紀創始人陳雲霽和陳天石

弟弟陳天石同樣毫不遜色,16歲時也成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後來考入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深造,逐步成長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也正是在他晉升為博導的這一年,兄弟二人看到了AI芯片領域的未來潛力,決定攜手創業,聯合創辦了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兄弟二人的“學霸”特質早已深入骨髓,且形成了鮮明的互補優勢:哥哥陳雲霽性格外向大膽,對技術探索有著強烈的衝勁,剛進入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就一頭紮進了芯片設計這一技術密集、難度極高的硬核領域;弟弟陳天石則性格沉穩謹慎,更擅長深度思考與理論突破,研究興趣偏向人工智能算法與智能領域,致力於為AI技術賦予“靈魂”——即更高效的底層算法支撐。正是這樣一對性格截然不同但技術能力高度互補的兄弟,在日後的創業道路上相互配合,成功打造出了中國芯片領域的標杆企業。

白天求生存,晚上求發展

2010年,那時英偉達還在專注於遊戲顯卡的研發,AI芯片尚未成為市場主流方向。陳氏兄弟憑借日常頻繁的專業交流,敏銳地捕捉到AI技術未來對專用芯片的需求,大膽提出了設計一款AI芯片的構想。然而,這一超前想法在當時的業界看來過於“異想天開”,甚至遭到了不少質疑與嘲笑,他們連申請20萬元課題經費以驗證想法的請求都未能獲批。

命運的改變源於2014年,陳雲霽在采訪中有一句話,說他們的研究是“白天求生存,晚上求發展”,實際上對於智能芯片的研究,兄弟二人就是從周末晚上這些空閑時間開始的。那一年,陳天石發表的一篇論文,在全球首次提出深度學習處理器架構,一舉斬獲了計算機體係結構領域的頂級獎項Micro最佳論文獎,成功打破了美國在該領域長達50年的壟斷局麵,為中國在AI芯片底層架構領域贏得了重要話語權。

陳天石 圖源:寒武紀科技

正是這一關鍵技術突破,為後續寒武紀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2016年,寒武紀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有意思的是兩人在寒武紀也各有側重不同的角色。陳雲霽在公司職務上更偏研究,思考技術路徑相關的部分,擔任寒武紀的首席科學家。

陳雲霽在一次采訪中說:“我性格偏外向、膽子大,喜歡做一些天馬行空的事情,更適合搞科研。”於是,商業的事情交給了更持重的弟弟陳天石。根據公開信息,陳天石直接持有寒武紀28.63%的股份,隨著公司市值的飆升,其身價一度高達1700億元,陸續入選各類富豪榜。陳雲霽則評價弟弟每走一步都會想好可行性,能規避產業發展中的“坑”,適合帶領一個企業往前衝。

對於這對一路開掛的學霸兄弟,陳雲霽卻一直說自己的學習並不好,他甚至說,“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樣,我並不是學霸。相反,多數時候都是一個學渣。”陳雲霽覺得自己最大的優點是“心理素質特別好”,碰到大事反而更鎮靜,所以關鍵考試比如高考、考研沒有失過手。

寒武紀的股價走向幾乎也契合了兄弟兩人的發展之路,有人說,從產業層麵來看,國產芯片產業鏈的成熟與外部環境的變化為寒武紀帶來了關鍵機遇。美國對華芯片出口限製持續升級,英偉達H20停產等事件,使得國內市場對算力的需求不得不加速向國產芯片轉移,“國產替代”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趨勢。而寒武紀作為國產AI芯片領域的頭部企業,恰好契合了當前國內市場對自主可控算力的迫切需求,成為國產替代進程中的核心受益者。

圖源:雪球

另一方麵,資本層麵的多重利好因素也加速了資金向寒武紀聚集。其一,寒武紀被成功納入科創50、滬深300等多個重要指數,直接吸引了眾多基金對寒武紀進行配置,融資客對寒武紀的投資熱情高漲。

寒武紀的股價有泡沫嗎?

陳氏兄弟的學霸人生外加寒武紀驚人的股價讓這隻股票已經背負了太多的讚譽。但也有評論認為,今年一季度寒武紀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億元、淨利潤3億元,這是其首次實現季度盈利,然而對應的市盈率卻高達近300倍。不少股評家認為,寒武紀當前的股價已存在明顯的泡沫。

通常而言,小市值公司較易成為市場炒作的對象。但寒武紀的股價持續走高絕非單純炒作所能推動。從交易數據來看,該公司股票日均成交量已達100多億元,如果股票日成交量增至200億元以上,就不是單一或少數資金方能夠主導,其股價表現是市場合力作用的結果。

對比英偉達,憑借芯片業務,市值已突破4萬億美元,穩居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寶座,其成功本質是抓住了AI時代的核心需求——算力。由此,市場產生“寒武紀能否成為中國版英偉達”的猜想。

從國內競爭格局來看,AI芯片領域技術壁壘極高,具備成熟研發與生產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如果國內AI芯片實現全麵國產替代,其市場規模將非常可觀。從當前行業動態來看,國內互聯網巨頭在AI芯片領域的投資已達百億、千億量級,單家企業投資規模甚至突破千億元;在美股市場,特斯拉、Meta、微軟、穀歌等科技巨頭對英偉達芯片的采購規模也均以千億美元計。由此可見,AI芯片賽道的市場空間足夠廣闊,寒武紀市值增長千億元的邏輯,也可從這一賽道的想象空間中找到支撐。

需要注意的是,寒武紀的估值邏輯與傳統價值股、業績股存在本質差異,若沿用經典估值模型,很難全麵衡量其價值。對該公司的估值,必須建立在對AI芯片行業技術趨勢、產業格局、國產替代進程的深度理解之上。

不過客觀地說,現在的市值,對寒武紀而言確實處於較高水平,市場也需清醒認識到其發展過程中的潛在風險:一方麵,AI芯片技術迭代速度極快,若公司未能持續跟上技術前沿,可能麵臨技術落後的風險;另一方麵,國產替代進程受外部環境、政策支持、產業鏈協同等多因素影響,若進程不及預期,將直接影響公司業績釋放節奏。

從被製裁時股價低穀,到逆襲成A股“股王”,寒武紀的飆升離不開陳氏兄弟的技術堅守與時代機遇的加持。雖然AI賽道前景廣闊、國產替代邏輯清晰,但300倍市盈率下的高估值,疊加技術迭代、替代進程等風險,也讓其“坐穩王位”充滿挑戰。未來,寒武紀能否持續以技術突圍兌現期待,仍需時間給出答案。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