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美國撤銷三星、SK海力士及英特爾在華芯片製造設備的豁免許可,要求逐案申請許可證。新規120天後生效,旨在限製中國獲取先進技術,但可能衝擊全球供應鏈,加速中國本土芯片產業自主化,並導致三星、海力士、英特爾在華先進產能閑置,與美國設備商一樣損失中國市場。
一、美國出台新規,限製三星、SK海力士與英特爾在中國製造芯片。
據美國最新的《聯邦公報》報道,美國將撤銷國際芯片製造大廠三星、SK海力士和英特爾在中國取得美國半導體製造設備的豁免許可,此舉意味著這些企業在華生產芯片將麵臨更嚴格限製。
路透社報道,美國商務部自2022年起對美製半導體設備出口中國實施嚴格管製,但當時給予三星、SK海力士及英特爾豁免,允許它們維持在華現有工廠的運作。根據最新規定,這些公司今後如要在中國采購相關設備,必須逐案申請出口許可證。
公告指出,豁免的取消將在120天後生效。商務部表示,美國將批準許可證以保障企業現有工廠繼續運轉,但不會允許擴大產能或升級先進技術。
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將使韓國兩大存儲芯片製造商在中國的運營難度大增,限製措施也可能衝擊美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包括科磊(KLA Corp)、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和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知情人士指出,美國此舉是在為可能破裂的美中貿易停火“預做準備”。目前,美中正維持關稅停戰,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維持30%新增關稅,中國則對美國產品征收10%新增關稅,該安排將維持至11月。
目前,美國商務部還積壓數千份對華出口許可證申請,涉及數十億美元的半導體設備,進展緩慢。三星與SK海力士此前享有的“驗證終端用戶”(VEU)地位也將被取消,這意味著它們今後必須逐案申請,審批程序更加複雜。
美國商務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計劃授予許可證申請,允許這些公司在中國運營其現有設施,但不打算授予許可證以擴大產能或升級技術。
韓國商務部表示,韓國政府已向商務部解釋了“我們在中國的半導體公司穩定運營對於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穩定的重要性”。
該部表示,首爾將繼續與華盛頓進行討論,以盡量減少對韓國公司的影響。
今年6月,當商務部提出撤銷授權的可能性時,一位白宮官員表示,美國“隻是在為兩國貿易談判的休戰破裂奠定基礎”。
二、美國對芯片廠商在華生產的限製,可能會擾亂西方芯片製造商在中國基地的運營,那裏有數千億美元的設備和投資。
《芯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裏斯·米勒(Chris Miller)說:“此舉將使在中國擁有工廠的西方芯片製造商,更難繼續生產更先進的芯片”。
三星和海力士等外國芯片製造商現在擁有所謂的“經過驗證的最終用戶”身份,正如商務部在其網站上所說,這允許美國供應商“更容易、更快速、更可靠地”向他們運送貨物,而不是需要出口許可證。
韓國《中央日報》報道稱,根據三星上個月發布的公司治理報告,該公司去年向中國半導體工廠添加了總價值3400 萬美元的設備。其中包括2100萬美元用於其位於蘇州的封裝工廠和1300萬美元用於其位於西安的 NAND 閃存生產設施。
同樣在中國生產 DRAM 芯片的SK 海力士的投資甚至更大。該公司去年將價值8300 萬美元的設備轉移到其位於無錫的 DRAM 工廠、位於重慶的封裝工廠以及從英特爾手中收購的位於大連的 NAND 閃存工廠。僅在3月份,就有價值3200萬美元的設備從韓國運往無錫晶圓廠。
兩家公司都以“生產效率”為轉移設備的原因。據半導體行業消息人士透露,該戰略涉及在韓國和中國之間生產設備的重新分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個工廠的產量——將過時的設備帶回韓國,並將閑置設備部署到中國。
上圖為三星電子位於中國西習安的芯片工廠。
一個關鍵的擔憂是,轉移到中國的設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國製造的。根據市場追蹤機構Gartner的數據,全球前五大半導體設備公司占整個市場的70%以上的設備,大多為美國製造。
自2019年以來,中國一直被禁止從行業領導者荷蘭公司ASML進口極紫外光刻機。因此,大多數使用的高端設備都來自 Lam Research、Applied Materials 和 KLA 等美國公司,這些公司躋身前五名。
如果美國當局對這些公司實施新的出口禁令,韓國公司在工廠之間靈活轉移設備的戰略可能會被顛覆。韓國將先進製造業集中在國內,同時在中國處理部分流程以提高效率——這種優化模式在美國收緊控製下可能會崩潰。
一位韓國半導體行業內部人士說:“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在經過驗證的最終用戶稱號下運營,這允許對出口進行全麵授權。如果這一地位被撤銷,我們將不得不為每批運往中國的貨物尋求美國的批準,從而造成嚴重的延誤和效率低下”。
上圖為三星電子董事長李在鎔於3月24日參觀三星電子位於中國天津的生產工廠。
SK海力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將與韓國和美國政府保持密切溝通,並采取必要措施,盡量減少對我們業務的影響”。
許可變更在影響韓國芯片製造商的同時,也會減少美國設備製造商科磊、科林研發和應用材料對中國的銷售。這三家公司股價周五在紐約股市應聲下跌,科林研發集團股價下跌4.4%,應用材料公司股價下跌2.9%,科磊股價下跌2.8%。
三、美國的芯片生產限製新規,對中國吸引外資和半導體產業鏈升級將產生潛在而持久的影響。
在這些事態發展中,一些批評者認為,美國針對中國的製裁最終可能會傷害韓國等盟友企業,同時無意中加速中國在存儲技術方麵的進步。
官媒《環球時報》在周日的一篇社論中認為,美國在半導體供應鏈方麵的行動隻會加速中國企業的創新,並對美國及其盟國的企業產生負麵影響。
市場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最近預測,由於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國領先的 DRAM 製造商長鑫存儲科技 (CXMT) 今年的產量將激增50%以上。CXMT在全球DRAM出貨市場的份額預計將從第一季度的6%上升到今年年底的8%。
CXMT 還積極從 DDR4 和 LPDDR4 等傳統產品轉向更先進的 DDR5 和 LPDDR5 芯片——行業觀察家認為這一舉動尤其令人擔憂。
克裏斯·米勒也認為,如果美國不同時限製長江存儲(YMTC)和長鑫存儲(CXMT)等中國國內設備製造商,反而可能讓中國企業趁機擴大市場份額。
米勒說:“如果這不伴隨著針對(中國芯片製造商,如)YMTC和CXMT的進一步措施,就有可能以犧牲韓國公司為代價為中國公司打開市場空間”。
美國撤銷三星、SK海力士和英特爾在中國使用美國半導體製造設備的豁免許可,理論上,此舉旨在遏製中國科技崛起,短期限製外資可能為本土企業提供成長空間,促進自給自足。然而,根據全球價值鏈理論,過度管製或導致中國供應鏈碎片化,增加芯片設計製造業成本並抑製創新。
外資受限可能降低中國芯片市場的競爭激烈度,導致本土企業短期技術滯後,無法通過與三星等巨頭合作獲取先進工藝。
與此同時,此舉還將加劇全球供應鏈碎片化,中國作為關鍵節點將麵臨設備采購難題,增加成本並延緩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