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新茶飲品牌裏,開店最多的是喜茶。
不到兩年,喜茶在美國開了30多家店,成為在美國開店最多的中國新茶飲品牌。
2023年底,喜茶在紐約百老匯開出在美國的第一家門店,是首個進入紐約的中國新茶飲品牌。
今年年初,喜茶在紐約時代廣場開出TEA LAB店,也是喜茶在美國唯一的直營店,有行業人士透露,這個門店是創始人聶雲宸在負責。8月初,喜茶最新門店在蘋果總部附近開張。
喜茶紐約時代廣場TEA LAB店
在美國,開一家奶茶店的難度是國內好幾倍,選址、加盟、供應鏈、推廣等各方麵問題都比國內更複雜,進程也更緩慢。喜茶在美國開第一家店就用了8個月。
2012年,江西人聶雲宸在廣東江門的江邊裏開出第一家喜茶門店,喜茶至今在全球各地門店數量已經超過2000家。根據最新數據,喜茶海外門店總數已經超過100家,三分之一在美國。
喜茶美國提速,目的是在最貴的市場站穩,才更有可能做出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品牌。也有多位行業人士分析,喜茶還有資本市場邏輯,即好的估值和上市。
同期備受關注的新茶飲品牌裏,就隻剩下喜茶還沒有上市。過去兩年,聶雲宸幾次調整,把重點從國內挪到了海外,努力找到新增量。
重新啟動出海,去美國
在國內開放事業合夥人計劃後一年,2023年3月,喜茶開放海外事業合夥人計劃,基本涵蓋歐洲、亞洲、東南亞、中東等主流市場。
當年年底,喜茶在紐約百老匯店開業,廣告登上紐約時代廣場。這是新加坡外,喜茶重點擴張的另一個海外市場。在眼下中國現製茶飲出海潮中,喜茶也是首個進入紐約的新茶飲品牌。
喜茶最早出海是在2018年,首站是新加坡,也是首個布局海外的新茶飲品牌,不到兩年時間喜茶在新加坡開店5家,且都是直營模式。那是喜茶最高光的時候,風投搶著入手,估值被一路抬到160億元,到2021年估值飆升到600億元。
喜茶新加坡店
此後喜茶出海沉寂。原本那兩年喜茶是要大規模出海的,但最遠也隻開到東南亞。
2023年開放加盟後,喜茶在海外重新提速,但目標市場變了。先進入英國,然後是澳大利亞、加拿大,2023年年底,喜茶進入美國。
現在喜茶開到8個國家和地區,覆蓋28個海外城市。今年2月下旬,喜茶進入日本。
根據最新數據,目前喜茶海外門店總數超過100家,其中三分之一在美國,是幾個海外市場裏門店數最多的。在美國,喜茶也是發展最快、門店最多的新茶飲品牌。
喜茶在美國從去年開始提速,在一年半內,從1家門店開到30多家,圍繞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等城市鋪開。創業邦從一位在美華人了解到,去年9月底喜茶計劃在美國13個城市開出42家店,小程序上能看到標注。
今年上半年,喜茶在休斯頓、聖地亞哥、洛克維爾等多個城市開店。年初時,喜茶在紐約時代廣場開出TEALAB店,這是喜茶的創新實驗空間店,新品、新的設計元素都會先在LAB概念店裏測試,然後再上市。
8月初,喜茶最新門店在加利福尼亞庫比蒂諾Main Street開業,這裏距離蘋果總部不到兩公裏。如果按照上述華人提供的信息,喜茶今年在美國還會繼續開店。“正在裝修的門店不會在小程序上顯示。”
從2023年開始,開到美國幾乎成為每個新茶飲品牌擴張計劃裏的一部分。兩年前創業邦從霸王茶姬獲悉,當年該公司第一次去美國考察,中餐品牌投資運營商創豐集團創始人廖寓接待了整個團隊,當時考察的市場是紐約。
