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再次預測房價走勢!前幾次都很準

前三年就不用說了,你擱哪個時間段買房,到現在基本上都是虧錢。

那麽接下來情況會如何,市場是漲是跌?網絡上不少大佬都有自己的預判,不過要論權威的話,還是得從業者,他們在這個市場摸爬滾打數十年,做出的判斷肯定更具前瞻性。

就拿李嘉誠來說吧,這兩年頻繁降價促銷的行為,其實已經釋放了一些信號。

另外,房產界的名人王石也對樓市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曾經多次準確預測房子市場風險。比如18年,當大家還瘋狂買房囤房時,王石就提出了“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的發展理念,並成功預測了房地產市場的風險,當時很多人不以為然,但現在看來,他的判斷已經得到驗證。

如今,他又提出了三個關鍵點,值得我們仔細思考。

.01

調整期遠未結束

他認為,這次房子調整,至少會持續3-5年,這不是憑空猜測,而是基於對日本和美國房地產曆史周期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

要這麽講,我們這一輪樓市調整更確切的說是2021年底,從這時候算起,到現在,房子已經連續調整了3年多,調整確實還需要時間。

.02

房企將會迎來一輪大洗牌。

對於這個判斷,他說隨著洗牌開始,那些負債率太高的公司,可能會麵臨被兼並、重組甚至有的會出現破產;

而對於那些財務穩健的企業,才有機會存活下來。

其實這種情況在這幾年已經很明顯了,不少曾經快速擴張的房企現在都在麵臨巨大的債務問題,有的甚至已經陷入破產倒閉。

.03

王石仍然看好房地產的長期發展。

雖說樓市會經曆一輪周期的調整,房企也會出現壓力,但是他還是表示,他對房地產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認為市場會逐步回歸健康的發展軌道,

並且他還說,房地產市場更有可能“軟著陸”,而不是像日本當年那樣突然崩盤。

其實,王石的這些觀點並不是隨口說的,而是基於深入研究和曆史經驗,他花費了大量時間研究上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前後的曆史,才得出這些結論。

而且,他的判斷是有實績支持的——比如2018年他提出“活下去”理念之後,萬科就開始轉型,謹慎拿地、降低負債、保持現金流,現在看來,這個選擇是非常明智的。

.04

普通人要明白幾點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王石的預測也很有參考意義:

首先,不要指望房價很快反彈,尤其是回到前幾年的高點。

王石預計,到2025年,房價更可能是“穩中有降”,通過時間換空間,慢慢消化泡沫。

其次,市場分化會加劇

以後,不同城市、不同地段的房子,走勢會差別很大。一線城市核心區因為產業經濟和人口持續就去優勢,依然維持房價穩定甚至微漲。

但三四線城市因為人口流出、庫存壓力太大,以及出生率下降等劣勢,價格可能還會繼續維持下行趨勢。

所以,過去那種“閉眼買房都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買房要更謹慎,盡量避開供給過剩的郊區和非核心區域。

王石還特別提到,我們的樓市受政策影響很大,這一點和日本不同。最近政策層麵也在不斷出台利好,鼓勵剛需買房,降低市場壓力。

比如,住建部已經把“讓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列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未來政策層麵還可能會進一步放鬆限購、降低房貸利率、首付和稅費等。

寫在最後

總的來說,王石和李嘉誠看法基本相似:如果是買房自己住,該買就買,房價漲跌沒啥影響——尤其是一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好房子,將來的保值增值潛力更大。

隻是,買房一定不能盲目加杠杆,要仔細評估自己的還款能力。最好的辦法是,把月供控製在每月收入的40%以內,再保守一點可以降到30%以內,

另外手上還要保留兩年的流動資金,比如你每月還貸5000,那麽流動資金起碼要有5000×12×2=120000。這樣才能避免在不確定性出現時措手不及,甚至陷入斷供風險。

如果你手上有多套房產,就別再盼著房價暴漲賺錢了,這個趨勢下,建議重新評估資產配置,

那些位置偏遠、品質較差的房子,建議能拋就拋,核心區域的優質資產,可以保留下來先進行出租,說不定還能實現不錯的淨收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