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的日子。45載砥礪前行,在時代浪潮中,深圳一路丈量奮進,長成今日國際大都市:金融版圖從零起步,深市上市公司已超2800家;摩天樓宇拔地而起,599米刷新城市高度;通信技術從2G躍向6G,一路領跑……深圳的發展留下了眾多跨越行業的刻度。時代財經、時代周報推出《深圳刻度》係列報道,記錄這座城市的進化維度。
8月上旬,“南通88”輪從位於深汕合作區的小漠港區裝載首批160TEU(標準箱)汽車KD件(散件組裝)駛向深圳鹽田港區,再換乘國際班輪出口海外市場。
這條新開通的“小漠港-鹽田港”外貿內支線,每櫃能比公路運輸大約減少30%成本,成為汽車產業出海的“新動脈”。
今年前7月,11599輛新能源汽車在鹽田港裝船啟航,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75%——這個曾經的小漁村,經過40年蛻變,也成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出口的重要口岸。
值得期待的是,鹽田港東作業區(以下簡稱“東港區”)上工程機械設備的忙碌作業,將為這裏再添3個20萬噸級全自動化集裝箱泊位;300萬標箱的年設計吞吐能力,也將使鹽田港這座世界級港口如虎添翼。
世界級大港不是一日建成的。
自上世紀90年代開港以來,鹽田港在2007年成為千萬大港,僅用時26.5年便實現2億標箱的吞吐量,在世界港口單一碼頭中創造了最短時間的紀錄,這也是深圳對外開放的縮影。
從“三來一補”到“新三樣”出海,鹽田港作為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橋梁,也在支撐深圳外貿的轉型升級。如今,隨著深圳外貿“朋友圈”擴大,鹽田港每周有近百條航線通達全球,平均每天就有4艘巨輪駛向歐洲、6艘駛向美國。
40年前,這裏還是一個荒涼靜寂的小漁村;40年後,這裏岸吊林立,巨輪如織,崛起的現代化國際集裝箱港口書寫著深圳對外開放的傳奇。正如潮汐永不止息,停靠在鹽田港的巨輪,承載著深圳製造的硬實力,日複一日駛向更遼闊的深藍。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灘塗上的港口:4年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
位於大鵬半島和香港九龍半島之間的大鵬灣,建港資源達27公裏以上,其沿岸可以建設幾十個甚至上百個1萬噸~10萬噸級深水泊位。
1985年,當第一鏟泥土投入大鵬灣時,沒有人能預見這片灘塗上拔地而起的鹽田港將重塑中國外貿格局。
建設鹽田港是改革開放後深圳海港、空港“雙港齊飛”城市發展戰略的一環,當時深圳市領導就曾說過,鹽田自然條件非常好,水深一二十米,風平浪靜,沒有回淤,是上天賜予深圳的天然良港。
但開發前的大鵬灣畔山石嶙峋、人煙稀少,甚至連路都不通,曾經擔任鹽田港計劃經營部經理的朱元熹就感慨,“鹽田港是‘開山填海’建起來的”。
1992年,鹽田港作為國家一類口岸正式對外開放,但真正的轉折發生在1993年,和記黃埔鹽田港口投資有限公司與深圳市鹽田港集團(原深圳東鵬實業有限公司,現更名為深圳港集團)成立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簡稱“鹽田國際”),解決了當時港口建設的資金困局。
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高秋榕/攝
此時深圳外向型經濟已初具規模——1993年全市的外貿出口總額達83.3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15%,首次超過了上海成為外貿出口冠軍。彼時擔任鹽田國際董事總經理的謝錦添信心滿滿,堅信“隻要開港,就不愁沒有生意”。
但挑戰來得比想象更快。
1994年,號稱“世界船王”的“馬士基·阿爾基·西拉斯”號集裝箱船首航鹽田港後,由於航線少、貨量不足,那一年鹽田港僅靠馬士基兩條航線維持運營。
為了打破這個僵局,謝錦添和他的團隊做了兩件事——推出“鹽港駁船捷運”方案以及攜手海關進行通關改革,不僅為客戶出貨提供體驗鹽田港服務的選擇,也大大提升了通關效率。
這一時期深圳正麵臨從“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與“補償貿易”)向“三資”(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和外商獨資經營)企業轉變,加之福田、鹽田港保稅區相繼設立,外貿出口增長趨勢明朗。
