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迎來時代之變。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擘畫了未來城市發展的路線圖。
根據文件,穩妥有序推動城市群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增強超大特大城市綜合競爭力,提高中小城市和縣城承載能力。
此前召開的城市工作會議首提“兩個轉向”:城鎮化從“快速增長”轉向“穩定發展”,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
階段變了,城市發展模式自然要隨之而變,城市競爭迎來新的洗牌時刻。
01
告別單打獨鬥,“抱團競爭”時代來了。
文件提出,穩妥有序推動城市群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構建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城市體係。
過去的城市競爭,主要是中心城市的單打獨鬥,訴諸的是單個城市之間的比拚,強省會、強中心城市就是體現。
如今,在城市群、都市圈模式下,“抱團發展”成為新的主流,大城市群、強都市圈則是新的方向。
一般而言,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為同心圓結構,一個城市群多數包括幾個都市圈。
我國都有哪些重點城市群和都市圈?
先看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雙圈、長江中遊,5大城市群被委以重任。
根據文件,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遊城市群等成為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我國共規劃19個國家級城市群,雖說都是“國家級”,但發展模式、成熟程度、戰略定位有別,並不全部處於同一水平。
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是我國僅有的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代表國家與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城市群一較高下。
成渝雙圈、長江中遊城市群被譽為第四極、第五極,著眼的是“全國影響力”,擔當的是“高質量發展增長極”,起到引領區域發展的重任。
這五大城市群相對成熟,在規劃中處於“優化提升”的第一檔,而其他城市群則處於“發展壯大”或“培育發展”階段。
再看都市圈,強省會戰略遭遇質疑,“強都市圈”模式取而代之,重新圈定大城市的“勢力範圍”。
我國共有30多個大型都市圈,目前已批複17個國家級都市圈,涵蓋廣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重慶、鄭州、沈陽等重點城市。
當然,規劃獲批不等於都市圈建成,絕大多數都市圈尚處於培育階段,同城化更是處於初級階段。
根據國家都市圈發展報告2025,深圳都市圈被評為“標杆型”;廣州、南京、杭州都市圈為“領先型”,處於成熟階段。
青島、廈漳泉、成都、武漢、西安、合肥等都市圈被評為“發展型”,福州等7個都市圈,為成長型。
無論如何,抱團競爭都是大勢所趨,中心城市不能一家獨大,而是“一圈共大”乃至“一群共強”,以整體參與區域競爭。
02
超大特大城市,誰的競爭力更強?
文件提出,增強超大特大城市綜合競爭力。推動超大特大城市按照國家批準明確的功能定位做強做精核心功能,打造高質量發展主引擎;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強對全球高端生產要素的配置能力;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創新平台基地。
這裏提到的“國家批準明確的功能定位”,主要指的是2035總規,它摹畫了未來10年的城市發展格局。
目前,全國40多個“國批城市”的2035年總體規劃都已獲批,其中包括19座副省級及以上城市,以及省會城市、重點地級市。
這些城市在中心城市定位、交通能級、科創能級上存在差別,個別城市被賦予獨一無二的特殊定位。
其一,九大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逐步淡化,形成新的中心城市體係。
根據2035總規,“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隻有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5個。
其他城市則是以大區或國家戰略為定位,或以所在地區、城市群為定位,從而圈定了其“勢力範圍”。
杭州、南京之於東部地區,武漢、鄭州之於中部地區,成都、西安之於西部地區,沈陽、長春之於東北地區都是如此。
其二,科創及製造定位,以“全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為金字塔尖,其他城市承擔區域創新職能。
在科創能級上,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擔起重任,都集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科創雙中心”為一體。
其他城市多數都是區域科創中心,但部分城市被賦予獨特定位。
廣州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西安的“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杭州的“數字經濟創新中心”、蘇州的“高技術產業基地”都屬此類。
其三,廣州、深圳、杭州、成都、西安、武漢、沈陽均拿下了超出同能級城市的獨特定位。
廣州不隻是國家中心城市,而且還被賦予“綜合性門戶”的超級定位。在國內,能稱得上門戶的隻有北上廣三個。
深圳雖然沒拿下任何層麵的中心城市,卻攬獲最具含金量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國家創新型城市”,凸顯其科創底色。
杭州雖然隻是東部中心城市,但被賦予“全國數字經濟創新中心”這一“國”字頭定位,凸顯其在數字經濟領域的領跑實力。
從經濟中心來看,成都、西安都是“西部經濟中心”,武漢則是“中部經濟中心”,在經濟定位上略高一籌。
沈陽的“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同樣頗為亮眼,從“東北”到“東北亞”,凸顯了新地緣變局下的重要使命。
此外,2035總規還“圈定”各城市的交通地位,劃出城鎮開發麵積、人口天花板等,無不對長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03
城市擴容,仍未開閘。
根據文件,控製超大城市規模,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推動中小城市按程序穩慎優化行政區劃設置。
這意味著,前些年盛行一時的省會擴容、地市合並、撤縣設區建市,依舊處於擱淺狀態,暫時不會大範圍重啟。
過去幾年來,除了個別特別縣市之外,沒有新批複“撤縣建市設區”的案例,更沒有任何城市合並的新動作。
在此之前,不僅每年都有數十個乃至上百個“撤縣設區”的批複,而且城市外延式擴張合並也屢見不鮮。
最典型的當屬五大省會合並擴張,合肥、成都、西安、濟南、長春借助合並周邊地市,迅速做大城市體量,引來無數城市追逐。
隨後,深莞惠合並、武漢合並鄂州、西安合並鹹陽、寧波-舟山合並、汕揭潮合並之類的說法不絕於耳。
然而,從最新政策規劃來看,超大城市的外延式擴張之路戛然而止,鋪大攤子的模式不合時宜,城市發展要回歸自身。
一個重要政策是“疏解非核心功能”,北京、上海是先行者。
根據兩地經驗,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以及避免教育、醫療資源集中於中心城區。
雖然城市擴容或升級暫時擱淺,但部分經濟強縣、強鎮有望迎來擴權。
文件指出,適時調整擴大經濟規模大、人口增長快的縣級市和特大鎮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目前,已有部分縣級市獲得省市經濟管理權限,部分強鎮則獲得縣級相關管理權限。
此外,從發展態勢來看,人口收縮地區的區劃調整,或將逐步被提上日程。
04
“大拆大建”遠去,城市更新成為新的方向。
文件提出,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支持老舊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續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這一次城市文件提出的兩個階段之變,衝擊最為直接、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房地產。
房地產的繁榮,往往伴隨經濟高速增長、城鎮化突飛猛進、城市大建設和人口湧入而來。
然而,當城鎮化從“快速增長”到“穩定發展”,當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質增效”,房地產狂飆突進的支撐自然不複存在。
在存量時代,房地產發展的核心不再是“大拆大建”,而是存量改造,即以城中村改造、舊城改造為核心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早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但這一次文件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新提法:“支持老舊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
過去,舊改往往由采取大開發模式,由政府或開發商主導,成片改造,賣地分錢,這在房價上行期無往而不利。
未來,許多老舊小區可能隻能走自行改造之路,小區自主協商、自主籌資、自己聘請工程隊拆除重建。
小區業主將享受所有收益,自然也要承受所有風險和成本。
若能順利推進,一些地處中心城區的“老破小”有望迎來價值重估,而郊區的“遠新小”或麵臨更大的壓力。
總之,房地產終究回歸常態,舊的發展模式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