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還是那杯咖啡,但江湖已不再是那個江湖。
“我們永遠也無法擺脫的一個事實是,中國咖啡行業競爭已經非常激烈。”
一位可口可樂高管不久前如是說,現在這句話正在變成現實。
8月23日,英國天空新聞獨家披露,可口可樂公司正在與投資銀行合作,評估出售Costa咖啡,目前已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進行初步接觸,標價可能僅為20億英鎊(約194億人民幣),而七年前可口可樂收購這家星巴克勁敵時,出手是39億英鎊。
無獨有偶,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出售談判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估值高達100億美元。同時傳來的還有皮爺咖啡母公司JDE Peet’s或被美國飲料公司Keurig Dr Pepper以180億美元收購的消息。
全球咖啡市場風雲突變,三大品牌相繼傳出出售消息,一場行業大洗牌正在上演。
咖啡夢碎
Costa的故事始於1971年的英國倫敦,來自意大利的兩兄弟布魯諾·科斯塔(Bruno Costa)和塞爾吉奧·科斯塔(Sergio Costa)來到英國後,發現很難找到一杯符合意大利傳統風味的高品質咖啡。
於是,他們在倫敦建立了一個咖啡豆烘焙工場,進行了多達112次的嚐試,對不同咖啡豆的配比和烘焙方式進行盲測,最終成功調配出獨特的混合咖啡——後來聞名於世的摩卡意大利(Mocha Italia)。
1981年,科斯塔兄弟在倫敦的沃克斯豪爾橋路開設第一家Costa咖啡門店。這裏不僅僅是一個售賣咖啡的地方,更是一個意式咖啡文化的體驗空間,為Costa日後與星巴克的競爭奠定了基調。
1995年,Costa被英國跨國酒店、咖啡店及餐廳公司惠特貝瑞(Whitbread)以1900萬英鎊收購。這筆收購為Costa提供了強大的資本和後端支持,使其不僅在英國遍地開花,更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2018年,可口可樂公司以39億英鎊收購Costa時,曾懷揣巨大的野心。當時可口可樂董事會主席兼CEO詹鯤傑(James Quincey)判斷,熱飲是為數不多的一個尚未有全球品牌的賽道,咖啡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飲料類別之一。
收購Costa,本該為可口可樂帶來遍布歐洲、亞太、中東和非洲的強大咖啡業務平台。七年過去,可口可樂的咖啡夢想正在破碎。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Costa在英國和愛爾蘭擁有2700多家門店,在全球其他市場擁有1300多家門店,此外還在全球擁有約10000個即飲咖啡係統與自助咖啡亭。2023年Costa的收入為12.2億英鎊,甚至不如2018年的13億英鎊。
如今可口可樂可能以20億英鎊出售Costa,相比七年前的收購價,直接砍掉了一半。這種“打對折”的出售,反映了可口可樂在咖啡領域的失敗嚐試。
中國變局
中國作為咖啡品牌的“必爭之地”,成為了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
Costa於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與江蘇悅達集團成立合資公司,以上海為起點,並於同年底在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開出中國首家門店。
中國一直是Costa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也是僅有的兩個直營市場之一(另一個是英國)。在中國,Costa除了咖啡門店,還通過中糧可口可樂、太古可口可樂兩大裝瓶商的助力,填補了可口可樂在即飲咖啡的空白。
然而 Costa 在中國的發展並不順利。最近五年,Costa關閉了非一線城市100多家門店,目前僅存300餘家。
Costa亞太區負責人Tom Edgar將這一策略稱為“先做好再做大”。但在消費不景氣下,精品咖啡增速明顯放緩——歐睿數據顯示,中國市場複合年增長率從2023年的25%降至2025年的12%。
可口可樂高層曾坦言:“我們永遠也無法擺脫的一個事實是,中國咖啡行業競爭已經非常激烈。”
除了星巴克和Costa,麥當勞(McCafé)、Tim Hortons等快餐連鎖的咖啡業務,靠著性價比侵蝕了大量市場。而瑞幸、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更是憑借對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靈活的經營策略,實現了快速增長。
不僅僅是Costa,全球咖啡市場正在迎來一場大變局。
Costa咖啡的出售傳聞,與星巴克中國區的股權轉讓幾乎同步進行,呈現出全球咖啡市場兩大巨頭同時尋求變革的罕見景象。
去年11月,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證實出售計劃,超20家資本競逐。路透社最新消息顯示,星巴克已要求入圍競標者在兩周內提交非約束性標書,目標年內達成協議。潛在買家包括高瓴、凱雷、信宸資本、春華資本等,甚至瑞幸大股東大鉦資本也參與競購。
盡管如此,星巴克中國的估值卻水漲船高——從最初的50至60億美元,到如今外媒引述投標者指“將達100億美元”。這一估值與Costa的20億英鎊形成鮮明對比。
星巴克之所以出售中國業務股權,是因為麵臨嚴峻挑戰。路透社引用Euromonitor分析數據指出,星巴克中國市占率由2019年的34%大跌至2024年的14%。
Costa和星巴克並非唯一下場調整的咖啡品牌。
8月25日,另一家連鎖咖啡店——皮爺咖啡母公司JDE Peet’s也傳出或被收購的消息。據彭博報道,美國知名飲料公司Keurig Dr Pepper計劃以180億美元(約1290億人民幣)收購JDE Peet’s。
皮爺咖啡賣身背後,亦是在中國市場表現疲軟。2024年新開約50家門店,2025年上半年僅增10餘家,並關閉包括華南首店在內的部分門店。
行業洗牌
這一係列出售傳聞反映全球咖啡行業麵臨深刻調整。Costa、星巴克和皮爺等品牌均在中國市場放緩擴張或降價,凸顯消費疲軟下高端策略的挑戰。
這是全球宏觀經濟變化的一個縮影。斷尾求生,對於很多麵臨激烈競爭的跨國公司來說是不得不做出的戰略調整,同樣也是在周期低穀,選擇從“重資產”到“輕資產”的應對之舉。
另一邊,對於買方來說,抄底的好時機到來了。
今年以來,消費並購盛況驚人。正如年初,紅杉中國以11億歐元的估值收購Marshall馬歇爾的多數股權;德弘資本以約130億港元的價格從阿裏那裏買下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博裕資本則收購高端百貨商場SKP;還有KKR買下國民汽水大窯飲品。
全球咖啡市場正迎來新一輪洗牌,有人離場,有人抄底。
跨國巨頭們選擇斷尾求生,在周期低穀從“重資產”轉向“輕資產”。本土品牌們則憑借極致性價比、快速創新和數字化運營,重新定義中國市場的新咖啡文化。
咖啡還是那杯咖啡,但江湖已不再是那個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