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改先鋒”永輝,或許正囿於跟負債賽跑的尷尬境地中。
8月20日晚間,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01933.SH)披露了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為299.48億元,同比下降20.73%;歸母淨利潤虧損2.41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為2.75億元,同比由盈轉虧。
第二天的業績說明會上,當投資者就ST風險提出問詢時,公司董秘予以明確答複:公司具備持續經營能力,不存在被實施ST的風險。
眼下這份令人唏噓的成績單,是永輝超市自去年啟動“胖改”進入深水區的真實寫照——轉型的陣痛遠超市場預期。即便真如公司所說,其“胖改”門店已經取得盈利,但在其利潤充分釋放之前,永輝的財務狀況已經接近“彈盡糧絕”。
在尚未見到改革曙光的情況下,這場以“品質零售”為名的自我革命,難言是傳統商超式微下的破局自救之道,還是又一場代價高昂的燒錢試錯。
四年半已虧損近百億
曾幾何時,永輝也是商超領域的頭部玩家。
公開資料顯示,永輝超市成立於2001年,從福建起家迅速擴張至全國。憑借“生鮮+平價”的組合拳,其曾一度掀翻國內傳統商超的格局。2015年,京東重金入股,並在此後繼續增持。2017年,永輝的淨利潤達到18.17億元,領先諸多同行。2020年,永輝的門店規模達到1017家,正式進入“千店時代”,總市值超千億,被譽為“中國版Costco”。
但隨即,永輝的高光時刻就戛然而止。自2021年開始,其發展一落千丈,當年的淨利潤巨虧39.44億元,跌幅高達319.78%。此後三年,永輝不僅營收從近千億元一路下滑至675.7億元,利潤更是連續虧損:分別為-27.6億元、-13.3億元、-14.6億元。據統計,從2021年至2024年,其累計虧損額超過了95億元。
麵對業績虧損、接連閉店、現金流大幅下降的困局,永輝不得不選擇自救。繼嘉百樂、步步高之後,永輝也於2024年5月正式加入到“胖改”隊伍中,學習胖東來模式進行自我調改。
彼時,談及與胖東來的合作,永輝超市前CEO李鬆峰曾表示,“胖東來堅持自己的品質,堅持服務好員工、服務好顧客,形成了信任的正向循環,他們走出來一條很好的路,這條路應該給零售行業後續發展以很好地借鑒。”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9月,名創優品作價63億元收購了永輝29.4%股權,以第一大股東的身份高調入局,而這時京東係的資本及人馬都已陸續撤退。不久後,名創優品的創始人葉國富出任永輝“改革領導小組”組長,且代行CEO職責。
這意味著,永輝正式進入了“葉國富時代”,而沒有改變的,則是對於胖東來模式的效仿。葉國富多次強調,“胖東來模式”是中國超市唯一的出路,永輝超市要堅持學胖東來調改。
根據半年報,截至6月30日,永輝已完成調改開業的門店數量為124家。但事實證明,別人的成功經驗,未必就適合己身。“胖改”一年,永輝的營收、利潤仍是雙降,轉型引發的陣痛持續顯現。
對於收入下滑,永輝解釋稱,主要係公司 2024年下半年開啟整體戰略與經營的深度轉型工作,關閉長期經營虧損門店以及門店調改期歇業等因素所致。“雖然調改門店收入較同期有大幅度增加,但無法彌補因關店產生的收入下降。”
對於淨利潤虧損,其認為主要出於“整體銷售規模減少”“供應鏈改革致短期毛利下降”“227家虧損門店的閉店成本”“Advantage Solutions股票公允價值變動”等四點原因。
但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葉國富現在希望通過壓縮門店總量和加快改造兩種方法,短時間內扭轉永輝超市的頹勢。“但目前來看,這種大型的一體化商超模式,已經不能匹配主流新生代消費群體的核心需求跟訴求。”
一場破釜沉舟的自救
當“胖改”進入深水區,永輝的財務壓力與日俱增。
