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口斷崖式下滑,將再次失去30年?

上個月特朗普和日本簽署貿易協議的時候,日本股市大漲,甚至在近日創出了曆史的新高,有很多人指著股市的高歌猛進,狂吹日本在貿易協議裏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言語之外的意思就是在說,中國在關稅戰之中選擇了和美國硬碰硬,最終會傷害中國的經濟發展。

然而貿易協議簽署也不過一兩個月的時間,日本就公布了一份讓這些人大為意外的成績單,讓一群狂吹日本經濟和日本模式的人閉嘴。

出口快速下降,日本國債被拋售會造成什麽嚴重的後果,這次日本為何沒有經曆短暫的狂歡就直接萎靡了呢?

關稅重錘下,車企的“自殺式生存”

根據《華爾街見聞網》8月21日的報道,今日美國國債正在遭受猛烈的拋售,10年期的日本國債到期收益率升至1.61%,是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

除了10年期的日本國債,20年期和30年期的日本國債也沒有能夠幸免,其中日本2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升至2.655%,創下199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30年期日本國債則更為誇張,收益率也攀升至3.18%,逼近7月份創下的3.2%的曆史高點,顯示出收益率曲線整體上移的壓力。

也就是說,現在的日本國債拋售潮還會加劇,在日本的財政擔憂沒有緩解之前,日本國債將給國際債券市場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國際債券投資因為出於對日本經濟或者財務狀況的擔憂,都在選擇減少日債的購買量。

日本經濟快速下滑的表現並不止於此。

根據日本財務省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對美汽車出口暴跌28.4%,整體出口創四年最差紀錄。

當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砸向占出口三分之一的汽車業,日本是咬牙硬扛,

為保住美國市場35%的份額,豐田、本田等巨頭選擇“自吞苦果”:對每輛出口美國的車補貼約270美元關稅成本,硬扛25%的稅率。

這種“以價換量”的策略看似保住了銷量(7月出口量僅降3.2%),卻讓利潤血崩。

豐田預計2025財年利潤縮水34.9%,全行業損失或達4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GDP的0.7%。

這種犧牲近乎“慢性自殺”,車企盈利能力已遭“結構性損傷”,若關稅持續,馬自達等對美依賴度超50%的車商恐麵臨產能腰斬。

經濟多米諾:從出口塌方到國債異動

汽車業的危機正在撬動整個日本經濟。7月貿易逆差意外飆至1175億日元,徹底打臉市場預期的順差。市場預判政府將“撒錢救市”。執政黨為挽回民意,計劃發放3萬-10萬日元現金補貼,國債發行量恐暴增,逼得投資者拋售避險。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美日簽署貿易協議時一些首席分析師和經濟學家的話,他們還在狂吹日本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認為日本人口老齡化造成的老人需要上班是日本經濟強勁的表現。

當豐田汽車股票大漲的時候,這些人歡呼雀躍認為日本的汽車產業將會徹底占領美國市場。

不管這些人怎麽吹,海外資本已經做出選擇,加速撤離日本。7月外資對日債淨買入額驟降66%,他們看穿了日本的老底政府債務已達GDP的263%,比美國高2.3倍,標普早已將評級展望調至“負麵”。

所謂的用債務來驅動經濟增長,始終是不可持續的,以前日本經濟還能背靠美國來強撐,但是現在美國自己都需要靠吸血盟友才能讓財政赤字不崩盤。

1980年代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被美國用“廣場協議”巧取豪奪而走,現在美國又想通過貿易協議的方式,將日本的燃油車產業摧毀。那麽未來日本經濟靠什麽支撐?

結構性絕症:從“失去30年”到“跌落50年”?

關稅隻是導火索,日本真正的病灶是產業空心化與創新停滯的惡性循環。

東芝、夏普被中韓反超,半導體設備出口額僅為韓國三分之一;氫能源戰略淪為“麵子工程”,動力電池份額遭寧德時代、比亞迪瓜分。

日企海外子公司坐擁410萬億日元留存利潤,本土研發投入卻連降5年。索尼把傳感器廠搬去泰國,豐田在墨西哥擴產,可這些利潤極少回流本土。

少子化疊加養老金壓力,558萬汽車關聯就業人口岌岌可危。經產省警告:若不做變革,2040年日本將掉出富裕國家隊列。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預測更殘酷:2075年日本GDP排名將從第4滑至第11,人均GDP跌至全球第45名,相當於從“頂級俱樂部”墜入中遊梯隊。所謂“跌落的50年”,絕非危言聳聽。

橫濱港的貨輪依舊忙碌,但船上滿載的已不僅是汽車,還有車企硬扛關稅的悲壯、財政刺激的豪賭,以及整個國家的轉型焦慮。當豐田生產線上的機器暫停轟鳴,日本央行的印鈔機卻在加速運轉,這或許是最諷刺的隱喻:?用債務續命,能否換來產業重生的時間??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