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3674點“墓碑線”壓力後,A股指數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上漲勢頭一騎絕塵,縱使回調也會快速結束。然而,不少投資者的持倉卻被遠遠甩在身後,指數漲的時候跟不上,下跌的時候卻少不了。當大盤完成調整,再次站上3800點,“賺了指數不賺錢”的現象再度成為市場熱議焦點。這一矛盾的背後,正是牛市加速期的典型特征:當市場從震蕩攀升切換至快速拉升階段,資金往往會向核心資產與權重板塊集中,進而加劇指數與個股的分化。
正是基於這樣的市場觀察,本文將聚焦“牛市加速期如何跑贏指數”這一命題,通過拆解曆史牛市加速期的資金流向、板塊輪動與估值演變規律,結合當前經濟基本麵與政策環境差異,為投資者提供一套策略工具。畢竟,在牛市的不同階段,“正確的努力”比“努力”本身更重要——而理解曆史與當下的連接點,正是找到正確方向的第一步。
本文邏輯:
一、加速期指數上漲和行業輪動都會加速,此時切忌死追單一領漲行業
二、加速期對基本麵不敏感,科技成長類板塊往往有超額收益
三、加速期過後,盈利改善和製造業順周期才是後續核心驅動力
四、結語:在加速行情中把握長期機遇
一、加速期指數上漲和行業輪動都會加速,此時切忌死追單一領漲行業
2014-2015年流動性牛市可作為當下的參考,從相似市場結構提煉可複用的係統性規律。當前市場與2015年的共性特征體現在:均處於貨幣政策寬鬆周期,成交額持續放量突破,市場情緒從謹慎轉向樂觀,融資融券餘額快速攀升。這種“流動性驅動”的牛市中,經濟基本麵其實並不亮眼,企業盈利增長放緩,基本麵承壓明顯,但市場卻因為資金麵的寬鬆而走出了一波轟轟烈烈的行情。這種“基本麵冷、資金麵熱”的特殊組合,會加速指數的上漲。
流動性充足的背景下,指數上漲呈現出“加速縮短”的鮮明特征。2015年牛市的指數上漲可分為四輪加速階段,最直觀的變化是持續時間不斷壓縮:第一輪上漲時市場還將信將疑,緩慢爬坡;到了第四輪,行情節奏明顯加快,在一致預期下加速衝刺。這種“越漲越快”的現象,正是流動性快速湧入推升市場情緒的典型表現。反映在K線上,就是每一階段的斜率越來越大。
加速行情下,行業輪動也會進一步加速,尤其是領漲板塊的強勢周期正在加速縮短。資金不再戀戰單一賽道,而是更快地從高估板塊流向低估值區域。同時,高低切換成為常態,牛市中幾乎每個月都會出現前期弱勢行業的補漲行情。2015年牛市,前期領漲的非銀金融、房地產板塊,隨著行情加速,跌幅排名一度達到前兩位;而在前期表現墊底的國防軍工、計算機板塊,在行情加速一段時間後,則強勢逆襲。這種“漲幅反轉”現象在每輪牛市中都反複上演,本質是資金在“過熱板塊”和“價值窪地”之間的動態平衡。
根據這些規律,在加速行情下,切忌死追單一領漲行業,而是應耐心等輪動,同時控製倉位。牛市中的行業輪動就像潮汐漲落,高潮過後必有退潮。與其在熱門賽道中追漲殺跌,不如靜下心來尋找那些還未被資金關注的“價值窪地”——畢竟,在A股的曆史上,沒有永遠的冷門,隻有遲到的輪動。
二、加速期對基本麵不敏感,科技成長類板塊往往有超額收益
加速行情下對基本麵並不敏感,在流動性主導的行情中,“估值擴張”會取代“業績驅動”,成為股價上漲的核心動力。當市場流動性充裕時,資金更願意為“未來的可能性”買單。雖然很多公司尚未實現穩定盈利,但市場看中的是其技術突破潛力和長期增長空間,因此會通過拔高估值來提前反映這種預期,而不是等待業績兌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基本麵指標的“失效”是階段性的,流動性推升的估值擴張終究需要業績來支撐。這也意味著,當市場從流動性驅動切換到盈利驅動時,那些缺乏業績支撐的高估值標的可能麵臨回調壓力,而真正能兌現增長的公司將接過領漲大旗。
在牛市加速階段,科技成長類板塊具有更大的估值空間,往往具有超額收益。回顧2015年市場行情,在牛市加速後期,代表科技成長股的創業板指漲幅成功反超主板指數,成為資金追逐的焦點。這種現象背後,是市場風險偏好提升後,資金從低估值藍籌向高彈性成長賽道遷移的典型特征,也讓科技成長股成為牛市中後期不容忽視的配置方向。
在追求超額收益的同時,也應注意風險。部分缺乏業績支撐的純概念炒作題材股,在熱潮退去後往往麵臨大幅下跌,無數追高投資者因此蒙受巨大損失。科技成長股的投資不能隻看故事講得有多動聽,業績的真實性與持續性才是股價的根本支撐。
根據這些規律,加速行情下的核心策略在於“精選標的+嚴格倉位管理”,一方麵可配置具備核心技術壁壘、業績增速明確的科技成長標的,另一方麵必須設定清晰的止損紀律,避免在高位接盤泡沫。部分缺乏業績支撐的純概念炒作題材股在熱潮退去後往往麵臨大幅下跌,無數追高投資者因此蒙受巨大損失,科技成長股的投資不能隻看故事講得有多動聽,業績的真實性與持續性才是股價的根本支撐。