此前,永輝超市副總裁王守誠曾公開透露,永輝單店的調改投入介於500萬至800萬元之間,部分規模較小的店麵費用為300萬元。
截至8月21日,永輝全國調改完成並開業的門店達162家,占552家開業門店總量的29.3%。到9月底,永輝的目標是完成200家門店調改。
“胖改”的最終目標仍任重而道遠,但永輝的資金彈藥或已告急。同花順iFinD顯示,一季度末永輝賬上就僅剩48億元現金,而總負債高達349億元,資產負債率逼近89%,已接近“財務紅線”。
且值得注意的是,截至6月底,永輝超市21.85%股份處於質押狀態,頗為接近30%的質押警戒線。財報顯示,永輝超市第一大股東、法人為葉國富的廣東駿才國際商貿有限公司已質押18.68億股公司股份,占其全部持股的70%,占總股本的20.58%。
接下來的錢從哪裏來?答案是向市場要錢。近期,趕上定增“窗口期”,永輝緊急甩出新一輪的募資預案,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定增募資不超過39.92億元。其中32.13億元用於門店升級改造,3.09億元用於物流倉儲升級改造,4.7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或償還銀行貸款。
業績溝通會上,永輝首席財務官(CFO)吳凱之表示,調改店的銷售相比之前取得非常明顯的增長,已經進入穩定經營期的調改店整體也已進入穩定盈利狀態。
但遺憾的是,除了調改店的預期門店數量之外,永輝超市對其他詳情三緘其口,具體的調改成果也並未在本次中報裏呈現出來。
除了對門店進行“胖改”,永輝還在大刀闊斧地重整供應鏈,並積極拓展線上渠道。不過目前來看,線上模式尚未轉型成功,不僅沒能成為新的增長極,反而淪為業績拖累。財報顯示,上半年永輝線上業務營收54.9億元(占比18.33%),較去年同比減虧3475萬元,仍未擺脫虧損局麵。
為有效解決采購體係的管理難題,永輝超市於7月向供應商發布了一封公開信。信中明確提出,將著力構建一套更為透明、高效的供應鏈體係,專門設立供應商財務結算專線,並嚴格執行“不拖、不卡、不刁難”的政策。其目的在於進一步改善同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關係,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整體運行效率。
但供應鏈改革也帶來陣痛,葉國富推行裸采模式(取消中間費)精簡50%供應商,雖優化了商品結構,卻使“收租”性質的服務業收入大降40%至14.4億元,毛利承壓。所謂“收租”,即向品牌方、供應商收取進場費、條碼費、營銷費等,讓商品進場。過去,永輝每年從“收租”模式上賺到的營收就接近40億元,且其毛利率高到90%以上。
客觀來說,重整供應鏈雖然短期內將加劇永輝的盈利困境,但長期來看,是永輝能夠優化商品結構、自主定價、研發自營產品的關鍵。隻不過,需要永輝繼續努力支撐下去。
眼下最關鍵的,或許還是將調改店的成果透明化,以此給予市場信心。畢竟市場上已經有對於其初期業績可持續性的質疑,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一位長期關注永輝超市的投資者表示,自從永輝超市調改以後,他隔一段時間會對其所在城市的調改店進行走訪。“在調改初期,宣傳做得足夠好,很多消費者會去嚐嚐鮮,但是在三個月以後,人流就會穩定下來。至於會不會比調改之前好,這就是永輝需要向投資者說明的問題。”
從根源上分析“胖永輝”與胖東來的差別,於東來敢向基層員工讓利分潤,進而刺激員工積極主動地投身公司發展。這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不具備複製基礎,畢竟葉國富打造的是資本局。
有市場分析指出,當下永輝超市拖了名創優品的後腿。實際上,按照永輝超市最新的收盤價計算,名創優品的這筆持股已經超過130億元,賬麵浮盈超68億元。
資本市場上,截至8月26日收盤,永輝超市每股報5.35元,總市值約485.5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