但鹽田港的吞吐量大約在10萬標箱,增長趨勢還不明顯。盡管如此,鹽田港二期工程還是在鹽田港保稅區批準設立的這一年動工興建了。謝錦添後來坦言,這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是一種“冒險”,但曆史證明這是鹽田港能伴隨深圳外貿迅速發展的關鍵決策。
憑借獨特的深水良港優勢,鹽田港獲得了越來越多全球超大型船舶的青睞。1995年到1998年間,鹽田港每年新增航線超過8條,到1998年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拿到了世界級大港的“入場券”。這一年,深圳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89億元,外貿出口總額飆升到264億美元。
鹽田港跑出“深圳速度”
2001年,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一記小小的木槌敲開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大門。在中國正式“入世”之前,深圳已提前準備與WTO規則接軌,出台鼓勵外貿出口的若幹措施,鼓勵多元化開拓海外市場,為即將到來的全球化競爭熱身。
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深圳生產的彩色電視接收機大量運往全球,家具也走進海外的千家萬戶,手持無線電話及摩托車出口飆升,集成電路、電動機等則成為新增量。
奔湧的貨流為港口帶來新的活力。這一年,鹽田港三期工程項目正式簽約;6年後鹽田港的吞吐量便突破了1000萬標箱。
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高秋榕/攝
港口運行效率也快速提升。在此期間,深圳海關與鹽田國際共同開發深圳東部平台,通過信息共享實現電子報檢報關,大大提升了通關效率;鹽田港也在2004年獲批建設區港聯動區,重點發展倉儲物流產業,保稅區從此踏上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關鍵一步。
當時一組關鍵數據是:深圳外貿出口額從500億美元漲到1000億美元,僅用了兩年時間,到2007年已經達到1684.93億美元。而高新技術產品已經成為出口主力軍,占比達43.1%;機電產品出口占比則高達73.7%。
但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城市與港口也必然要經受考驗。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這座外貿依存度高的城市首當其衝。當年深圳外貿出口放緩,出口額僅增長112.27億美元;鹽田港的集裝箱吞吐量,更是出現開港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危機中也孕育著轉機。
也正是這次衝擊,深圳下定決心“騰籠換鳥”,淘汰低端落後產能。2009年以後,深圳先後出台實施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20大產業集群)、八大未來產業規劃,並設立發展專項資金加以扶持,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那幾年真是一天一個樣。”有港航業內人士回憶起這一時期忍不住感慨,“產業的發展需要配套的倉儲和物流服務,港口碼頭也如火如荼地建設,因為需求很大,碼頭業務量快速增長,很快就達到設計產能了。”
鹽田港也在不斷刷新成績單:2013年以最短時間(18.5年)創造吞吐量突破1億標箱的紀錄,助力深圳港躋身世界第三大港口;2021年吞吐量突破2億標箱的世界紀錄,也見證了深圳外貿的蛻變。
“2010年前後,進港的貨櫃車經常在鹽排高速排起長龍,那時候無紙化通關還沒有推廣,過關需要提交紙質文件,效率較低。現在貨櫃車司機隻要線上提交文件預審,減少了紙質單證交接帶來的環節,效率提升了,堵車也少了。”在深圳港集團工作近30年的王丹觀察到。
王丹目前擔任深圳港東港區碼頭公司投資發展部部長,他見證了鹽田港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曆程。“數字化初期主要是引入基礎的信息管理係統,實現簡單的業務數據記錄和處理;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逐步建立了涵蓋港口生產運營各個環節的綜合信息平台,實現了業務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智能化早期則從部分設備自動化開始嚐試,到中、西區建設時再升級改造部分設備,到如今建設中的東港區,則全麵采用先進的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王丹說。