總之,個人投資者的配置核心在於風險偏好與資產組合的動態匹配。科技成長股在牛市加速期的彈性機會值得參與,但“不追高”是必須堅守的底線。在牛市中既要把握機會,又要守住風險底線。隻有將貪婪與恐懼置於紀律之下,才能在浪潮退去時成為真正的贏家,實現長期穩健增值。
三、加速期過後,盈利改善和製造業順周期才是後續核心驅動力
在3800點之後的市場中,盈利預期將逐步取代流動性成為核心驅動因素,那些實現“量利雙升”的行業和企業,有望在加速行情之後牛市加速行情中跑出超額收益。開工量提升是盈利改善的基石,盈利改善不能隻看“價”,更要看“量”。今年二季度以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同比增速從1.2%回升至4.5%,用電量的持續回升,說明企業訂單量在增加、生產節奏在加快。財報數據落地是盈利改善的反應。從已披露的中報數據來看,A股60%以上的行業實現淨利潤增速環比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盈利增長並非集中在少數行業,而是呈現“多點開花”特征:上遊資源品受益於價格回升,中遊製造受益於成本改善,下遊消費則出現需求回暖跡象。
單純由流動性驅動的行情,往往表現為“價增量不增”,而“量利同步”則意味著企業盈利增長有真實的生產和需求支撐。這種改善模式下,市場估值擴張會更加理性,板塊輪動也會向業績確定性更高的領域集中,為投資者提供更清晰的選股方向和更高的安全邊際。當利潤率修複、開工量提升與財報數據形成“三重奏”,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前的牛市並非曇花一現,而是經濟內生動力增強的體現。
隨著盈利預期的改善,製造業順周期板塊將進一步承接流動性,驅動“係統性慢牛”。經濟結構轉型期,單位GDP的實物消耗強度正在提升,意味著每創造一單位GDP,市場對工業金屬、資本品等“硬資產”的需求將顯著增加,經濟增長更多依賴實體項目落地。這種從流動性拔高估值向實體經濟的投資切換,本質上是對盈利確定性的再平衡。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那些對融資成本敏感、且直接受益於實物需求擴張的領域,將迎來估值與業績雙擊的機會。
根據這些規律,當前製造業順周期、利率周期下行、低估值權重修複將形成共振,投資者可沿這三個維度布局,把握市場風格切換中的結構性機會。在製造業順周期維度,工業金屬與資本品正迎來“海外需求修複+國內政策發力”的雙擊窗口,業績彈性值得期待。隨著PMI修複重回擴張區間,海外補庫周期啟動帶動工業金屬需求回暖。銅、鋁等基本金屬價格近期已出現企穩回升跡象,而國內基建投資加速落地,工程機械、高端裝備等資本品企業訂單量同比增長顯著。利率下行周期維度,保險與券商的估值修複空間打開。保險資金配置的債券資產價格穩步提升,疊加權益市場回暖帶動投資收益改善,保險公司估值修複空間打開。券商板塊則直接受益於資本市場活躍度提升,兩融餘額突破1.8萬億元,經紀、投行、資管業務線全麵發力,盈利預期持續上修。
低估值維度,權重股修複行情剛剛啟動。作為A股核心資產代表,滬深300指數當前估值仍處於低位,安全邊際突出。疊加消費、醫藥等內需板塊的補漲需求,滬深300成分股有望迎來估值與業績的雙重修複,本質是資金對“低估值+高確定性”資產的重新定價。因此權重股修複並非短期脈衝,而是經濟預期改善與流動性寬鬆共振下的中期趨勢。
四、結語:在加速行情中把握長期機遇
回望A股曆次牛市的潮起潮落,每一輪加速行情都像是一場修行——它考驗我們對市場規律的敬畏,也獎賞那些懂得在喧囂中保持清醒的投資者。當3800點的號角吹響,我們或許不必執著於指數的具體點位,而應記住這些市場規律:牛市中的行業輪動就像潮汐,那些被忽略的“價值窪地”終將等到屬於自己的浪花;科技成長固然迷人,但隻有找到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業績穩步兌現的企業,才能避開“故事陷阱”。
在這個“快節奏輪動”的市場裏,不妨記住這三個關鍵詞:等得起——給低估板塊一點時間,讓輪動自然發生;看得準——在科技股中穿透題材,聚焦研發投入與訂單增速這些“硬骨頭”指標;拿得住——對製造業順周期的優質標的保持耐心,讓量利共振的邏輯充分演繹。牛市加速期從來不是“畢其功於一役”的賭局,而是一場關於認知與人性的馬拉鬆。當市場的喧囂漸漸平息,那些真正理解產業邏輯、堅守投資紀律的人,終將在慢牛長坡上收獲時間的玫瑰。願我們都能在這場修行中,既不錯過浪潮之巔的風景,也守住內心的錨,最終與財富溫暖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