創豐集團創始人廖寓
廖寓分別於2018年、2023年創建小龍坎北美有限公司和創豐集團,在此之前廖寓有多年商業地產經驗,2018年開始專注幫助中國餐飲品牌出海美國,過去五年接待了多家中國企業來美市場考察,“2024是需求爆發的一年。”他說。
除喜茶外,這個階段已經開到美國的新茶飲品牌有茉莉奶白、庫迪、悸動,瑞幸、霸王茶姬、檸季、滬上阿姨等放出要去美國開店的口號,到目前為止,這幾個品牌都已經在美國開店。
新茶飲集體湧向海外的背景是,國內店麵不斷加密、價格戰激烈,導致行業整體同店收入下滑。
從消費力上看,美國的GDP全球第一,有2億多高頻餐飲消費用戶。從茶飲生態看,美國的茶飲還在很甜的珍珠奶茶和瓶裝飲料階段,更創新的茶飲品類存在真空期。對品牌來說,它們不僅要開店做生意,更希望能在海外建立品牌知名度。
人工、市場、對手的多重考驗
喜茶在洛杉磯第一家店開業後,一位出海企業服務商去探過店,從她分享的視頻裏能看到是一家很小的店,店內有4名員工,門口沒有排隊。顧客反饋出品很慢,員工還沒有培訓到位,一杯茶飲要等10分鍾。
“即便是這麽個小店,也要日銷1000杯以上,加盟商才能賺到錢。”上述服務商說。
在美國,加盟一家喜茶的前期投資在40萬到80萬美元,裝修是個大頭,一家40 - 50平方米的門店,裝修成本要20萬美元。喜茶選址都在核心地段,月租金在2萬美元左右,一年24萬美元。
美國人工成本一個月4000美元,喜茶大多門店人員在6人左右,一年近30萬美元。
上述相關人士透露,時代廣場的TEA LAB店是直營大店,有100平,員工人數超過十人。年租金是185萬美元,喜茶在美國的價格區間是5-7美元,一個月要賣超過2萬杯才夠房租,約合一天近700杯。“當時有很多品牌競價TEA LAB店位置,但最終被喜茶簽下。”
美國市場分散,好位置不多,大多商場都有“半徑保護”政策,能選的隻有街邊位置,且審批流程慢、周期長,開一家店平均在要9-12個月,租約一般都在十年以上,這是個巨大的門檻。因此頭部品牌往往很謹慎,開第一家店會把戰線拉的很長。
日銷超過1000杯這個數字通常會出現在新店開業促銷時。數據顯示,喜茶在美國的新店開業銷量通常在2000至2500杯,高的時候可以衝到3000多杯。流量回歸正常後,大多門店日銷量在500杯左右。
喜茶紐約百老匯店
上述相關人士說,大多加盟商的回本周期在兩年,甚至超過兩年。
也有門店沒有撐過這個回本周期,洛杉磯的羅蘭崗店開店9個月就關了,拉斯維加斯店也在今年關店,紐約布魯克林門店目前在轉讓,長島擬開門店也已終止計劃。
有接近過喜茶的相關人士透露,喜茶開放加盟後追求開店速度,在FDD(財務盡職調查)沒做踏實的情況下,大批量去簽約加盟商,且大多是華人背景加盟商。
對加盟商來說,可能比較致命的是,喜茶海外加盟似乎沒有區域保護政策,這一條也沒有寫進合同裏。這意味著,在一些區域會有幾家喜茶店,原本就不多的客流被瓜分,加盟商的競爭力削弱。
上述相關人士透露,今年喜茶在國內的一號位加盟商來美國看了一圈,覺得不太行,停掉了原本計劃的多個加盟店,重新開始調整加盟策略。
過去一年,開到美國的新茶飲品牌不在少數。據廖寓分享,茉莉奶白去年開到美國,目前已在加州、洛杉磯、曼哈頓、紐約等城市開店,其中法拉盛店月營收接近50萬美元。
