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建倉的燦穀,感覺時間真的很漫長,主要是沒行情,我指的是大起大落那種。
初衷也是抱著彩票股搏一把的思路,畢竟現在是比特幣牛市周期,而且有MSTR在前,照著微策略的思路進的。
現在是燦穀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完成了公司從上到下的蛻變:
·2024年11月,2.56億美元收購32 EH/s算力;
·2025年6月,再用股權收購18 EH/s,總算力推到50 EH/s,全球第二,僅次於MARA;
·2025年7月,單月開采650枚BTC,累計持幣突破4,500枚;
·2025年8月,收購美國喬治亞州50MW礦場,邁出能源一體化的關鍵一步。
上個月新任CEO Paul Yu在接受采訪時用了一個很直白的表述:“9個月,從零到全球第二。”
客觀講,這個效率可以,但也確實比我之前預期慢了一些,去年11月公告說的是2025年Q1完成50EH/s的目標,動作慢來一步,算是錯過了7月這波政策行情。
完全刷新一個公司業務,從上到下,沒那麽容易。要知道,MARA、RIOT用了幾年時間才爬到今天,而燦穀直接一年搞定。
感覺現在燦穀還差一步,需要把股票代碼改了,現在很多公司介紹還是二手車金融業務,倒是IR網站已經刷新了。參考我前公司把WBAI直接改成BTCM,那真是立竿見影。
同樣的算力,為什麽燦穀的市值隻有別人一半?
橫向拉一組數據:
·MARA:58.9 EH/s,市值50億美元;
·Riot:35.4 EH/s,市值40億美元;
·CleanSpark:50 EH/s,市值35億美元;
·Cango(燦穀):50 EH/s,市值不到20億美元。
同樣是50 EH/s的算力,燦穀的市值隻有對手一半。折算下來,每EH/s隻有1600萬美元,而同行動輒1億美元以上。
在比特幣礦業的上市公司裏麵,隻能算個中下遊水平。
要說估值錯配原因,其實不複雜:
第一個是挖幣成本:Q1單幣成本高達70,602美元,看上去不夠漂亮。
這一點上我看,燦穀是成本還算比較透明,大部分公司自挖業務,一般隻披露個購電成本呢,算起來就3萬多刀,看起來高下立判,實際挖礦電費是費用大頭,這些家礦企電費成本相差也不多。
目前主流挖礦公司的算力和礦機效率情況:
燦穀因為是托管,所以多了這部分費用,另外再加上電費,總體成本就上去了,此外就是上一代礦機潛在的折舊問題。
目前看,成本端是可以改善的,S19 XP一定是逐步替換為S21 Pro,另外電價可以通過自營礦場來下探,核心還是得講清楚現在的敘事邏輯,在資本層麵有新的動作。
CEO Paul Yu在MetaEra的專訪裏提到了未來的估值邏輯,說幣股融合正在發生,上市公司的估值不再隻是DCF,還要加上BTC持倉和算力資產。8月初,Farside上的礦工每月報告,把HUT踢出去了,換成了燦穀,現在幣圈市場的認知已經開始構建起來了。
從挖礦到能源,再到算力生態。
公司CEO Paul Yu把明確的戰略提出來了,大概分幾步:
燦穀月初1950 萬美元拿下Georgia礦場隻是第一步,短期是拿下更多低電價資產,最終把電力成本壓到極限,降低單枚BTC成本。
這裏麵第二步和第三部,提到「綠電+儲能」項目,以及為AI企業提供HPC服務,總給我一種大A虛擬電廠概念的感覺,也算熱門概念。
另外關於BTC的HOLD策略,此前公司IR講過,公司弄了個三重賣出機製,當比特幣價格突破 15 萬美元時,可能通過階梯式減持,鎖定部分利潤以回饋股東和投資者;二是應對流動性需求,會優先考慮通過持幣抵押融資解決;至於黑天鵝事件那肯定就要都拋了。
感覺這一係列路徑不是單純的“挖礦生意”,而是從礦企往能源和算力生態平台演化,走的更像“MicroStrategy + MARA”的結合體,戰略高度和方向感拉滿。
市場為什麽還沒給它價格?
從市場有效角度看,我覺得燦穀今天的低估,核心因素是市場“反應慢”。
現在市值20億美元不到,進不了機構股票池,很多ETF和機構的篩選條件直接pass掉。
再一個資金重心在ETH:最近ETH現貨ETF成了焦點,包括比特幣也開始回調,礦企熱度進一步被邊緣化。
另外從心智認知上:MARA、RIOT是老玩家,已經占領投資者心智;燦穀剛轉型,華爾街還沒來得及刷新認知,特別是這個股票代碼,品牌問題,真的希望趕緊換代碼。
現在Q1的高成本披露還停留在“舊機+高電價”的結構,未來改善市場預期沒有計價。
現在燦穀沒什麽基本麵問題,看市場多久重估吧。
從去年11月到今天也大半年了,時間成本也還好,9塊那波衝高既然沒走,就還在這等彩票開獎吧。
玩幣圈票也都是賭徒心態,平時行情冷清,關鍵時刻能突然翻倍,補漲往往來得又猛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