年設計吞吐能力達300萬標箱的東港區於2022年邁入全速建設階段,預計2026年啟用。在王丹看來,東港區相當於一個試驗田,在建設和運營的過程中可以應用更多的新技術、新係統、新設備,逐漸成熟之後,再對中、西區進行迭代升級,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提升港口作業效率、改善周邊環境。
轉型升級:服務“新三樣”出海
2024年,深圳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繼2019年突破萬億元後飆升至16000億元以上;外貿出口中高新技術產品達11604.67億元。更深刻的變化體現在貿易結構上,深圳外貿由加工貿易為主逐漸向一般貿易轉型,一般貿易占比由2008年的26.7%升至2024年的60%以上。
“這些年,我們圍繞深圳‘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規劃,尋找和貿易相關的產業,為其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最直觀的感受是出口的產品結構發生了變化,原來出口比較多的是衣服、鞋子等日用品,現在機電產品、‘新三樣’也成了出口的主力。”在深圳港從事物流相關工作十餘年、現任深圳港物流集團副總經理謝章生這樣描述他看到的變化。
去年深圳機電產品出口接近2萬億元,占出口總額的70%以上;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出口規模達996.9億元,同比增長11.5%。2025年上半年,深圳“新三樣”產品出口518.2億元,增長21.1%。
鹽田港的深水泊位成為中國車企走向世界的跳板,這裏航線密集,已經成為深圳港集團汽車出口集裝箱運輸的核心陣地。
今年前7個月,經鹽田港出口的新能源汽車達11599輛,同比增長75%,增長勢頭強勁。而深圳港集團旗下的小漠港,自2021年投入運營以來,累計約有9萬輛汽車裝船啟航,其中95%以上為外貿出口,成為華南地區汽車外貿出口的重要力量。
深圳港深汕港口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鹽田港投資發展部部長劉永軍對2022年首艘汽車滾裝船掛靠的場景仍記憶猶新:“336輛汽車裝船離港,這是極具裏程碑意義的時刻。盡管這批車輛以內貿為主,但標誌著小漠港在核心貨種逐步從散雜貨和集裝箱貨物向新能源汽車轉型。”
“當時比亞迪在深汕合作區基地生產的車型主要麵向國內市場,盡管距離港口僅有三、四公裏,但其整車出口的需求尚未凸顯。”劉永軍提到,“我們通過深圳市政府相關扶持政策,到長沙、西安、常州、撫州等地拓展整車出口業務,並聯合船公司開辟新航線。”
劉永軍表示,隨著小漠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政策紅利逐步釋放,2023年汽車滾裝運輸也實現了從內貿到外貿的轉變,吞吐量突破2萬輛;2024年達到5.7萬輛,外貿航線“從無到有”,逐步拓展至10條,外貿汽車滾裝業務的基本盤已然成型。
圖片來源:深圳港集團微信公眾號
“通過服務中國車企出海,我才發現中國的汽車產業這些年發展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並且在世界上有了很強的市場競爭能力。”謝章生感慨,“通過物流服務,我才能感知出口的客戶和產品的變化,也才能深刻地體會到港口物流對深圳乃至中國的產業發展做出的巨大支持。”
而除了“新三樣”,多位港航業內人士感受到的另一個變化就是深圳的跨境電商發展非常迅速。
圈裏都說:全球跨境看中國,中國跨境看深圳。深圳跨境電商綜試區於2016年獲批設立,目前全市跨境電商上市企業已達14家,建成品牌獨立站100多個。2024年深圳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3720億元,連續3年全國第一。
目前,鹽田港有11條跨境電商快線,能做到“12.5天抵美、22天達歐”。深圳港集團主導運營的鹽田港跨境電商運營中心2022年正式啟用,今年以來,鹽田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同比增長近3倍,增速不僅領跑深圳,更位居全國港口前列。
跨境電商運營中心查驗場的分揀線忙碌作業,東港區的建設工地機器轟鳴,鹽田港的故事仍在續寫。這座年吞吐量超1500萬標箱的超級港口,如同永不停歇的引擎,驅動著深圳外貿巨輪駛向新的航程。