茉莉奶白搶了個時間差。霸王茶姬堅持先把直營模式跑通再開放加盟,光籌備工作就準備了兩年多,等開出第一家店時,茉莉奶白一天能賣出2000杯,先占據一部分用戶心智,生意甚至超過喜茶。創業邦了解到,喜茶也用了8個月才開出第一家店。
“茉莉奶白是短平快策略,先在紐約開放一家加盟,市場驗證好後全美進攻。”廖寓說。
這是中小體量品牌的優勢,沒有太多包袱和資本裹挾,戰略調整相對自由,隻要數據是好的,就會成為大多加盟商首先考慮的品牌。創業邦從一位相關人士了解到,華盛頓區的貢茶二級代理商,把手裏一半的店換成了茉莉奶白,“自己跟自己卷。”
在美國,沒有一家奶茶品牌市場份額超過5%
根據營銷專家May提供的信息,美國市場排名前三的奶茶品牌是功夫茶(Kungfu Tea)、貢茶、歇腳亭(Share tea),三家都是台灣奶茶,分別在美國有375家、225家、164家,並且都開到了美國以外的市場,比如加拿大、中東、東南亞等。
據國際谘詢公司IBISWorld數據,在美國,沒有一家奶茶品牌市場份額超過5%。這意味著奶茶界的“星巴克”還沒有出現。排在前三的品牌也意味著過去十幾年,美國茶飲文化沒有變過,更多使用珍珠、植脂末等原料,而以霸王茶姬、喜茶為代表的新式茶飲品牌,主要使用水果、鮮奶等原料,這在美國屬於創新品類。
“國內的一些品牌進來後,會把之前一些老舊的品牌迭代掉。廖寓說,“一芳、老虎堂等老式奶茶品牌也在逐步關店,競爭力下降。”
喜茶用最快的速度在美國開店,也在用最快的速度征服這個市場。
為了提升效率,喜茶已在美國東西海岸、英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悉尼與墨爾本都建立了倉庫,成為首個也是目前唯一在海外搭建係統化供應鏈的新茶飲品牌。兩年前,喜茶美國隻在洛杉磯這一西部城市有倉庫,原料到港後再送到紐約,中間要跨越4555公裏。
喜茶馬來西亞首店
另一邊,為了保證品控,茶葉、珍珠、包裝材料等還是主要從中國進口,鮮奶、鮮果等保質期較短的材料從當地采購。比如“多肉葡萄”,早期在美國當地很難獲得原料,海外門店會使用罐頭、冷凍水果搭配鮮果使用,期間也曾用在本地更易獲得原料的提子替代葡萄。
在廖寓看來,餐飲品牌能實現本土化采購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美國是一個高合規國家,尤其是食品類,如果原料都從中國進口,光合規認證就要花費幾十萬美元,現在還要麵臨更高的關稅問題。”
不過這也不是個萬無一失的策略,因為水果產地、奶源的問題,同一款奶茶或者果茶,海外跟國內在口味上會有很大差異,很多消費者是帶著國內的口感印象來評價海外產品,重新教育市場的成本變高。
在上述人士來看,喜茶現在要突破的是如何開發適合美國本土消費者的產品,做好本土化,走出華人圈,“怎麽讓美國白人喜歡上喝‘淡奶茶’。”
悸動找到穩定的營收模型,也是因為開發了一款蛋撻,搭配飲品賣。美國很多消費者喜歡買飲品的時再配一點小吃。現在這款蛋撻能占到總銷量的40%。
廖寓簽下的幾個獨家代理裏,有火鍋、水餃、麻辣燙,唯獨沒有茶飲品牌,他們接觸過蜜雪冰城、霸王茶姬,但還沒有做相關業務,“奶茶市場太卷了。”廖寓和團隊在孵化一個椰奶類品牌,椰子水這個品類在美國有成熟的消費場景,是一個好的突破口。
美國不是一個做快生意的市場,喜茶在美國擴張很快,但要做好產品、做好品牌就要適當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