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美女越來越少了。
十年前,走進任何一家銀行的網點,幾乎隨處可見妝容精致、舉止得體的女員工,她們穿著合身的製服,頭發一絲不苟,笑容恰到好處。她們的存在,曾被視為銀行“軟實力”的一部分——專業、可靠,又不失親和力。
然而近年來,許多人隱約察覺,這道“風景”似乎正在黯然消失:銀行的“美女”真的越來越少了。
這並不是一個關於性別或外貌的膚淺討論,而是“美女經濟學”現象的現實反饋。外貌作為“稀缺資源”的一種,往往傾向於流向邊際回報更高的行業。當某一行業能夠提供更豐厚的薪酬、更光鮮的職業前景和更優越的社會認同,便自然更容易吸引包括外貌優勢者在內的優質人力資源。
回望銀行業的黃金時代,大約是2005年至2015年那十年。那時,銀行是名副其實的“金飯碗”,高薪酬、高福利、高社會地位,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其中,形象好、氣質佳的女性員工更是成為銀行網點的一道風景線。某種程度上,銀行甚至有意無意地將“美女”作為一種品牌策略——她們代表著銀行的形象:精致、專業、值得信賴。
然而,近年來銀行業的光環正在逐漸褪去。利率市場化壓縮了存貸利差,金融脫媒讓銀行的傳統業務受到衝擊,再加上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等環境因素,銀行業的盈利能力明顯普遍承壓。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發布的《中國上市銀行2024年回顧及未來展望》,2024年,中國58家上市銀行淨利潤合計人民幣2.22萬億元,同比增幅僅2.42%,而遙想2010年,銀行淨利潤同比增幅卻普遍在兩位數,達80%亦非難事。
行業的變化還直接反映在員工收入上。在某書平台上,銀行工資下滑、工資延期發放的話題開始變得屢見不鮮,“以為上月的收入是近幾年最低,直到今天收到工資”“昨天到手8k,以前都是1w”“從去年12月的24k一路降到現在的19k”,種種聲音不絕於耳,薪資調整之下,銀行人的實際收入開始出現明顯變化。與此同時,工作壓力卻在不斷增加:業績指標越來越重,監管要求越來越嚴,加班成為常態。
當“金飯碗”漸漸褪色,職業光環不再耀眼,自然難以維持過去的人才篩選優勢。尤其對那些擁有外貌優勢的女性而言,她們的選擇麵原本就更廣。過去,銀行可能是最佳選擇之一;如今,她們可能流向更能實現個人價值的領域——比如高端零售、谘詢公司,比如更高上限的科創企業,亦或自己創業。
有趣的是,這種變化並非均勻分布在所有地區。一線城市銀行的“美女流失”現象最為明顯,因為這些城市的就業選擇更加多元化。相反,在三四線城市,銀行仍然是當地最好的工作單位之一,所以這種變化相對不那麽顯著。這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美女經濟學”的有效性——美貌資本的流向,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機會多寡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變化不僅僅是中國的現象。全球銀行業都經曆著類似的轉型。華爾街銀行家的光環也在逐漸消失,越來越多頂尖人才流向科技行業和對衝基金。高盛前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曾坦言,銀行業的魅力已經大不如前。
然而,銀行業真的不再需要“美女”了嗎?並非如此。隻是對“美”的定義正在發生變化。過去可能更注重外在形象,而現在則更強調專業能力、服務意識和綜合素質的美。銀行服務的本質是信任的建立,而信任的建立不再依賴於表麵的光鮮,而是源自真正的專業和價值創造。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銀行業“美女減少”現象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曾經依靠規模擴張和製度紅利高速增長的行業正在回歸常態,而人才流向則像一麵鏡子,映射出各個行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真實地位。
或許有一天,當銀行業完成數字化轉型,找到新的增長模式,發展出其他價值創造的高地,“美女”們依舊會越來越多。到那時的她們,帶來的將不僅僅是外在的美觀,更是與行業新時代更加匹配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銀行的玻璃大門依然明亮,但裏麵的風景已經改變。這種改變,記錄著一個行業的轉型,也記錄著一個時代的變遷。美,永遠不會消失,它隻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和呈現。而行業的起伏,永遠會在人力資源的配置上留下最真實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