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住宿業下滑為何如此誇張?

酒店賬本冷透背後。

01

最近,我陸續接受了吳曉波頻道等媒體朋友的采訪,發現大家不約而同地在關注同一個問題:

為什麽北京今年住宿業下滑如此厲害?

友媒們的依據是北京市統計局剛剛公布的2025年1-6月數據:全市限額以上住宿業1613家單位營業收入同比下降7.3%,但利潤總額僅5980萬元,降幅高達92.9%。

簡單換算一下,平均每家酒店半年隻賺了3.7萬元。

這點錢,在北京可能還不夠一個普通人交半年房租。

所以,對一家北京正規酒店來說,上半年,基本等於勉強苟活。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數據已經是下滑中的下滑了。

2024年1-6月,北京限額以上住宿業就已經同比下降了31.9%,而2025年是在這個基數上再跌7.3%營收、92.9%利潤。

換句話說,這已經不是低穀,是低穀裏的黑洞。

在采訪中,我也複述了一些老生常談的觀點,比如:

疫情後反彈過猛、2023年基數太高;

OTA傭金、平台流量成本水漲船高;

人力成本剛性上漲、客人卻越來越敏感……

這些都沒錯,也確實構成了北京酒店利潤消失的底層邏輯。

但我後來想了一下,還是得去和一些真正的操盤者聊一聊,看看他們的賬本體感是什麽樣的。

於是,我找到了總部在北京的連鎖酒店品牌秋果酒店創始人劉偉。

他很直白地和我說了一句:“看數據就是這樣的,但體感上略好一些,尤其是外人更看不出來,畢竟每天客人都在進進出出。”

說完,劉偉給我看了一張他們北京總店的內部業績表。

我掃了一眼,2025年1月,同比下滑386%(當然,這和春節在2月有關係),然後2月強勁反彈,增長了170%,但整個1-6月累計下來,還是下滑了將近99%。

秋果這家單店基本和北京市住宿業整體利潤數據一致,利潤被剪刀差徹底切沒了。

我又側麵打聽了一家去年新開的北京前門頂奢酒店的經營狀況。

他們開業不久,ADR(平均房價)能做到驚人的11000元,看上去風光無兩,但真實入住率隻有30.99%,考慮到高端酒店首年還要攤銷裝修折舊、開業運營成本,經營狀況隻能說一般。

還有個事,這次統計的1613家限額以上酒店,門檻是年營業額200萬元以上。

有酒店同行朋友透露:“現在大批中小旅館其實一年做不到100萬收入,今年業績下滑,有老板哀歎甚至還不如開個便利店。”

但這些掙紮在水麵以下的人,並不在統計表上。

所以,當你看到3.7萬元這個平均利潤時,可能還會想是不是統計口徑有問題,但隻要深入行業你就會發現,這些數字已經算是好聽的了。

從數據到樣本,從頂奢到小店,從地麵人流到後台報表,北京住宿業表麵看著熱鬧,賬本早就冷透了。

02

說到底,這次北京酒店業利潤下滑,並不是哪個單一變量搞崩了市場,而是多個結構性張力同時積壓之下,終於撕開了口子。

就像一個人,表麵上還能正常上班、應酬、出差,但隻要看一下體檢報告,才會發現各項指標早已脫軌,他自己卻沒察覺。

北京酒店現在的狀況,就是如此。

賬麵上還有入住率,還有節假日高峰,還有源源不斷的客人進進出出,真正的問題藏在收入和成本之間那條縫隙裏,且正在越拉越大。

一方麵,酒店收入在橫盤。

節假日撐住了臉麵,周末還有流量支撐,但工作日、淡季、中長住這部分需求並沒有徹底恢複,而支撐北京住宿業市場的其實是商務差旅,這部分價格結構在被壓扁,高價不靈,低價沒利,導致平日低收入衝抵了節假日收入高峰。

另一方麵,成本從不講人情。

從一些北京酒店業者和我的講述中,今年能耗上升、合規成本越來越剛性(消防、安檢、稅務、社保),平台抽傭,運營支出,人工工資一樣都少不了,過去還能靠精細化操作去壓,現在已經壓不動了。

最要命的是,這是一種持續性失血,連續兩年沒休止的慢性內耗在今年一下子爆發。

還有個更微妙的變化,酒店和消費者之間的心理落差正在擴大。

很多北京酒店經曆了2023年的短暫高光後,順勢調高了價格預期、裝修標準、人力配置,但進入2024、2025,國內消費者的付費意願和消費場景正在收縮。

他們仍然旅行、打卡、出差,卻更傾向臨時決策、短平快走,他們並不反對貴,但不能感覺不值。

說白了,當北京的很多酒店變成了高配低效代名詞,客人又開始謹慎精明,兩邊的心理預期開始錯位了。

當然,從經濟學理論看,消費本身更多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

很多人把今天的問題歸因於大家不願意旅行消費,但細看你會發現,不是不消費,是不敢消費,無論是酒店老板不再擴張,還是企業客戶縮減北京差旅預算,本質上是信心沒有恢複。

擴大到更廣義的消費層麵上,即便是那些有能力支付的中產,也開始把錢往回收,先不買車了,換房也緩緩,出行開始比價,連出差都改成能白天走就不住夜。

這不單單是住宿業的問題,是一種群體性的觀望行為。

而酒店作為鏈條最末端的行業,是消費者最晚被決策、最早被砍預算的環節,自然成了這輪信心缺失的顯影紙。

03

毫無疑問,北京的酒店住宿業正麵臨一次結構性大洗牌。

那麽,誰能撐過這段寒冬期,看到明天的太陽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會自動出現,隻能靠一場體係重構來回答。

我已經觀察到,一些中高端酒店不再追求高配裝修、誇張堆料,它們開始圍繞高頻剛需場景重新定位,紛紛砍掉行政酒廊,節省餐食成本,甚至裁員。

但光靠降本是沒用的。

一個靠削減人力成本和取消服務項目來苟活的酒店,撐不了三年,因為削減之後還得增長,不然你隻是慢死而已。

真正的解藥是增效。

那什麽是效?

從很多酒店集團的角度來看,現在這個行業的重心,不再是做看上去很豪華的空間,努力去做真正能賺錢的坪效單元。

泳池、酒廊、健身房,這些年一個個都要重新算賬,畢竟,到了要清算坪效的時候,每一平米都得回答一個問題:你,值多少錢?

此外,對於酒店這樣人力密集型行業來說,真正的效還有人效,也就是每一個員工能帶來的收入。

周期下行階段,酒店業者的心思應該在怎麽讓每個人多做點事,把自己的工資賺出來。

如果你能用同樣團隊,接住更多訂單、處理更多客訴、創造更高評分,那就贏了。

當然,北京住宿業利潤下滑肯定不僅是自身問題。

我們看到的消費者對酒店消費觀望、保守,這背後則是整條國內消費鏈路的心態在變冷。

據上周五公布的數據,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工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均較6月份放緩,這個跡象表明,下半年酒店住宿業的處境相較而言可能會更為艱難。

而若想恢複住宿業信心,從官方政策製訂方麵,靠的其實不是新一輪大而全的鼓勵消費政策,要讓市場主體感覺到方向清晰、邊界穩定、規則一致。

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有人曾說:“不要浪費這次危機。”

對今天的北京住宿業來說,也一樣,疫情後這三年,既是傷口,也是機會,更是中國消費結構的一麵鏡子。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